在11月12日发布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中方承诺,到2030年,中国碳排放有望达峰值,同时,将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
然而,中国核电发展进程缓慢,出于对安全的担忧,新项目迟迟不能通过审批,这可能会影响减排目标的实现。
据政策研究者介绍,中国要实现新的减排目标,需10亿千瓦新的清洁能源发电,但在可再生能源中,风力发电受技术限制,水力发电也将达到峰值,因此核电将发挥决定性作用。
“核能作为中国目前惟一可大规模利用的替代能源,已成为中国能源战略的必然选择。”国家核安全局副局长郭承站11月初表示。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腾飞告诉路透社,如果没有核能,中国“碳排放峰值”可能会延迟10年才能到来。
政府智囊团说,到2030年,中国应力争将核电装机容量从现今的1800万千瓦提升至两亿千瓦,这要求国家核电公司每年生产核电1000万千瓦以上,但这些公司受到监管机构的限制—特别是在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之后。
福岛事故前,中国核能行业的执行者们说,到2020年底,可把中国核电装机容量提升至1亿千瓦以上,到2030年,再提升至两亿千瓦。但福岛事故迫使所有建设暂停一年,进行全国安全检查。
中国计划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达5800万千瓦,这需在未来6年中,新增使用40个反应堆,这已被视为难以达到了。
若想在2020年达到5800万千瓦的目标,除了在建的2800万千瓦项目需如期完成外,中国还需迅速建设另外12个反应堆,厦门大学能源学院院长、核专家李宁介绍道。
“不太可能达到目标,因为现在还没通过任何新项目,且不太可能同时通过几个项目。”李宁说。
2012年底,官方重启核电审批,尽管一些安全评估已完成,没有新项目全面启动。
官方表示,中国核电2014年底前必须重启,但李宁认为,在中国国产核反应堆的基石—AP1000型核电机组于2015年底建成发电以前,中国核电建设不太可能提速。
该机组由美国西屋公司设计,为中国首台、也是全球首台第三代先进压水堆,位于浙江三门核电站,原定于去年建成、2014年并网发电,但安全问题和设计变化导致其被推迟。
福岛事故之前,中国几个内陆省份正在准备投标核电项目,但公众普遍反对,特别是在常发生地震的西南地区,建议监管机构直到2016年年底前,不考虑在该区域通过任何核电项目。
监管机构仍十分谨慎,近日提出,内陆核电“仍需论证”。李宁说:“中国何时启动内陆核电建设是个问题,因为沿海地区很快就无处建新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