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力网 » 电力行业要闻 » 电力媒体聚焦 » 正文

能源互联网革新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日期:2016-03-07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李彬

国际电力网

2016
03/07
11:20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能源互联网 供给侧改革 结构性改革

彩C2016-03-07zx2501_P_1_19_484_1038_1112

当能源开始互联网化,世界将开始怎样的改变?从2015年国务院提出“互联网+”以来,“互联网+能源”激发了能源行业前所未有的讨论。

想象一下,未来,电力将成为一种24小时不断变化价格的新型商品,当你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就能把自家屋顶光伏电站多余的电力卖给附近准备给电动汽车充电的陌生人;通过一个APP,你可以根据能耗曲线随时远程调控家用电器;通过感应器,建筑物可以根据活动的类型、人数和实时能源价格调整能耗;身处东部沿海地区的你不知道的是,这些电力可能是来自我国西部风能和太阳能带来的电力,也可能是来自北极地区的风能和赤道地区丰沛的太阳能……

可能再多的想象也无法完整描述这一概念的全貌,如今,这一概念正从想象走向现实,从战略开始落实到行动。

2016年2月29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工信部联合下发《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指出,能源互联网是推动能源革命的重要战略支撑,对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促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提升能源综合效率,推动能源市场开放和产业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能源国际合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着眼能源产业全局和长远发展需求,以改革创新为核心,以“互联网+”为手段,以智能化为基础,围绕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促进能源和信息深度融合,推动能源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发展,推动能源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此前的2015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上提出,中国倡议探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分析人士指出,这一重要论述顺应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大潮,明确了中国与世界各国携手发展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战略方向。

事实上,随着新一轮能源变革时代的到来,加快建立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清洁环保的现代能源供应体系,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战略目标。《指导意见》被业界誉为能源互联网的顶层设计,在供给侧改革大背景下,《指导意见》的出台,也预示着能源互联网将肩负着为我国开辟出一条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革命,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与经济转型的重任。

■■■能源互联网是大势所趋

事实上,能源互联网并非一个全新概念。

过去十多年,很多国家都在探索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技术结合的能源发展模式,试图构建一个人人都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能源新时代。

2011年,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JeremyRifkin)在其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明确提出了能源互联网这一概念。里夫金认为,随着化石燃料的逐渐枯竭及其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奠定的基于化石燃料大规模利用的工业模式正在走向终结。里夫金预言,以新能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深入结合为特征,一种新的能源利用体系即将出现,他将他所设想的这一新的能源体系命名为能源互联网(EnergyInternet)。

2014年7月,在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电力与能源协会2014年年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刘振亚在其署名文章中进一步提出了“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概念。

“能源互联网不仅是能源技术的革新,也是一次能源生产、消费以及政策体制变革,更是对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一次根本性革命。”在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经济研究咨询中心主任曾鸣看来,能源互联网的建设不是基于现有的能源生产、消费模式和能源体制,而是要通过能源互联网这种能源技术革命,推动能源生产、消费、体制变革和能源结构的调整。

曾鸣认为,能源互联网是对传统的以生产顺应需求的能源供给模式的颠覆,能源互联网的建设不是基于现有的能源生产消费模式和能源体制,而是要通过能源互联网这种能源技术革命,推动能源生产、消费、体制变革和能源结构调整,有力地推动我国能源革命,能源互联势在必行。”

而对于全球能源互联网,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教授程志强认为,我国倡议探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是对全球能源革命提出的创新性构想,是从能源输送、能源调度、能源供给三个方面对能源领域的全面革新。它的提出符合我国能源革命的需要,顺应当前全球能源网络发展和技术创新趋势,有利于全人类共同应对日益严峻的资源和环境挑战。

“在能源消费和供给层面,全球能源互联网有助于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应体系,保障全球能源供应,带动产业升级。在市场和产业发展层面,全球能源互联网不仅能降低能源供应成本,取得联网效益,而且能带来巨大投资需求,带动全球产业链延伸,也有助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经济增长新活力。在环境保护层面,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将推动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降低能源的综合环境成本,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程志强认为。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一年中,虽然“互联网+能源”发展势头火热,但能源行业内部却未能就“能源互联网”的边界达成清晰共识。本次发布的《指导意见》中,首先对能源互联网的概念和边界做了明确的界定:“‘互联网+’智慧能源是一种互联网与能源生产、传输、存储、消费以及能源市场深度融合的能源产业发展新形态,具有设备智能、多能协同、信息对称、供需分散、系统扁平、交易开放等主要特征。”

虽然《指导意见》的题目并没有应用备受热捧的名词——“能源互联网”,而是更加严谨的应用了“‘互联网+’智慧能源”,但在《指导意见》文中,官方还是以“能源互联网”作为了“‘互联网+’智慧能源”的简称。

[pagebreak]

■■■巨大的商业价值

能源互联网不仅是推动能源革命的重要战略支撑,还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

《指导意见》明确,“能源互联网行动”近中期分两个阶段推进,先试点后推广。2016年至2018年推进能源互联网试点示范工作,攻克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和核心设备;初步建立能源互联网技术标准;催生一批能源金融、第三方综合能源服务,培育能源互联网新的市场主体;2019至2025年,形成能源互联网产业体系;构建开放共享的能源互联网生态环境,提升可再生能源比例。

“试点的内容很广泛,不仅仅涉及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模式,还涉及到新的业态和商业模式。”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副院长高峰表示。

这从《指导意见》中专门提出“促进能源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创新”可以看出——《指导意见》提出,搭建能源及能源衍生品的价值流转体系,支持能源资源、设备、服务、应用的资本化、证券化,为基于“互联网+”的B2B、B2C、C2B、C2C、O2O等多种形态的商业模式创新提供平台。促进能源领域跨行业的信息共享与业务交融,培育能源云服务、虚拟能源货币等新型商业模式。

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员苗韧认为,从《指导意见》中可以看出,以“互联网+”智慧能源来革新能源系统,不仅是要在技术层面深挖,更要在商业运营、产业发展和政策衔接的层面充分借鉴互联网发展的成功经验。

“能源互联网的互联,不仅指硬件/物理层面的连接关系,还包括软件/信息层面的连接,通过物理-信息架构的双层创新,才能创造出能源生产-消费之外的其他价值,促进能源系统运营方式的快速转变。”苗韧表示,在《指导意见》中,从始至终贯彻了“让能源互联网落地生根”的发展思路,而创造价值正是实现该目标的不二法门。

至于能源互联网的商业价值到底有多大,去年,安信证券的一份能源互联网深度报告提出,目前我国用户端电力销售的金额大约2.5万亿元,加上建设投资,估计能源互联网的市场至少在5万亿以上。

刘振亚在年初的一场全球能源互联网投融资高层研讨会上表示,随着中国2016-2030年清洁能源开发、特高压电网建设等投资将达到2万亿美元,每年可拉动GDP增长约0.6个百分点,提供就业岗位140万个左右,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而从全球看,到2050年,实现全球清洁能源比重达到80%以上的目标,全球能源互联网累计投资将超过50万亿美元。

同时,全球能源互联网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上的综合效益,也是其在全球形成共识的基础。相关预测显示,到2050年,全球能源互联网将使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80%左右,成为主导能源;清洁能源每年可替代相当于240亿吨标准煤的化石能源,可以减排二氧化碳670亿吨、二氧化硫5.8亿吨;届时,全球能源碳排放将减少至115亿吨,仅为2009年的50%左右,从而实现全球温升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

■■■“三分技术、七分改革”的内涵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对于中国能源领域最重要的就是要像其他领域一样,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曾鸣看来,能源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过去我们都是按照市场经济、按需求来拉动增长。现在进入经济新常态,需求空间很有限,就需要在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而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技术上也离不开能源互联网的建设和实施。

“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一个比较大的困难就是如何有效匹配供需,这是供给侧改革最需要考虑的问题。”曾鸣表示,当然,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两方面需要协调动作,不可能需求侧没有反应,而进行供给侧改革。所以,关键是要让供需真正匹配,这就需要技术平台或能源互联网平台来支撑,有了能源互联网这个平台,才能使供需双侧更有效平衡。

事实上,《指导意见》中也提出,适应能源互联网“三分技术、七分改革”的发展要求,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推动能源消费、供给和技术革命。

在曾鸣看来,这正是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实现供需双侧有效平衡,就可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技术平台,就是能源互联网。”曾鸣表示,当然,要想有效地使用这个技术平台,离不开体制、机制和配套政策的支持。

他认为,能源互联网技术和体制、机制、政策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未来一定是协调互动的关系、是共同向前推进的过程。这对于中国未来能源领域供给侧改革、需求侧响应以及电力市场开放都非常重要。
 

返回 国际电力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