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力网 » 电力财经 » 电力市场观察 » 正文

在呼伦贝尔建设国家电力远程调配生产基地具有战略必要和现实可能

日期:2010-03-02    来源:人民网  作者:人民网

国际电力网

2010
03/02
16:41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呼伦贝尔 电力远程调配生产基地

  最近以来,关于“建设大型国家电力安全应急防灾远程调配生产基地”的讨论,已经成为经济界、能源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为此,我们走访了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委书记曹征海,请他就在呼伦贝尔建设国家电力远程调配生产基地的战略必要和现实可能作了深入阐述。

  记者:呼伦贝尔在国家能源资源版图中处于什么地位?

  曹征海:我国的主要能源资源和生产力因地理状况和历史发展原因呈逆向分布局势。能源蕴藏丰富地区远离经济发达地区,2/3以上煤炭资源分布在内蒙古、山西、新疆和陕西一带。而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能源资源却十分匮乏。呼伦贝尔等地是国内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分别是国家规划的13个大型煤电基地之一。在煤炭资源富集的呼伦贝尔实施煤电集约化开发,通过百万伏交流特高压电网进行远距离、大容量、高效率输送,建设以火电为主、风电等清洁能源一并上网的大型国家电力安全应急防灾远程调配生产基地,对优化电力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进一步保障国家能源电力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价值。

  记者:目前我国电煤运输的主要困扰在哪里?

  曹征海:近年来我国加大了电力建设步伐,每年的新增发电机组都接近1亿千瓦。到去年底,我国的总装机容量已经突破8.7亿千瓦,按照这样的速度,用不了几年我国可能就会赶上美国,装机总量跃居世界第一。但是,在我国巨大的装机规模中,火电占到70%以上,而且我国的资源和经济布局又很特殊,资源多在西部,用电负荷集中在东部。因此一直以来,我们就不得不把西部的煤炭长距离运输到东部去发电。缺电的华东和华中地区,均属于能源资源匮乏而能源需求较大,需要从外地调入大量煤炭的地区。

  煤炭的大规模、远距离运输大大加重了运输压力。煤炭主产区的晋陕蒙宁新地区,2008年煤炭产量13.8亿吨,而调出的煤炭达到7.5—8亿吨。因此,大秦、朔黄、石太、邯济、太焦、陇海、黔桂等主要煤炭运输线路的运力高度饱和,利用率连年达到或接近100%。而且长距离煤炭运输还很容易受到天气影响,从去年10月下半月到11月,北方大雪造成河北、山西等煤炭产地交通不畅。进入12月份,秦皇岛港口煤炭“入少出多”,存煤快速下降,到12月25日,秦皇岛港煤炭库存下降到510万吨,煤炭供应更趋紧张。

  在上述情况下,华东、华中等省即便有充足的电厂,也会饱受电煤运输之困扰,甚至会出现电厂“无米下锅”的局面。这么多电厂存在“燃煤之急”,加上冬季又是水电发电的低谷,缺电就很容易成为这些地区的常态。

  记者:有没有改变上述局面的办法?

  曹征海:要想改变上述地区重复出现的缺电局面,思路无外乎有两个:一是打开交通瓶颈,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转变思路,改长距离运煤为长距离输电,实现输煤、输电并举。

  近年来,我国也加大了铁路和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交通运输的瓶颈也有所缓解。但是,单单靠这一条腿走路显然不够。我国近年来的电煤供应紧张而导致的缺电往往都叠加气候影响,2008年的冰雪灾害和今年的低温大雪,都导致了运输的梗阻。因此单单提高运输能力不仅不现实,而且很难根本解决问题。此外,输煤多属于消耗高级资源运输低级资源,本身存在极大的浪费,为了获利,许多汽运司机不惜超载超限,不仅严重损坏路面,更易造成车毁人亡的悲剧。

  记者:改长距离运煤为长距离输电的优越性何在?

  曹征海:通过这两年的实际情况,大家越来越清楚地看到第二条思路也就是变运煤为输电,让煤从空中走的合理性。随着技术攻关特别是试验网的建设,特高压输电技术已经逐步成熟起来,远距离、大容量输电的技术瓶颈逐步解开,我国去年初投运的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安全运行一年,已经累计输送电量达90亿千瓦时,折合成煤炭,相当于运输了440万吨。

  在铁路货种中,石油、工业机械、日用电器等货物的单位运价比电煤要高很多。外贸航运的运价与效益也高于抢运电煤。但是为了社会责任,企业不得不把有限的运力分配给输煤,那些货种只好选择性价比较低的运输方式。如此恶性循环,不仅减少了运输企业收益,也增加了整个社会的物流成本。与此同时,节省下来的运能,在每年春运、暑运季节,为开行更多的客运列车提供了可能,可以把酷暑寒冬里节假日滞留在火车站广场上千百万候票的人群从占全国铁路运力40%的电煤运输线上解救出来,让他们提前感受到回家的便利和温暖,体会到公民的尊严和价值,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目前,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也逐步认识到,通过建设大型煤电基地作为国家电力安全应急防灾远程调配生产基地,加大对需求侧负荷和供应侧间歇性电源波动的直接快速调整,可以为坚强智能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强力支撑。

  记者:能否介绍一下呼伦贝尔电煤外运情况?

  曹征海:呼伦贝尔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呼伦贝尔市作为我国重要的煤炭资源富集区,属国家规划的十三个大型煤电基地之一,在该地开发煤炭资源并实现就地转化,是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需要和有力的支撑。呼伦贝尔煤炭远景储量达到1500亿吨,探明储量1000亿吨。同时,呼伦贝尔毗邻用俄罗斯和蒙古国,在本地建设煤电基地,还可以利用俄罗斯和蒙古国的煤炭资源,为国家的能源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呼伦贝尔以伊敏煤田为例,该地区煤炭储量丰富,煤层浅、易开采,灰分(Ad)为12.64%~20.69%;弹筒发热量(Qb,ad):19.98 MJ/kg~21.31MJ/kg;硫含量(St,d):0.19%~0.29%;磷含量(Pd):0.004%~0.044%;空气干燥基水分(Mad):9.04%~11.62%。煤种具有低灰、特低硫、低磷特征,是优质发电用褐煤。但由于运输成本较高、热值相对较低等原因,长期以来无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国家电网拟规划的十三个煤电基地,除内蒙古呼伦贝尔和新疆伊犁之外,其它11个基地都处于缺水或严重缺水地区。呼伦贝尔的地表水资源蓄积量在300亿立方米以上,占内蒙古地表水资源总量的70%,煤水组合条件在内蒙古各盟市中是最好的,本地具有开发煤电基地得天独厚的条件,适于煤电、煤化工、煤制油产业发展。同时,本地处于大兴安岭的西坡,常年来自西伯利亚的气流在大兴安岭的西坡形成较为丰沛的地形雨,为本地的地表水提供源源不断的补充。因此,在本地开发煤电基地,不会造成地表水资源总量的短缺。

  记者:长距离运煤可能带来哪些危害?

  曹征海:首先是电煤南运成本过大。由于受铁路、公路、海上运输制约,呼伦贝尔资源富集区的煤炭多年来一直不能按需要及时到达需求地,造成销售不畅、价格不稳。加之铁路站台无法存放大量煤炭、堆放时间不能太长,以及用煤单位的储煤量有限,一旦运输环节出现问题,保障民生和城市运行的电力用煤就发生告急。北方地区易受大风、大雾、大雪等恶劣天气影响,北煤南运经常严重受阻。南方一旦存煤下降,供求关系紧张就会让煤炭价格随之上扬。以华能伊敏煤电集团褐煤(发热量3000大卡左右)运往南方电厂为例:煤出矿价按104元/吨(含税价)计算,从伊敏煤电集团经公路货运至海拉尔火车站运费为30元/吨(距离85公里,每公里运费按0.35元/吨),再从海拉尔铁路运输到锦州港运费230元/吨左右(距离1530公里,每公里铁路运费按0.15元/吨,含部分代办等费用),经装船海运至上海港运费60元/吨左右(距离770海里,每海里运费按0.076元/吨),最后用铁路、公路或河运等方式运至火电厂费用约为50元/吨左右。由此可以看出,每吨煤炭运输费用约为370元左右,吨煤成本增加到474元左右,比出矿价涨了四倍还多。

  此外,电煤南运造成严重的运输及环保压力。电煤通过铁路、公路和海上长距离运输造成巨大浪费。据统计,目前电煤运输占全国铁路运力的40%,公路货运的50%,在呼伦贝尔更是占到铁路运力的60%以上,公路货运的60%。当前,铁路运力不足是制约外运南方电煤的“瓶颈”。尽管我市通过压缩除居民基本食品供应外的其它货物运输和市内电厂煤炭的运输等增加铁路运力,仍不能完全满足煤炭的外运需求。同时,煤炭长距离南运给沿途及南方地区带来不同程度的强度污染。在火电仍为主要能源的条件下,通过北部煤炭富集区建设煤电基地实施电源集约化开发,通过特高压远程安全、清洁输送电能,既避免了煤炭长距离运输给铁路、公路和海运带来的污染等的压力,又减少了环境容量有限的南方二氧化硫及粉煤灰排放,使煤炭运输给沿途带来的污染等环保问题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方式得到缓解。

  记者:有没有做过长距离运煤为长距离输电的成本分析?

  曹征海:我们以800万千瓦机组通过特高压外送同电煤南运发电的对比分析。以使用华能伊敏煤电集团褐煤做原料为例(煤质属中热值褐煤),在南方江浙地区建设8台100万千瓦机组,配套建设4回100万伏特高压变电站送至南方电网负荷中心,电厂投资约360亿元,特高压变电站约14亿元,工程总投资374亿元。8台机组年发电量440亿千瓦时(1台100万千瓦机组年发电量55亿千瓦时,按5500小时计算),年耗煤量2860万吨(每千瓦时耗3000大卡煤按650克计算),年实现销售收入210.85亿元(南方电网含税电价0.4792元);而将北方电煤运至南方每吨约474元左右(坑口电煤按3000大卡每吨104元计算),年购煤资金135.6亿元左右(含运费),购煤成本占销售收入的64.3%。

  而如在华能伊敏煤电集团建设8台100万千瓦机组的坑口电站,配套建设100万伏特高压变电站和一条400公里特高压线路直接送至东北电网,电厂投资约360亿元,特高压变电站约14亿元,900公里特高压线路135亿元(拟建华能伊敏煤电集团特高压站到辽宁沈阳变电站距离),工程总投资509亿元左右。8台机组年发电量440亿千瓦时,年实现销售收入153.56亿元(北方电网含税电价0.349元),年购煤资金30亿元左右(坑口电煤按3000大卡每吨104元计算,完全节约了电煤的长途运费),购煤成本占销售收入的19.5%。

  由此可以看出,在煤炭资源富集的呼伦贝尔等地建设大型坑口电站,要比南方煤炭资源匮乏地区建设同一装机规模火电厂运行成本减少一倍以上,可把在运输过程中的浪费掉的煤留在当地,把天空和草原污染控制在最低,还公路完好平整。同时在未来竞价上网中具有明显比较优势。虽然因华能伊敏煤电集团坑口电站配套建设的外送特高压线路比南方地区投资增加135亿元(建特高压线路每公里需1500万元),若南方以电网销售价每度比北方高0.15元左右并扣除2%的线损计算,440亿千瓦时电量年增加收入60多亿元,因此,在除购煤成本外其它运行成本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呼伦贝尔等地的坑口电站及配套特高压电网工程要比建在南方煤炭资源匮乏地区的电站及配套特高压电网工程的资本收益率高,投资回收期短。

  记者:呼伦贝尔如何配合国家防灾应急的战略需要?

  曹征海:目前,南方电网区域内除贵州产煤外,其他地区基本不产煤。由于地理位置的“先天不足”,南方电网辖区内的火电厂大多不是坑口电厂,从燃料成本压缩角度看,南方电网辖区内火电厂不具备竞争优势,在未来的上网竞价过程中将相当被动。呼伦贝尔全境地区坑口电厂平均煤炭使用成本远低于南方地区火电厂,在上网电价上更有明显优势。可见,在煤矿附近建立大型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既可缓解煤炭运输的难题,又可将煤转化为清洁的电能直接输往用电户。在火电仍为主要能源条件下,北部煤炭富集地区建设大型火电基地,通过坑口电站及特高压变电站向南方送电,是国内火电能源安全优化布局及防灾应急调峰调频的最佳选择。

  呼伦贝尔所在的蒙东地区是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富集的风电、光电规划开发区,风电开发潜力巨大。由于风力发电的随机性、间歇性和光伏发电昼夜交替性的特点,需要数倍于风电、光电规模的火电容量与之配套才能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只有风电、光电、火电和电网同步建设,才能将风电、光电能源集中无缝接入“打捆”送出。2009年呼伦贝尔电网已整体划归国家电网公司统一运营,电力外送瓶颈制约已被打破,这不仅可以解决呼伦贝尔网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适应呼伦贝尔能源基地建设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合作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东部盟市乃至整个东北扩大电力产能和外送通道问题。根据双方协议,国家电网公司将完善东部电网设施,建设呼伦贝尔至辽宁500伏直流工程,加快推进呼伦贝尔外送电第二通道等前期工作,并且通过现有规划通道,按一定比例打捆送出呼伦贝尔风电,这将对我市能源基地建设产生重要作用。现在,国务院东北振兴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抓紧开工建设内蒙古东部千万千瓦风电基地和电力外送通道等项目,必将进一步推进内蒙古东部地区电网建设进程。
返回 国际电力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