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力网 » 电力财经 » 电力行业分析 » 正文

行业内部结构变化是电力消耗下降的主因

日期:2009-07-13    来源:世华财讯  作者:世华财讯

国际电力网

2009
07/13
15:28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电力消耗 行业内部结构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张永军认为,技术进步不能合理解释电力消耗下降,行业内部结构变化是电力消耗下降的主因,不同能源品种之间替代效应也导致电力消费下降。

  国家统计局网站7月13日刊登了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张永军的撰文,文章对中国工业生产与用电量背离原因进行了分析。他表示,技术进步不能合理解释电力消耗下降,行业内部结构变化是电力消耗下降的主因,不同能源品种之间替代效应也导致电力消费下降。文章具体如下:

  2008年四季度以来,中国工业用电量呈同比下降态势,而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保持正增长,与用电量下降出现背离。这一现象与电力消费和经济增长同向变化的一般规律显然不符,更与2000年以来中国电力消耗增长快于经济增长的经验相背离。出现这一现象,确实令人费解。国际能源署以此为据怀疑中国第一季度经济增长数据高估,一些机构、学者也非常关注此问题。正确认识这个问题,对准确把握当前经济形势意义重大。因第一季度数据比较完备,本文采用第一季度数据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

  一、技术进步不能合理解释电力消耗下降

  技术进步会使生产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和电力消耗出现下降。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第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中,39个行业大类单位增加值能耗均下降,年能源消费1万吨及以上标准煤的重点工业企业中,25个重点耗能产品、108项单耗指标,80%以上呈下降趋势。单位产品或增加值能源消耗下降,与三方面因素有关。一是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这是近年企业技术进步的结果,如:近年中国干法生产水泥比重持续上升。二是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提高。第一季度,各种能源加工转换总效率提高了1.55个百分点,8种能源加工转换方式有5种效率提高。三是能源回收利用成效显著。第一季度,重点耗能企业能源回收利用能量为1,935万吨标准煤,回收利用率为2.25%。

  但是,由于技术进步是连续过程,而电力消耗同比下降是在2008年第四季度突然出现的现象,因此,虽然技术进步为节约电力消耗奠定了基础,但技术进步并不是电力消耗突然下降的主要原因。

  二、行业内部结构变化是电力消耗下降的主因

  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工业增加值整体增长,但是部分高耗能行业的增长幅度比较小,有些甚至出现下降,因此,工业电力消耗减少的原因需从工业生产结构变化中去寻找。

  我们对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以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七大高耗能行业进行研究。

  根据2006-2007年的数据,我们发现,七大高耗能行业对电量消耗的影响远大于对工业增加值的影响。分析有关数据可以得知,这七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6%左右,而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电力消耗的比重超过了65%。这说明,如果七大高耗能行业的增加值增速放缓,那么由此引起的工业增加值增速变化明显小于电力消耗增速变化;在特殊情况下,结合技术进步等因素,就有可能导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上升而电力消耗下降。

  根据国家统计局月度统计数据,2009年第一季度,这七大高耗能行业增幅下降较多,特别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其增加值同比下降幅度高达5.4%。

  2009年第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为5.1%,而七大高耗能行业中,除了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外,其他六大产业同比增长率均低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甚至出现下降。但这只是意味着能源消耗增速的放慢,并不能解释电力消耗的减少。

  深层次的原因需要从行业内部结构去剖析。以钢铁行业为例,2009年第一季度钢铁行业耗电量下降11.6%,但中国生铁、粗钢和钢材产量同比都是正增长,如果不从钢铁行业的内部结构去进行研究,难以找到钢铁行业电力消耗明显下降的原因。从钢铁行业的内部结构来看,第一季度中国32家特种钢企业1-3月钢材产量统计数据显示,钢材产量1,672.5万吨,较2008年1至3月减少148.0万吨,跌幅为8.85%。由于中国特种钢厂主要采用电炉炼钢,特种钢后续加工也要消耗大量电力,因此,特种钢生产耗电在中国钢铁行业的电力消耗中占有较大比重,特种钢生产耗电的下降对钢铁行业耗电量的下降影响较大。只因缺乏特种钢生产各工序的耗电量指标,难于准确估计其影响。

  少数高耗能产品的产量和用电量出现下降,对工业全部用电量下降产生的影响很大。例如,第一季度中国电解铝产量为265.8万吨,同比下降14.1%;根据目前每吨电解铝的平均耗电水平,因电解铝减产,2009年用电比上年同期约减少63亿度,约占全社会用电量下降326亿度的五分之一。用电量下降幅度较大的其他产品包括烧碱、纯碱、电石、铁合金和火力发电自身(发电厂自用电)。这6种产品产量的下降导致的用电量下降约为180亿度,大约占全社会用电量下降326亿度的55%左右。显然,上述几种产品的增加值下降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的影响要小得多,这可能对工业增加值增长而用电量下降能够有一定的解释力。

  三、不同能源品种之间替代效应导致电力消费下降

  所谓替代效应,是指在工业所消耗的能源之间,存在相互替代效应。就2008年底和2009年初的情况来说,由于电价相对偏高,各行业在考虑能源投入时,会更倾向于选择价格相对较低的煤炭、原油等,这就使得工业用电量下降,但能源消耗总量并未下降。

  在中国,电力价格是由国家管理的,石油价格虽然也是由国家管理的,但它是根据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的变化而调整的,因此,比电价的调整频率要高,其他能源如煤炭价格等则主要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电力价格没有太大变化,但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煤炭价格一度出现下降,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滑。这样,电力价格相对而言就会变得偏高,在技术可行的情况下,一些行业和企业就会转而更多地用煤炭、原油以取代电力,从而使得能源消耗总量还在增长但电力消耗却在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9年第一季度,能源消费总量6.64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3.04%;煤炭消费约6.49亿吨,同比增长2.69%;应该说能源消费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对应关系大致符合近年来两者之间的弹性关系。而电力消费7,810亿千瓦时,同比下降4.02%;在能源消费总量增加的情况下,电力消费下降,这说明煤炭、石油等能源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电力消费。

  这种情况与1998-1999年时的情况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比。在1998-199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连续两年出现下降,但电力消费量连续两年上升。除了生产结构变化的影响之外,当时电力价格上升幅度相对而言慢于煤炭尤其是石油价格,因此,电力消费增长快于能源消费的增长,出现了电力消费替代石油和煤炭的情况。

  工业正增长与用电量负增长两种现象同时出现,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引起的。上述分析虽然能够对此给出一定解释,但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返回 国际电力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