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力网 » 核电 » 正文

核电科普:核能传播热象观察

日期:2015-04-17  

国际电力网

2015
04/17
16:21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核能 核电走出去

2015年“两会”期间,核能再次成为热点话题,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围绕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而展开的各类新闻报道,以及由这些报道“发酵”出的话题,数量之多、角度之全、视野之大、内容之详,让业界对媒体传播能事之强再次惊叹不已。

福岛核事故之后,核能关注度由“冷”转“热”。今天,被舆论高度关注,已成为核能发展的新常态。纵观2015年“两会”期间见诸媒体的各类核能话题报道,一个突出的感觉就是:理性。这对以“福岛核事故为第一印象”的诸多媒体来说,能够抛开“冲突”和“夺目”,转为更趋理性看待核能,无疑是巨大的转变。

“两会”期间的核能热点话题已被广泛报道,且已被业界所熟知,我们无需再做过多解读。但传播现象本身的一些变化规律及其背后隐含的逻辑关系,倒是颇值得玩味。由此反思新闻宣传的得与失,对核能行业进一步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至关重要。

热点三象

客观来讲,核能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一直处于小众传播范畴。如今成为近年来“两会”热议领域之一,还真是拜福岛核事故所赐。2011年3月11日,福岛核事故发生,当时全国“两会”已临近尾声,因此核能尚未构成“两会”话题热点。但从2012年“两会”开始,直至2015年“两会”,核能都意料之中地成为被媒体广泛关注的热点领域。2015年“两会”的几大核能热点集中在核能治霾、核电“走出去”、内陆核电建设、“华龙一号”等话题上,结合这些热点,再纵观近年“两会”核能话题,有三种传播现象值得关注。

快速传播。这类传播是“两会”期间核能热点的主流传播形式,多为一次传播。其特点是:报道内容简单直接,观点一目了然,不添加背景信息,不做信息整合加工,传播速度极快,受众领域广泛,能够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这类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有多种:一是直接报道代表和委员的议案、提案内容,这种方式在“两会”期间最为普遍,案例不胜枚举,如《湖南日报》的《尽早启动湖南桃花江核电站建设》等;二是现场采访,择其一点,不及其余。如:《发展核电是治理雾霾的必由之路》、《“华龙一号”可抵御大飞机撞击》,《核电站选址:内陆沿海无区别》、《内陆核电重启只待“发令枪”》等等;三是视频或网络专访,内容点多面广,问答内容不做加工处理,直接发布,快速传播。如,“中国之声”《做客中央台》节目专访全国人大代表、中核集团董事长孙勤,涉及核电安全、核电治理雾霾的作用、内陆核电发展、“华龙一号”走出去等众多话题。新华网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广核集团董事长贺禹和全国人大代表、桃花江核电总经理郑砚国,人民网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核电工程公司总经理刘巍等等,均是将热点话题集中传播。

舆论冲突。这种传播形式并非常态,是前两类传播的混合体。其特点是:构建同一话题的正反两大阵营,形成话题冲突。媒体或直接报道正方观点,或直接报道反方观点,或组合正反双方观点报道。观点针锋相对,形成舆论漩涡,造就热点关注。这类传播以2012年“两会”期间内陆核电话题尤为突出。但随着人们对核电认识的逐渐加深,交锋会逐渐回归理性。今年“两会”在内陆核电话题的争议上,传播就回归理性。反对内陆核电的声音尽管也有媒体关注,但并没有引发争论性传播报道,从中已能感知媒体理性与公众理性。

热点逻辑

在探讨三种热点传播形式的内在逻辑之前,有一点认识格外重要,就是媒体的报道基础。无论哪种传播形式,媒体的报道都是基于对公开信息的选择与判断。也就是说,媒体掌握的事实越多,信息越多,越利于其快速形成报道,并且不会偏离事实基础。而如果公开信息多是碎片信息,媒体报道就很容易产生事实或观点偏差,与行业主流意愿相悖。

这一点由福岛核事故报道能见一斑。福岛核事故发生,当时媒体对核工业信息了解甚少,其报道基于的事实基础,大多来源于福岛核事故产生的危害,因此负面报道充斥。此后的报道变化,也是在中核集团等核工业主体释放的大量正面信息和事实之后,才陆续完成舆论风向的转变。

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再探寻三类传播的内在逻辑和规律,更有助于行业打造良性的舆论环境。

快速传播的逻辑。快速传播的实质是对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社会利益或者民众利益的关注。当行业话题与国家重大战略、社会重大问题挂钩时,就易被广泛快速传播。这既可以是正面话题,也可以是负面话题。拿今年“两会”热点来说,比如,媒体对“华龙一号”的关注,其事实基础是,“华龙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具有完整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但其隐含的关注点是,“华龙一号”是国家的重大科技成果,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核电品牌,由核能大国向核能强国转变的重要标志。再比如核电“走出去”,媒体关注点是这是国家战略的象征,是国家实力的象征,是国力增强的标志。核电治霾的热点逻辑是,雾霾已经成为重大社会问题、民生问题,核电有助于解决这一社会顽疾。事实上,这也是核能能够从福岛核事故的负面舆论中成功走出来的重要原因之一。福岛核事故发生,为何核能负面舆论席卷而来,是因为彼时核能已成为重大社会问题,但从2013年开始,雾霾频发,媒体视线由核能的社会问题属性转向其清洁能源属性,因此成功舆论逆袭。

“发酵”传播的逻辑。发酵传播与快速传播有相似性,但其内在逻辑更偏重于对各种利益混合交叉冲突的思辨。如企业之间利益的交集与冲突,企业与行业之间利益的交集与冲突,行业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民众利益之间的交集与冲突,媒体根据自身掌握的各个利益层面的事实基础进行报道。比如内陆核电,就涵盖各方利益的交集与冲突,媒体会结合最新的新闻事实,与背景事实结合对比分析,从而将观点隐含在事实当中。事实上,不仅是内陆核电话题,几乎行业内的每一个话题,发酵式传播都会在报道中揉合各方利益的事实基础,从而形成自身观点。只不过这些事实或明或暗而已。

舆论冲突的逻辑。舆论冲突的逻辑很简单,就是“乱”就会热,其实质特征就是将利益冲突最大化、现象化。有争论就有话题,争论越激烈,话题越热烈。这类传播基本围绕话题人物、争议事件展开。正反双方均打开信息通道,媒体自由选择事实基础和信息源,极易形成舆论漩涡。对产业来说,这类传播极易失控,因为最后可能由产业问题转为社会问题的讨论,由理性辩论转为非理性争论。如福岛核事故报道,当时完全变成了社会问题的讨论,直至今天才逐渐转归理性。当年内陆核电的争议也类似,最后竟演化成口水战。去年的产业结构重组的论战也有一丝这样的味道,论战方站在各自立场上,各说各话,毫不相让。

热点推动

从三类传播的逻辑来看,其实都隐含利益冲突这一媒体视角。

基于对传播逻辑的认识,如果行业能够予以关注,与媒体形成有机互动,从正面引导媒体宣传,推动主流热点传播,则能够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从今年两会来看,中核集团与中广核集团这两大行业主体,均积极作为,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这里可将各自做法予以展示,各取所长。

中核集团是大开大合,与媒体形成全面互动,主动沟通交流,3名人大代表、6名政协委员,主动走进媒体,就我国核工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进行热切回应,形成主流的舆论导向。使得我国核工业取得的发展成就得以在“两会”期间大力宣传,尤其是一次传播的热点效果突出,舆论氛围与基调在“两会”期间已经基本形成,为后续热点话题的广泛传播提供了良好的事实基础。中核集团也成功在媒体中营造了开放、亲和的“大核”形象。

以2015年“两会”为例,中核集团董事长孙勤带头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并做客央广网。中央网信办、国资委新闻中心和集团公司共同组织了走近新国企、创新之核活动,围绕“华龙一号”、核电“走出去”等议题,与新华网、人民网等20多家媒体,进行了座谈交流。孙勤和钱智民等集团公司领导,主动拜访和会见了参加“两会”的山东、陕西、湖南、黑龙江、福建、广西、四川等省市主要领导,共商合作发展大计。其他代表委员也结合各自实际工作和集团公司改革发展,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开展了广泛的公众沟通和宣传工作。如,核电应从娃娃抓起、核电安全发展、内陆核电已经准备好了、积极实施核电核燃料一体化走出去战略、要成为核电强国必须要有自主核电品牌、呼吁国家急需加强矿产能源的统筹规划等报道文章。

与中核集团提供开放事实、主动答疑解惑、让媒体自行解读有所不同,中广核集团则更侧重媒体宣传的技巧,做足提升媒体关注的手段,引导媒体报道视角,从而推动核能热点传播。广核集团推动热点的技巧值得借鉴。

一是在提案内容的字眼上做足文章。贺禹委员的政协提案《推动核电新一轮规模发展,实现中长期国家能源结构调整战略目标》,“规模发展核电”字眼格外吸引媒体注意。此外,还将雾霾、“走出去”的国家战略与提案内容捆绑,推动媒体从这样的视角看待核能发展与“华龙一号”走出去。提案还由贺禹发起,21人联名提交。在此后的新闻报道中,“21名委员联名建议推动核电新一轮规模发展”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以21名委员联名提案,凸现提案的重要性,从而推动媒体报道内陆核电建设的重要性。这是以小见大的做法,做足提案功夫,吸引媒体关注。

二是巧借“核电重启”概念,形成“两会”舆论焦点。在“两会”期间,广核对媒体发布消息,红沿河核电站5、6号机组获国家发改委核准,标志着国内沿海核电项目审批正式重启。“核电重启”迅速成为媒体广泛关注的话题,传播效果非常突出,在“两会”的众多新闻报道中,均以“核电重启”为由头展开,同时也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返回 国际电力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