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力网 » 农电之窗 » 农电新闻 » 正文

在高原架起奔向幸福的“电力天路”

日期:2014-12-11    来源:国际能源网  作者:本站专稿

国际电力网

2014
12/11
06:28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高原 电力天路

  去年7月,川藏联网工程启动前期准备,我从凉山州来到甘孜州。

  从成都前往巴塘,两天车程,翻越5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山路颠簸曲折,高原反应让我们这群一直在平原上生活的人难以适应。头晕目眩、恶心呕吐,但大伙儿都坚持着,谁也不愿意停下前进的脚步。

  巴塘城郊海拔3300米的象鼻山上,施工现场的困难条件超出我的想象。没水、没电、没信号,所有电器都成了摆设,我们成了与世隔绝的野人。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低,我们吃了好几周的“夹生米饭”,兄弟们开玩笑地说:“夹生米饭好处多,增强消化吃得多”;山上严重缺水,项目部只能依靠一辆皮卡车从山脚下的县城往返运水,十八公里“送水路”曲折难行,为了节约用水,我们有时一个多月也没有洗澡。最难忍受的是狂风和沙尘,夜里狂风呼啸,板房里弥漫的全是沙尘,我们不得不戴着口罩睡觉,早晨起来,沙子铺在床上已是厚厚一层。

  但即便如此,我们仍像牦牛一样在高原上驻扎着。

  如今,高原上万家灯火熠熠生辉,藏区同胞的光明梦想成为现实,我们也践行了自己的庄严承诺。如果有一天,藏族同胞还需要我们,需要“牦牛团队”,我们还将义无反顾。

  让我感动的建设英雄们

  在藏区电网建设中,让我最感动的是来自绵阳北川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的汪志刚——

  他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幸存者,在痛失妻女和岳母的情况下,他忍住悲痛,从废墟下救出了16条生命。这一次,他又从北川羌乡来到甘孜藏乡,负责绵阳供电公司建管的9个项目的现场安全工作。他平均每天巡查路程近200公里,半年时间就磨破了三双劳保皮鞋。

  在藏区电网建设中,让我最佩服的是“雪豹突击队”——

  “雪豹突击队”是国网乐山供电公司在白玉县昌台区建设卓达拉山“72号铁塔”时的“番号”。作为甘孜人,我对卓达拉山再熟悉不过了,那里山势险峻,气候变幻无常。听说要在接近海拔5000米的山上建一座铁塔,我对他们说,“你们是在和老天打赌!”

  在藏区电网建设中,让我最动情的是资阳供电公司雁江分公司副经理李斌和他妻子的故事——

  2013年,李斌接到前往“电力天路”工程建设的通知时,他的妻子已被确诊为肺癌。但他妻子说,“你该干啥干啥去,我能照顾好自己!”

  来自全省各地兄弟单位的英雄们,他们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先进的电力管理经验,更给我们留下了一笔沉甸甸的精神财富。

  难忘雪域高原帮扶情

  高原施工的黄金季节集中在6、7、8月。为了尽快让边远地区通上电,我们在冰封期就开始动工。

  在高原冻土层上挖出电杆基坑,有两大难题,一是交通条件恶劣,挖掘机等大型施工机具上不去;二是高原生态脆弱,不能用炸药、放炮,只能靠人工开挖。

  高原冻土层很厚、很硬,一丁锄下去,手被震得发麻,却只能留下一个浅浅的印子。正当我们发愁的时候,一个同事从牧民烧牛粪取暖、做饭中获得灵感:“用火烤冻土,烤一层挖一层,可能行!”于是,我们漫山遍野去捡牛粪,看到牛粪就像看到了宝贝一样,捧起来放在雨衣里。一天下来,满手、满脸都是牛粪,大家相互打趣说,这是世界上最有营养的面膜,鲜花就应该插在牛粪上。就是用这种带着牛粪味的土办法,我们挖了2万多方冻土,立起了16000多根电杆。

  对我们来说,用电入户只是点亮藏区的第一步,最艰难的是电网运行维护。

  石渠通电后的第一个春节,除夕晚上,石渠县城灯火通明,不时传来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欢乐的景象让我们深深感到,当地群众快乐的笑脸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宽慰,也是对我们辛苦坚守的最大鼓励。

  牧民喜迎通电幸福生活

  2011年,我回到了位于禾尼乡冷戈村的家乡。这一年,乡政府对面建起了一个24千瓦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可是,光伏发电站受气候影响太大。

  这些年看到很多骑自行车的年轻人到藏区来玩,我在318国道旁边开了一家小客栈。为了接待好游客,我买了台柴油发电机,令我为难的是,年轻人希望有热水,有电暖器用。但如果是这样,我就得再买一台发电机,光一年2万元的油费我都承受不了。

  于是,我总盼着我们这里能永久通上电。

  2013年8月,我听说由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承建的甘孜州“电力天路”及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已经在甘孜州启动建设了。眼看着一座座铁塔竖起来、银色的电线架起来,即便电还没通,乡亲们也迫不及待地跑到理塘县城,买回电视、电饭煲、洗衣机、打茶机等家用电器。如今,我又新盖了11间房,可以接待100位客人。

  我相信,通电以后,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见证点亮藏区的喜悦

  今年5月底,我有幸实地采访“电力天路”工程建设。

  我认识了一位50岁的藏族大妈,她叫措姆。一年前,在“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的关心下,措姆大妈重见光明。现在,电力人又将电送进了她家里。电闸开启的瞬间,措姆10岁的孙子高兴得手舞足蹈,大声喊着:“奶奶,快跟我来,我带你去看电视。”藏族大哥顿珠也兴奋地说,“真的,我做梦都没想到这么快就通电了。再也不用点酥油灯、烧牛粪。说句心里话,‘电力天路’不光是点亮了藏区,更温暖了我们藏区老百姓的心。”

  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在藏区陆续组织实施“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9+3’免费教育计划和卫生事业发展计划”为主要内容的藏区“三大民生工程”,为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改变。

  如今,一项项民生工程,让四川藏区一步跨千年,迈向了通往现代文明的大门!一段段感人故事,也留在雪域圣洁的藏区高原上,代代相传!

 

返回 国际电力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