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力网 » 农电之窗 » 农电新闻 » 正文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落实创新驱动国家战略

日期:2013-03-14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作者:本站整理

国际电力网

2013
03/14
11:13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电力 电网

    记者:电力行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强化电力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是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途径。电力企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点领域和重点方向在哪里?

    钟俊: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非常重要,充分表明我们党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坚定决心和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

    下一步我们将紧密结合电网发展趋势和南方电网公司的战略部署,来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对于电网企业来说,我们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最终目的,就是为用户提供更加安全、可靠、高效、清洁的电力。

    我们将重点在四个方面加快创新步伐,一个是智能电网,这是当前电网发展的新方向,要继续跟踪和研究,同时加快实践步伐;一个是分布式能源,现在分布式能源发展很快,如何安全、可靠地接入电网,是很重要的研究课题;第三个需要在科技创新上继续发力的,是高电压、长距离的电能输送,把西部更多的清洁能源输送到东部来,也就是特高压工程;与之同样重要的,是推进城市配网的自动化,城市配网自动化水平提高了,既可为智能电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也可提高供电能力和质量。第四个方面,是继续推进电动汽车的发展,这对于改善生态环境非常重要,这次我在提案中也提了相关建议,就是国家要进一步明确电动汽车的技术标准,到底是以换电池为主还是充电为主。这四个方面,就是我们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领域。

    朱长林:我觉得创新驱动战略在电力能源行业落地,要研究电力资源更大范围的优化配置。像现在雾霾天气等环保压力,对人民生活的质量,对国家的经济影响都很大。

    应该在更大的范围内去进行顶层设计,或者叫科学可持续的机制,把能源资源更科学合理地优化配置好,我觉得这也是创新驱动战略的内容。

    现在输煤输电的比例,不管是在中部还是东部,明显地背离,把四分之三的运力都用到运煤上就不是很科学,这和我们经济的发展、负荷的分布都不太一致。这种传统的电力资源配置思路,需要沉下心来认认真真思考和研究,再这样发展下去可能是有问题的。

    包括现在有人说上太阳能、上风电、上核电也好,应该说短时间内把火电的比例降得很低是不可能的,所以要认认真真研究火电今后的发展,在产煤的基地建设坑口电厂,然后用特高压这样等级更高的电网远距离输送,这才是关键的问题。在这样一个创新驱动的战略定位下,其次,才去研究具体技术上的问题。

    王抒祥: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创新驱动作为国家战略,同时十八大也提出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我们电力行业应该在科技创新上有所突破,之前我们做得很好,其中特高压、智能电网、信息化等项目在科技创新方面均走在了其他行业的前列。其中特高压项目,更是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这足以说明电力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已经走出去了。

    按照十八大要求,作为电网企业今后仍将继续推进科技创新工作,一方面要原始创新,继续推进特高压技术,力求输送容量更大,输送距离更长,输送损耗更小。另一方面要通过积极消化吸收电网领域的尖端技术,来促进自身的创新。同时科技进步必须促进电网更加安全,更加可靠,这才是电网企业的安身立命之本,要通过科技创新来保证大电网越来越安全,越来越可靠。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主要是要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同时也要加大管理创新力度和体制创新力度,实施精益转型战略,建立完善配套机制。致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注重协同创新、推动实施好创新发展战略。从而有效发挥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在公司发展中的战略支撑作用。

    刘定军:说点具体的,我觉得创新驱动战略在发电企业落地,其中很关键的一点是要解决配煤掺烧的问题。这也是市场形势所逼。我们国电湖南宝庆煤电有限公司是新厂,我们的配煤掺烧系统在国内是很先进的,能够掺烧很多煤种。这个不能说是我们自己研发的,也没引进什么先进设备,就是把现成的一些要素组合起来。实际是组合起来的一个方法。我觉得这就是创新驱动战略的具体实施。

    戴波:企业的管理也好,发展也好,肯定要依靠科技引领、依靠科技创新。一项新技术的应用往往会带来管理上的一些突破,所以,落实创新驱动战略要提高管理水平,使管理精细化。作为水电在这方面提升的空间仿佛比火电小一点,更多的是要巩固传统的一些东西,把已经用了多少年的技术好好总结,好好升级。

    梁平:电力行业落实创新驱动战略,要把握住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在我们电力企业加以运用。其实,我们主要是在应用方面,如何利用现在的新型技术,使电力行业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促进可持续发展,对环境友好。把先进的技术加以综合应用,淘汰落后的技术,减少煤耗,减少电厂自用电的电耗,把使用的燃料当中的硫、氮氧化物、硝这些东西脱出去,比如说超超临界的发电机组,还有风冷装置,利用风冷来进行冷却。这样就能减少对大气的污染,使能源资源得到高效运用,这实际上也是在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在这一方面,国家对机械制造业的要求可能更直接一些,咱们电网、电源企业更多的是应用,不可能我们再投入一部分人力再研究一个发电机组。

    还有特高压的远距离输送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不要来来回回争论了,不要空谈误国,先建一批,慢慢积累经验。

    在我们企业,我们建设2台100万千瓦超超临界发电机组,采用空冷技术,同步建设脱硫、脱硝装置,节能、节水、环保效果明显。

    李宁平:怎么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我的理解是国家要创新推动清洁能源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大补贴力度。像我们甘肃以风电为主,现在搞陆上三峡,第一期要搞成千万千瓦级,现在完成了三分之二了。最近国家又批复了300万千瓦路条。现在因为送出通道的问题,各个投资业主不敢下决心去投这部分钱,这是一

[page_break]

个瓶颈,建议国家尽快解决好这个问题。西部搞风电非常合适,既有风资源,也有戈壁,占用耕地、搬迁移民这些问题很少,投资机会、投资条件都非常好。建议国家加大对洁净能源项目的补贴力度,扶持它的发展,这些方面解决好了,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也好,都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孙丹萍:如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从宏观层面来说,现阶段首先需要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其次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模式,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第三是需要国家有关部门,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具体来说,电力行业要把创新的重点放在加快推进产业的结构调整上,这是服务国家能源战略的需要,也是电力行业自身科学发展的需要。电力结构调整,一个是加快推进新能源发展,这是很重要的一块,因为这一块的产业很新,需要有更多的技术创新来推进科学健康发展;另一个方面其实更加重要,就是对常规能源尤其是火电的科技创新上,因为毕竟现在火电所占的比重很大。这种创新一定要对常规能源的每一个生产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攻关和集成创新,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减少污染物排放。

    记者:电力行业近几年不断进行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这些创新的成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评估我国电力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在世界上的位置?

    云公民:创新驱动对于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我们总结华电十年的工作实践,其中有一点,就是深深地感受到最有力的驱动是改革创新,十年来,我们按照“四个有利于”的原则,持续推进管理创新,以改革的精神打破传统束缚,以创新的举措解决突出问题,变革管理体制,完善管理机制,推进科技进步,有效调动了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

    华电集团这些年在创新上的成果是卓著的,这些成果包括体制机制,也包括具体科技成果。体制机制上更加完善,形成了总部专业管理与职能管理相结合、二级单位权责有效落实的集团化管控体系,将工程技术、金融产业所属企业分开运作,实施燃料、运营、物资等专业改革,充分调动了各方创新创效的积极性;创新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以科学民主为导向的决策管理机制、以市场为导向的选人用人机制、以价值为导向的绩效考核机制、以业绩为导向的薪酬分配机制。

    科技创新上更加深化,成功进入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行列,累计拥有专利430项,在中央企业中处于领先位置。具体来说,承担了国家“973”计划——高效规模化太阳能热发电项目研究,成功申报燃煤污染物减排国家实验室,组织开展节能环保、新能源等105项科技项目研究。掌握和应用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空冷、烟气脱硝、秸秆发电、海水淡化等先进技术,极大地促进了生产运营、基本建设及电站装备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技术升级。

    蔡国雄:2013年1月,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交流输电关键技术、成套设备及工程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特高压输电技术是完全成熟技术,是实现我国电力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技术。

    喻新强:科技创新是国家电网公司发展的动力。这些年国家电网一直在抓特高压建设,推行“一特四大”发展战略,在科技创新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我们基本上形成了国网作为市场主体的作用,我们还相继建成很多特高压的试验站,也包括科技队伍、科技设施的建设。另外,以大项目为依托,开展特高压的直流和交流的科学研究,同时也带动了装备制造企业的创新。应该讲,我们在电网上形成了“中国引领”和“中国制造”。包括对智能化的研究,和一些电网标准的制定。

    肖宏江:湖北能源的创新实践主要体现在产融结合和内部管控两方面,融资方面,湖北能源已发展成为我国能源业务品种最全的整体上市公司。上市之后,我们通过发行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公司债、非公开发行等形式,实现了从间接融资到直接融资的转变,直接融资121亿元,累计节省财务费用7亿元。去年7月,湖北能源率先在省属企业中成立湖北省能源财务有限公司,资金集中管理,为集团成员提供各种金融产品和融资服务,进一步促进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有效融合。

    内控方面,我们已经深刻意识到集团化管控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提出集团公司将重点强化集团化管控,力争用3~5年的时间,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的集团化管控体系,更好地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和管理协同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高效配置,以提升集团公司的整体竞争优势。

    刘吉臻:在我看来,至少在4个领域我国电力工业技术达到国际水平。

    一是重大装备制造。无论是火电机组,如1000兆瓦的超超临界机组,还是水电机组,三峡工程。也包括正在发展过程中的核电技术,当然也包括自动化系统。装备制造业的水平得到了迅速提升。实践证明,我们现在所制造的电力产品,从它的性能、它的技术水平,可以自豪地讲,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的前沿水平。

    二是电网技术。特别是电压等级,从直流、特高压交流,整个在中国广阔的国土上,电网建设和电网技术也达到国际先进,甚至某些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三是电力工程技术。现在在电力的设计、建设、运营、电力工程方面,也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比如水电造坝技术,大的输电通道,还有核电工程等各类工程建设。

    四是电力系统的安全。中国的电网安全业绩是不可忽视的。为什么美国这么发达的国家也会出现大停电事故,而我们电网这么多年来,在高速发展的进程当中,保证电力的基本安全,是国际领先的。

    当然电力领域也是技术密集型,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而且是现在有很多新的科学技术前沿的发现,很快地要与电力结合起来。比如核能,还有一些新材料,纳米、超导都是和电力发展联系起来的。这种新能源大规模或是分布式的开发利用,高度的信息化,电力科学技术发展应当是日新月异,从这个意义上讲,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有差距,所以亟待提升创新驱动,提升电力科学技术水平。

    记者:在科技创新方面,国家倡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电力企业与电力高等院校之间如何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刘吉臻:严格来讲,科学与技术是相关联的,但不是一个概念。其实我们讲的产学研相结合,以企业为主体主要是技术创新,作为技术创新首先确确实实应该是企业为主体,所以作为高校来讲,我们做一些研究,特别是来自国家的,也包括来自企业的,做一些技术的攻关,不断地产出一些技术成果,推进这些技术成果的转化,使它形成生产力,是我们多年来一直追求的目标。这当中,从我们学校来讲,在一些企业的重大需求,如国家电网特高压直流和交流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实实在在的技术攻关,我们参与共同解决这些问题,最近特高压交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网公司就专门给学校发来感谢信,在整个工程

[page_break]

建设中,学校在多个领域多个方面解决了一些技术难题,作出了突出贡献。我想这就是一种方式,紧密围绕国家和企业的需求组织联合的技术攻关。

    还有一方面,学校在长期的研究和积累过程中,形成了可以应用于市场推广的高科技技术或是商品,这也是一个很有效的途径。如华北电大有若干成果,像四方公司的继电保护这一项技术挡住了国际同类产品和技术进入中国。类似这样的技术就需要长期地积累、不断地完善,才能成为立足市场、并能形成竞争力的技术。从研发到生产、到推广、到完善,也是学校和企业紧密结合的过程。

    第三个就是学校也有校办产业,通过控股的公司性质。一些老师有好的想法,企业愿意投资一起去研发。学校里也有大学科技园、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园,尽早地把开发的技术转化为产品推向市场,形成生产力。

    所以说这些不同的模式综合起来,我想,一个就是学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发挥各自优势。二是从实验室的一项技术到成为能够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这方面也需要以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去做。所以我在谈到高校产业化这方面上,我一直坚持一点,首先我们要立足于科学技术,这是最实实在在的,不容半点虚假。虽然我们可以宽容失败,但是我们要做有把握的事情。

    记者:刚才大家谈到了电网和发电领域的创新方向,现在请来自新能源产业的代表介绍一下风电、光伏发电等领域的创新方向和重点,特别是商业模式的创新。

    周建雄:我们湘电正在按照创新驱动这么一个思路发展,主要是两手。一手对现有的产品进行持续改进,让它升级换代。另一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而且瞄准我的核心。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充分挖掘出来,与同行业有差异化。我们国家现在重点扶持的16大重大装备,湘电现在所做的九大产品全部都在国家扶持的范围内。

    张传卫:虽然近些年风电行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在逐渐增强,但我国大部分风电装备制造企业缺乏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整机、关键零部件设计能力与国外先进企业仍有较大差距,导致我国风电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缺乏国际竞争力。

    我在我的建议中就提请国家科技部、工信部牵头支持建立国家风电技术研发机构,提供基础研发专项资金,从而提高风电产业的研发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为我国风电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我觉得风电产业企业对风电资源开发的认知还有待于加强。无论是企业经营者、管理者还是科研人员。目前,大家仍处于反思过去,以及检讨超常规发展所带来的吃亏的阶段。

    实际上中国的企业认识到研发能力不足的问题,而且中国公司一直都重视研发。

    但我们积累的认知、经验、技术还不足。而且由于发展的过快,过分抢市场,导致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研发,这两年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了,你看2.5、3兆瓦的风机陆续推出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但我认为,有没有真正做好的风机,有没有真正把风能资源的效率提高,才是目前最重要的。要把研发的重点,不是放在推出新产品上,而是应该放在如何提高开发效率,如何降低建设成本,如何提高发电量、可靠性,我们称为“两高一低”。

    我的观点是,目前风电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要并重,齐头并进。

    2010年,我们提出“整体解决方案”。我们是行业内第一家提出融资租赁模式的企业。就是允许租赁公司介入,帮助解决开发商融资问题和货款回收问题,这是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尤其在这两三年,极大加速了我们资金流动速率。而且用户也得到了实惠,盘活了他们没钱和短期资金不到位导致的拖欠、项目开发不及时的问题。这说的是商业模式的创新。

    陈康平:光伏产业的创新,首先是运用新的技术,在研发上取得创新。让目前的光伏发电设备在发电有效功率上以及不同的环境状态下保持它的稳定性、有效发电率,进行更多的投入,取得突破性进展,促使光伏效率提高、成本下降。

    第二方面,我认为是更重要的,为了促进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行业的公平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这就需要一个完善的商业模式,因为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就不会吸引投资者来投资,所以要在光伏产业的业务发展模式和商业模式上要取得创新和突破。

    如何建立创新一个合理的商业模式非常重要。目前国内是大企业、大电力集团为了匹配传统能源和新能源的比例,而去做光伏电站。就好比光伏行业是一家企业,应该让这家企业变为上市公司,才能做大做强,而不仅仅是几个发起人在做。为此,就需要推动光伏行业的市场化和资本化。

    首先我建议,打开大型投资基金进入光伏市场的大门。在国外,基本都是养老、保险等偏好长期、稳定回报的大型基金持有太阳能电站,这是因为太阳能电站在获得国家承诺补贴的同时,还能带来稳定的回报和现金流收益。我们不妨效法,鼓励该类基金进入,从而推动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发展。让这个行业变成一个“液态”的发展创新。

    另外,我建议提高光伏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优先性。建议为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建立快速通道,使他们能够在上市、发债等资本市场融资渠道得到一定的优先性,这就能解决企业做大做强的资本需求。

    第三方面,光伏在这两年的快速发展,在管理创新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因为管理是通用的,所以可以借鉴好的企业的管理模式。在规划性管理上,我建议学习日本一些优秀企业的做法,比如零库存管理、工序流程管理,很多地方值得我们新生代行业借鉴。光伏企业还有很多进步的空间,需要静下心来,深入做管理创新,把管理做细致。

    品质和品牌是创新的着力点。把品牌、品质站在长远发展的战略角度去做好。

返回 国际电力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