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草原上,白色风机叶片切割着北方的风,光伏板阵列随日升日落默默蓄能。仅隔数米,数据中心的指示灯在建筑群中明灭闪烁——这里每一度绿色电能的流动,都直接转化为海量数据的处理能力。近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和林格尔数据中心集群绿色能源供给示范项目已实现并网供电。全国首个“点对点”直供数据中心的绿色能源系统,正在和林格尔新区创造历史。
在2025绿色算力大会上,和林格尔新区的名字被反复提及。作为国家一体化算力网络枢纽节点的核心区域,这里已构建起规模节点部署、热点区域优化与边端适配相结合的算力体系,为全国算力资源“一盘棋”调度提供了关键支点。而华电集团投建的绿色能源供给示范项目,正是支撑这一战略落地的能源基石。
破局之路,全国首创的能源革命
在和林格尔新区广袤的土地上,风机与光伏板组成的能源矩阵绵延数公里。这不是普通的新能源电站——36万千瓦装机容量的风光储一体化系统,正通过专用线路直供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四家数据中心,总算力高达1.5万P。
“传统模式中,数据中心用电需经电网‘中转’,而我们实现了‘源-荷’直连”,华电内蒙古集团新能源分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张海林指着调控大屏上跳动的曲线解释,“这如同在农场旁建起面包坊,小麦无需远行就能变成香喷喷的面包”。
该项目作为国家首批“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应用优秀案例”,具有三重开创性意义:国家数据局首批认证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首个算力网络绿电示范工程、中国华电集团唯一的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绿色能源供给项目。其创新突破点直击行业痛点——破解了绿电消纳与算力能耗的双重困局。
当全国多地数据中心因“小、散、弱”及算力使用不均衡而困扰时,和林格尔新区项目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清洁能源就地消纳率提升40%,部分数据中心绿电占比突破85%。
算电协同,算力与电力的双人舞
走进调控中心,巨大屏幕上三色数据流实时交织:金色代表光伏发电功率曲线,蓝色显示风电出力波动,绿色则是数据中心算力负载需求。这个一体化智能调控平台每秒处理超10万条数据,像精密的神经系统协调着发、储、用各环节。
“你看此刻风速下降,系统立即调取储能电量;同时向数据中心发送柔性负载信号,非紧急任务自动延迟处理。”张海林演示着系统响应。配套的6.48万千瓦/25.92万千瓦时储能系统如同巨型“充电宝”,在风光不足时支撑运行,多余电能则储存备用。
更精妙的是碳足迹追踪技术。每处理1P算力任务,系统自动生成对应的绿电溯源凭证。这一创新使项目率先在国内实现算力供给的碳汇互认结算,为数据中心产业建立低碳认证标准打下基础。
“想象一个智能厨房——阳光充足时让冰箱多制冰块;阴天则启动备用电池,调低冷冻功率。”张海林举例解释算电协同,“核心是让算力任务与绿电供应像跳舞般默契配合:电多时多干活,电少时巧干活”。
绿色基因,从一度电到一串代码
在并行科技算力中心机房,工程师正调试新部署的AI训练集群。服务器群组的能耗显示屏上,1.15的PUE值(电能使用效率)让见惯2.0数值的同行惊叹。这背后是多重绿色技术的叠加效应:风电、光伏直供电能减少转换损耗;无水冷却技术消除机房外墙进风需求;年均7℃的气候条件更让自然冷却占比超半年。项目全部投产后,年发电量7.6亿千瓦时绿电,将直接转化为算力输出,相当于年减排二氧化碳64万吨。
绿色效应正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华电发挥龙头作用,带动国电南自(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高低压配电柜、云储新能源设备等制造项目落地,形成“全类型”新能源供给体系。在零碳数据中心集群建设中,云储新能源的数字储能技术预计可降低数据中心年总能耗30%以上。
“我们不仅供电,更构建产业生态。”张海林指向沙盘中的装备制造园区,“新能源设备本地化配套使供能系统与数据中心匹配度达90%,较传统方案提升能效15%”。
全国样板,可复制的华电方案
随着“东数西算”工程推进,和林格尔新区模式正显现全国性示范价值。在甘肃庆阳,国家数据中心集群配套的1座750千伏变电站加速建设;青海大数据中心则借鉴其源网荷储一体化经验,实现昼夜绿电平稳供应。
“核心是‘三位一体’架构”,张海林总结可复制经验——规划协同:将能源网络与算力网络同步设计;建设协同:风光储规模匹配数据中心集群需求;运营协同:通过智能调度实现电算动态平衡。
推广路径已清晰显现。对水电丰富地区,可构建以水电为主的绿电直供模式;经济发达区域则侧重实时算力响应;网络薄弱地带需优先加强数字基建。
近日,和林格尔新区再传捷报——并行科技算力基地四期与芯智能算力产业园设计方案获批。后者规划建设的超智算中心,将为国家重大科技工程提供算力支撑。与此同时,华电与华为数字能源签署战略协议,共同推进构网型储能、AI风光功率预测等技术创新。
站在指挥中心眺望,风机与数据中心在霞光中构成奇异的天际线。张海林手中的平板实时显示着数据:此刻风电出力8.2万千瓦,光伏发电1.3万千瓦,储能充电占比18%——每一度绿电都在转化为可溯源的算力。张海林目光投向远方,那里有更多风光资源富集区等待唤醒。绿色算力网络的扩张,正悄然改变能源与数据的流动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