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电力系统中,新能源发电需要经过多级电网中转,就像货物需要多次转运才能到达目的地。而绿电直连,正是为新能源打造的“直达快车”——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不接入公共电网,通过专用线路直接输送到用电企业,实现“点对点”精准供电。这种模式不仅能减少电网损耗,更能通过物理路径的唯一性,让绿电的低碳属性可追溯、可验证,成为企业应对国际碳关税的“绿色通行证”。
这一创新源于我国能源转型的迫切需求。截至2024年底,我国新能源装机已突破13亿千瓦,但传统电网架构下,新能源消纳率长期受制于电网容量和调度规则,弃风弃光现象时有发生。与此同时,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国际规则倒逼企业提升产品碳足迹透明度,绿电直连成为破解“消纳难”与“碳关税”双重困局的关键一招。
2025年5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绿电直连的定义、适用范围和管理机制。政策明确,绿电直连分为并网型和离网型两类,前者可通过“自发自用为主、余电上网为辅”的模式参与电力市场,后者则完全独立运行。例如,现货市场连续运行地区的项目,余电上网比例一般不超过20%,而现货市场未连续运行地区则禁止反送电。
在投资模式上,政策打破电网企业主导的传统,允许民营企业、发电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电源可由用户、发电企业或合资公司投资,专用线路原则上由供需双方共同建设,并签订多年期购电协议。这种机制设计既保障了电网安全,又激活了市场活力,为分布式光伏、虚拟电厂等新业态开辟了发展空间。
作为全球首个100%使用绿电的汽车工厂,特斯拉上海基地通过6兆瓦光伏系统与8兆瓦时储能系统的协同运行,实现了绿电直连与余电储能的闭环。项目采用特斯拉自产的Megapack储能设备,白天光伏电力直接供给生产线,多余电量存入“巨型充电宝”,夜间或用电高峰时放电,年减排量相当于种植1.2万棵树。这种“光伏+储能”模式不仅降低了企业用电成本,更成为应对极端天气时的“电力安全岛”。
中金数据低碳算力基地通过34.5万千瓦风光储一体化项目,每年为数据中心提供8.48亿千瓦时绿电,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38.74%,相当于减少56.7万吨碳排放。项目创新采用“以荷定源”模式,根据数据中心负荷需求动态调整新能源出力,并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实现毫秒级响应。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数据中心高耗能痛点,更将乌兰察布打造成“东数西算”工程中的绿色算力枢纽。
在全球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基地包头,华电内蒙古火电灵活性改造项目通过500千伏开林河变电站,将风电直送大全、通威等企业,构建起“绿电生产-硅料加工-光伏组件”的闭环。仅2024年,该项目就为下游企业输送1400万千瓦时绿电,使光伏产品碳足迹降低40%以上,助力包头向“世界绿色硅都”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