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力网 » 电力行业要闻 » 电力媒体聚焦 » 正文

海岛发电厂点亮“东海明珠”

日期:2022-11-18    来源:国家电网报  作者:曹琼蕾 屈依杨 陶嘉婧

国际电力网

2022
11/18
10:11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海岛发电厂 大陈发电厂 柴油发电机组

东海之上,台州湾口,有“东海明珠”之称的浙江台州大陈镇大陈岛与陆地隔海相望。海岛四周千帆云集,入夜,渔火点点,蔚为大观。然而在60多年前,大陈还是一座破败的荒岛,夜里不见灯火。1958年,大陈发电厂点亮了海岛夜空,开启了大陈岛有电的历史。

大陈岛的夜空亮起来

大陈岛分为上、下大陈两个岛屿。1956年1月,467名青年响应共青团中央“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的号召,登上下大陈岛垦荒创业。垦荒队队员白天垦荒种植、畜牧养殖,晚上只能依靠煤油灯照明。他们盼着大陈岛的夜空亮起来。

1958年年初,一台德国产18千瓦炭气发电机组漂洋过海来到岛上。同年5月1日,大陈发电厂正式成立,开始向下大陈岛上的村子供电。在岛上居住了66年的柳兴发是首批垦荒队队员之一。他还记得,大陈岛亮起的灯,让他们和岛上居民在夜里也有事做、有活干。

大陈发电厂由南田村的三间老房子改造而成,楼下是发电机房和仓库,楼上是宿舍和办公室。起初电厂员工仅有3人,分别管理发电、线路、财务物资。

1959年,因为煤炭不足,大陈发电厂淘汰了炭气发电机组,采购安装了一台28.8千瓦柴油发电机组。当时大陈发电厂的供电范围只在中心村周边,每天19时到21时供电。电直接从发电机接出,电压110伏,线路就架在截面直径只有10厘米的木头杆上。“那时电压等级低、负荷小、导线也不重,我们就地取材用木头做成电杆,成本最低。木杆长7米,两个人就能抬起来,在山间搬运和架设都方便。”电厂外线工金信祥回忆。

金信祥18岁就进入电厂。那时,用麻绳和粗木条绑成的登高板、用牛皮做的保险带就是全套爬杆装备。他苦练本领数月,掌握了线路运维、抢修的基本技能。大陈发电厂员工们艰苦创业,为偏远海岛架起了线路,也磨炼出了坚忍的意志。

在垦荒队队员的努力下,大陈岛的农业和渔业得到迅速发展,水产加工、食品加工、砖瓦制造、机械修理等逐渐兴起,极大改善了海岛居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岛上还建起了百货商店、邮电所、气象站、文化站、医院、小学等,居民生活渐渐丰富起来。1960年,垦荒任务完成后,台州各地移民陆续迁入,岛上人口增至2000多人。

增容改造实现全天供电

1963年,大陈发电厂增加了一台5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达到78.8千瓦,以满足鱼汛期用电。电厂低压直配线路升级为3.3千伏,木杆换成了石头杆,供电时间延长到6小时,年供电量达1.87万千瓦时。

20世纪70年代,大陈岛迎来以渔业捕捞为中心、各行业齐发展的黄金时期。渔民们摇着手摇船,打捞黄鱼、带鱼、梭子蟹等,带动了冷冻厂、育鱼苗厂等的发展。大陈发电厂当时的发电能力已不能满足生产生活用电需要。

在下大陈岛,4个自然村各有一台变压器,每户人家装有一个15瓦的灯泡,实行包灯制,一个月电费2元。灯泡由电厂控制,每当夜幕降临灯就亮了,到22时电灯熄灭。

每天供电6小时的情况一直延续到1978年。当年,在黄岩县党代会上有代表提出“尽快改变大陈岛供电现状”的建议。会后,黄岩县电力公司业务骨干江梅青便接到命令,前往大陈岛筹建新厂。

1979年,新电厂动工建设。“‘东海明珠’要更亮,人力物力都得跟上。”江梅青抱着这样的想法一边招新员工,一边申请新发电机。刚好当时的黄岩发电厂运进一台120千瓦的发电机组,海门发电厂也有一台100千瓦的备用发电机组。经过多方沟通,这两台发电机组被调入大陈岛。

1980年10月1日,新厂建成。当时大陈发电厂在运发电机组共3台,总容量270千瓦。后来,电厂又增加了2台柴油发电机组,总容量增加到440千瓦,员工也增加到18人,每天供电时间延长至16小时。1984年,有了充足的柴油供应和发电机组储备,大陈发电厂开始24小时供电,下大陈岛实现全天供电,年供电量达39.70万千瓦时。

风电加持助力海岛蝶变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通信信号覆盖大陈岛全岛,电话、广播陆续接通,岛上居民的生活有了新的变化。当时,电视机是稀罕物件,只有部队和气象站有,靠自制的天线捕捉信号。直到80年代中后期,部分家庭才添置了黑白电视机。

然而,海岛供电依然全靠柴油机,发电班花费了大量心思和精力运维机组。若机房通风不畅,则会降低发电机输出功率;但若开窗通风,海风咸湿,不断侵蚀设备会埋下安全隐患。发电班班员每日检查油箱油量、冷却水量,每100小时更换机油,每250小时更换滤清器、开展冷却系统除垢,每1000小时进行整机清洁、零部件检查,确保柴油发电机组正常运行。

此时,与下大陈岛隔海相望的上大陈岛上的部队和居民还要自备柴油发电机发电。

1987年,大陈发电厂招收了10多名员工,负责发电、架线、线路检修、风力发电站建设等工作。1988年年末,上大陈岛10千伏线路架好,元宝山风力发电站建成,上、下大陈岛10千伏海底电缆连通,彻底改变了上大陈岛部队和居民的用电方式,实现全天供电。

有了风力发电的补充,岛上年供电量突破100万千瓦时,可以满足整个岛屿的用电需求。居民家中也添置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电器。

1995年,大陈发电厂改制为大陈供电所。随着35千伏陆岛联网工程竣工,大陈发电厂机组“退居二线”,成为备用电源。今年,35千伏柔性低频输电示范工程和氢能综合利用示范工程成功投运,大陈岛供电有了“双保险”。大陈发电厂旧址也将变身为展示海岛能源变迁的科普类场馆,让人们铭记那段艰苦而光荣的垦荒岁月。


返回 国际电力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