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中国能源研究会主办的2022能源产业创新发展与品牌建设年会暨首届能源产业创新博览会(下称“本届活动”)在国家会议中心与服贸会同期召开。能源界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专家领导、主流企业高管,以及科研机构,投资商等能源细分领域的专业人士,围绕我国能源产业创新发展与品牌建设方面凝聚共识,贡献智慧。
中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李亦伦出席本届活动并致辞。
李亦伦指出,当前加快实现碳中和已经成为全球的普遍共识,能源行业是全球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主战场。核能作为一种安全、低碳、可大规模利用的能源,在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节能减排、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贡献越来越得到广泛认可。
他介绍,目前全球新开工的机组数创造了近八年来新高,截至2021年底,全球在建核电机组达到60台,仅2021年就开工10台,主要分布在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土耳其。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核能在未来电力系统中不可或缺,未来十年会得到更大规模的发展。
李亦伦指出,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核电发展的主力军,截至今年6月,我国大陆地区在运的核电机组达到54台,在建核电机组23台,在运在建核电机组总数居全球第二。我国在核电研发设计、设备制造、工程建设、生产运营以及核燃料循环等各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持续进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体系,核能已经成为我国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去年,国家出台落实“双碳”目标顶层设计文件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积极稳妥开展核能供热。根据国内权威机构预测,预计到2035年我国核电装机有望超过1.5亿千瓦,发电量占比将达到10%以上。核能将与风电、太阳能等多种清洁能源融合发展、协调互补,在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过程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李亦伦介绍,中广核的发展以核电业务为起点,从建设大亚湾核电站起步,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从单一的核电企业已经发展成为以核能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清洁能源集团,形成主业集中、特色鲜明的“6+1”产业体系,业务覆盖核能、新能源、核燃料、非动力核技术应用、数字化、科技型环保和产业金融等领域。截至目前,中广核控股在运的装机容量近7200万千瓦,其中核电2938万千瓦,风光等新能源境内在运装机已经超过了3000万千瓦,境外在运总装机容量已经超过了1300万千瓦,主要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李亦伦表示,中广核坚定地走出了一条科技创新之路,形成了一批标志性的科技创新成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成为中国三代核电技术的主力堆型;自主研发的“和睦系统”使中国成为全球第四个研制出核级DCS的国家,并在华龙一号高温气冷堆上获得成功应用;建成投产了我国首个大型商业化光热示范电站,填补了我国大规模槽式光热发电技术的空白。
面向未来,在核能领域,中广核正在有序推进由大堆向小堆、由核电向核能、由三代堆向四代堆的科技创新梯次布局,部分创新成果已经开始示范落地。华龙一号先后通过欧洲用户要求认证和英国通用设计审查,广西防城港示范项目目前进展顺利;在新能源领域,中广核着力强化科研战略布局,打造数字化运维领先工程、海风先进技术集成工程、光热自主创新工程和前瞻性的创新工程等“3+X”的创新工程,打造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高效的核心产品,积极推进源一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挥发电企业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过程中的作用,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