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力网 » 电力行业要闻 » 电力媒体聚焦 » 正文

深圳能源升级:从特区到湾区

日期:2019-01-15    来源:《能源评论》  作者:张越月

国际电力网

2019
01/15
11:59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深圳能源建设 智能用电 输配电价改革 核电建设

  很多人对《春天的故事》的一句歌词耳熟能详:“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1982年,当深圳特区正式成立时,这个圈有了一个正式的名字——深圳特区管理线。
 
  从地图上看,管理线内的区域仅包括罗湖、福田、南山、盐田四地。要想进入管理线内的特区范围,先要在关口经过严格检查。2015年后,16个关口岗亭开始陆续拆除。2018年1月,国务院批复撤销管理线,意味着这个圈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从画圈到撤圈,我们不难看出深圳从特区到湾区的转变。
 
  在经济特区时代,深圳享受与很多地方不同的政策,它的模式与周边地区存在差异。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推进速度不断加快,深圳设定了主动融入湾区建设的目标——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模式,让人、财、物实现更高效的流动和配置。
 
  在亟需提高效率的资源中,能源是重中之重。回顾国际湾区的经验会发现,稳定高效的能源供给是大型湾区繁荣的基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能源紧缺的东京湾。20世纪80年代,为实现吸引人口、产业和各种资源向湾区聚集,包括千叶、横滨、川崎在内的多个大型港口都不同程度地承担了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进口的任务,这些化石能源也成为给湾区及周边地区稳定、廉价的电力来源。
 
  过去40年,深圳通过发掘本地潜力、引入外部资源等方式,实现本地区能源稳定供应。当下,深圳正在实现能源升级,让供能更多元、更清洁,让用能更智慧、更灵活。
 
  最美海岸的另一块招牌
 
  深圳有个别名叫“鹏城”,很多人认为,这是改革开放给这里带来的称呼,意为“大鹏展翅”。但在本地人看来,这个名字其实是“大鹏所城”的简称。
 
  大鹏所城位于距市区东南部50多公里的大鹏半岛,是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的古城。当时,倭寇经常袭扰沿海地区,明代政府建起多个海防卫所。1394年,广州左卫千户张斌在这里选取了一块10万平方米的区域,设立“大鹏守御千户所城”。后来,清朝政府改变政策,决定“迁界禁海”,不仅是所城的居民全部内迁,大鹏半岛一度都成为无人地带。
 
  戏剧般的历史变迁,给这里留下了古城和故事,也让森林和碧水得以保存。2005年,大鹏半岛的西涌沙滩入围《中国国家地理》“中国最美八大海岸”,半岛自此开始以“临近闹市的一块荒野”声名大噪。
 
  除了历史和旅游,大鹏半岛的另一块金字招牌是清洁能源。在半岛东部的沿海地带,坐落着中国大陆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1978年,改革开放率先在广东拉开序幕,但这里的现实情况却是能源缺乏、电力紧张。时任筹建办常务副主任昝云龙回忆说:“广东本身煤资源有限,水量虽然很大但落差很小,水电发展有限,发展煤电,北煤南运在当时也是个难题。”这种情况下,工厂“开四停三”时有发生。1979年,大亚湾核电站大胆提出引入港资,以“合资经营”为基础,以“借贷建设、售电还钱、合资经营”的模式建设。
 
  此后,由于切尔诺贝利核电事故、多方谈判存在细节磨合等原因,直到1986年9月23日,大亚湾核电站才正式签字,并在1987年8月正式开建。7年后,大亚湾核电站全面建成投产。
 
  后来,与大亚湾核电站 1、2号机组紧邻处的岭澳核电项目也陆续开建。1997 年,岭澳 1 期项目开工,并在2002 年建成并投入商业运行;2005 年,岭澳2期开工,2010 年建成投入商业运行,并形成了大亚湾核电基地。据统计,整座基地每年可以向广东、香港等地输送电能达450亿千瓦时。
 
  在岭澳二期核电开建的2005年,大鹏半岛的西侧建起了中国第一个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大鹏湾LNG接收站。来自卡塔尔、澳大利亚等国家进口中国的液化天然气,通过大鹏湾进入高压输气管线,用于深圳、广州、惠州、东莞等六大城市的燃气发电、居民和汽车供气。
 
  LNG的大量使用,让深圳及周边城市环境得到优化。2015年,全国绝大多数城市被空气污染所困,但广东却能独善其身——环保部通报的空气质量相对较好的前10位城市中,就包括深圳等4个广东城市,也是榜单中占比最高的省份。
 
  而大鹏湾还有更大的目标——建立全球最大的LNG枢纽,根据大亚湾海事局2016年透露的一项规划,到2020年,大鹏湾还将建成包括中海油深圳、深圳燃气、中石油深圳等4个LNG接收站,形成大型LNG枢纽港口群。预计年接收量达到1500万吨,约占全国LNG进口总量的37%。
 
  2018年8月,深圳大鹏湾LNG枢纽港正式投入运营。这意味着,从大鹏湾LNG枢纽获益的城市,将从深圳等珠三角大型城市,扩展到珠港澳湾区的绝大多数地区。
 
  改革首站的能源智慧
 
  2018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刊登中央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关于改革开放杰出贡献拟表彰对象的公示》,其中一位被称为改革开放实践者袁庚。
 
  袁庚生于1917年,抗战时曾参与东江游击队,解放后出任中国驻雅加达总领事。1978年,他正在主持招商局的工作,并提出要培育我国第一个外向型工业园区。虽然是土生土长的大鹏人,但在选择改革开放起点的时候,他最终没有选择大鹏,而是把目标放在了蛇口。而1978年时,蛇口只是一个小公社,以打渔主业。能被袁庚看中,或许是因为其突出的地理条件:东临深圳湾、西临珠江口,向南则与香港元朗、流浮山隔海相望。
 
  蛇口最初的定位是以工业为主,此后两年,这里把“自由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两种模式综合,打造出以加工和产品外销为主的工业区,形成了著名的“蛇口模式”,并催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三资”企业。2009年,蛇口开始进行转型升级,把以出口、外向型经济的老工业区,转型为以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产业区。
 
  很多人把蛇口看作是改革前沿中的前沿,不仅因为这里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速度奇迹,而是因为蛇口创造过的无数“第一”——中国第一个产业园区、第一个外向型经济开发区,中国第一个产业新城也在这里诞生……
 
  在能源改革方面,深圳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2015年初,国家发改委发出《关于深圳市开展输配电价改革试点的通知》,于是,深圳成为中国首个监管周期电网输配电准许收入和输配电价的城市。同年11月,南方电网等5家企业共同出资创建深圳前海蛇口自贸区供电有限公司,成为全国率先在增量配电网领域成立的混合所有制供电企业。
 
  2017年9月11日,首条由前海供电公司自主投资建设的20千伏配网线路暨周大福港货中心项目投产送电,标志着前海电网网架规划开始正式落地。
 
  当下,前海供电公司重点推进的是智能用电,即通过对配电侧和用电侧数据的智能采集,实现电能开放共享、实时计量、信息交互与主动控制。前海供电公司副总经理丁震行告诉我们,现阶段,前海智能配电网数据已经整合到调配用一体化平台,正在推进将前海各永久用电客户的用电数据也接入该平台。待智能用电数据全面接入后,将充分地支撑节约用电、环保用电、绿色用电、智能用电、有序用电的电力需求侧管理目标。
 
  但制定智能技术方案只是第一步,2013年深圳的前海合作区启动了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位于蛇口最南端的太子湾也即将成为第一个由企业主导打造的智慧城区。但在建设智慧城市能源系统时,却存在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城市的供冷、供热、供电、供气、供水等能源由不同的市场主体主导规划、建设和运营,缺少统筹规划与设计机制,导致片区内各能源系统间存在割裂式、条块化发展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升级版配电网或将是最好的途径之一。丁震行认为:“需在顶层设计和用能政策上统筹,推动一流智慧城区与多能协同发展、能源互联网的建设,实现片区整体用能效率的高效、低碳、环保,降低社会能源投资成本和客户用能成本。”在升级的过程中,改革前沿的前海蛇口自贸区或将生发更多的可能。
 
  (袁田对本文亦有贡献)
返回 国际电力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