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媒体都喜欢用‘环保风暴’来形容每年年初国家环保总局的大动作。我可以告诉大家,国家第三次环保风暴已经开始了。”升任国家环保总局第一副局长的潘岳说。
剑锋直指电力等高耗能行业
1月10日,国家环保总局又一次掀起了“环保风暴”,被叫停的82个项目中,有23个严重违反“三同时”环保验收制度,59个严重违反环评制度,涉及到电力、钢铁、冶金、化工等12个行业,其中涉及电力建设项目有22个。与2005年和2006年的两次“环保风暴”相比,此次涉及的项目和资金都偏少,但专家认为这次的“杀伤力”会更强,甚至会影响一些行业未来投资的布局。
环保业内一位权威人士谈到此次事件,认为这次环保总局摒弃了补办手续即可过关的治理手法,改用了“相对有效的措施”,即“区域限批”、“行业限批”,这是环保部门成立近30年来首次启用这一行政惩罚手段。
“区域限批”、“行业限批”就是对那些违反国家环保政策,盲目进行产业扩张的地区和行业集团,停止其所有建设项目环境审批,这意味着这些地区和行业在松绑后才能获得环境审批发展空间。
此次“行业限批”的企业集团包括大唐国际、华能、华电、国电等四大电力集团。记者了解到,国家环保总局在对他们所有建设项目实行停批后,四家电力集团立即行动起来,部署整改措施,认真落实整改要求。
1月12日、13日,华能集团公司分别关停了乌拉山电厂两台7.5万千瓦机组,另一台10万千瓦机组也已停运,在脱硫改造未完成前该机组不再投运。他们还举一反三,对其所属的北方公司所有电厂进行了自查、纠错,对于未开工环保项目抓紧开工。要求严格落实环保责任制,投产项目要将环保设施像管理主设备一样对待,环保工作不欠新账,早还旧账。
有媒体报道,大唐集团公司在事件发生后立即召开了有集团公司相关部门和大唐国际负责人参加的紧急会议,并明确坚决按照国家环保总局要求,积极与地方政府加强协商和沟通,尽快转移所承担的冬季供热负荷,以最快的速度关停必须关停的机组。
国电集团公司有关负责人称,在接到通报后,国电集团立即派专人到濮阳市同市政府、三强热电公司商讨整改措施。目前,三强热电公司已停运了一台5万千瓦机组。16日,国电集团公司又进一步做了部署,再派专人赴濮阳市,同市政府、三强热电公司商谈各种整改措施,包括由国电集团代三强热电公司供热,以实现将另一台5万千万机组全停的方案。
华电集团表示,目前他们已经关停一台机组,其他涉及项目正在和有关方面协调,研究具体整改措施,尽快达到国家环保总局的整改要求。
电建项目环保之路荆棘满路
2006年是中国环境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全年发生严重环境污染事故161起,平均每两天一起;环境投诉已达60万人次,比2005年增加30%;国务院年初提出的能耗降低4%、污染物排放降低2%的目标并没有实现,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在这一年中,环保总局在环评这道关口就停批缓批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163个。
回顾3次“环保风暴”,电力、钢铁在每次风暴来袭中都是“重灾区”。先是包括溪洛渡电站在内的30个建设项目被叫停,并声称对拒不停工的项目要提请司法介入。紧接着,环保总局又公布了46家尚未启动脱硫项目的火电厂名单,据悉,不能按期完成要求的重点火电脱硫项目所在地区、电力集团和企业,其在建、改建和扩建的火电项目将暂停审批。电建项目的环保之路满是荆棘。而未来,电力行业在环境方面肯定还要付出更多的代价:一是政府层面对建设项目的环保评估和审批设定的门槛更高,而电力建设项目必是国家环保审定的重点。2006年1月18日,国家环保总局从严格环保准入的角度出发,宣布停建30个违规项目,其中电力新建项目就有26个,装机容量总计为1711.4万千瓦,投资规模高达855亿元。2006年仅环评一道关口,就卡住了7700亿元投资项目,其中一半以上是电力这样的高污染高耗能产业。二是国家对环境
的治理力度逐步加强,根据环保“十一五”规划,未来将进一步加大对环境的治理,实施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清洁生产审核,严格执行强制淘汰和限期治理制度。据统计,2006年一年电力行业新建的脱硫装置是前10年的总和。未来五年内,还将增加现有燃煤电厂脱硫能力,使90%的现有电厂达标排放。日趋严格的监管、更加刚性的指标,在未来的项目建设中,将迫使电力企业不断净化生存环境,为自己的发展之路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记者观察]:“限批”能否收长久之功
2007年伊始,国家环保总局便公布了82个违法违规建设项目。其中火电项目占的比例较高,且涉及到了四大发电集团。这集中反映出建设项目“三同时”违规现象严重,且环保审批跟踪监管能力不到位,导致许多项目正式投产后都未兑现当初的环保承诺,在当地政府庇护下使环保“三同时”制度流于形式。
针对屡禁不止的违法违规行为,国家环保总局首次动用了“区域限批”和“行业限批”政策,来惩罚在环保方面严重违规的行政区域、行业和大型企业,即停止审批其境内或所属的除循环经济类项目外的所有建设项目,直到其违规项目彻底整改为止。这是环保部门成立近30年来首次启用行政惩罚手段。
虽说此次的措施较之以往以通报为主的手段“药力”更猛,但究竟能否起到多大“疗效”?环保总局认为,如果环保工作体制和制度不能理顺,仅靠非常手段扭转当前的环境形势非常困难。为此,他们建议首先要调整我国的环保战略。自上而下大力提倡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迅速扭转观念,变先污染后治理为全程监督。当前应该直接引进先进的战略环评手段,根据不同地区的人口、资源、经济、环境的状况,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同时,国家还应建立统一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生态补偿转移力度,用不同政策平衡不同地区和不同的利益群体,共享改革成果。
其次应尽早修改环境法律法规。现有的四十多部环保法规大多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远不能适应当前形势需要,有关部门应修改环保方面的法律,以对污染企业起到震慑作用。
在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环境的治理怎么能达到效果最大化,采取什么手段可以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应该是未来环保要探讨的关键命题。“限批”只是手段,一次接一次的“环保风暴”只是暂时行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保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中央政令畅通,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实现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才是环保真正的目的。“限批”最终能否变成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取决于各部门的联合行动,取决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观念转变。否则,“限批”只能起一时之效而不能收长久之功。从更深的层面来讲,“限批”只是环境监管部门行政权力的最大化使用而已。中国污染现状的根本改变,中国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不在于一个部门的几次执法和几项新政策,而在于体制与法律体系的真正改革,在于公众监管力量的真正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