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力网 » 电力行业要闻 » 电力相关行业 » 风电 » 正文

20年中国风电从无到有 用战略眼光分析风电产能

日期:2009-10-12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作者:中国经济导报

国际电力网

2009
10/12
11:32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中国风电 风电产能

   短短5年间,我国风电产业发展迅速,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过热苗头,但这只是局部现象,也是任何产业必然经历的发展阶段,并不代表国家大力发展风电的政策会发生转变。
 

  20年中国风电从无到有

   1986年5月,由维斯塔斯公司制造的3台550千瓦风机在山东荣成马兰湾并网发电,实现了风电并网从无到有的突破。同年,福建平潭与新疆达坂城风场先后实现并网,从而使1986年成为中国风电发展的肇始之年。

   1996年,原国家计委实施“乘风计划”,选择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中国一拖集团等单位进行国产风电机组攻关,在引进国外技术的基础上,生产了600千瓦失速型和660千瓦变桨距型机组,是为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的肇始。

   直到2002年前,我国风电发展多为试验性质,没有形成较大的市场规模,发展较为缓慢。这其中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电力体制改革后,“厂网分开”鼓励发电企业竞争,在此环境下,风电由于价格较高,电网公司不承诺固定电价,该不确定因素使很多风电投资者望而却步。

   另一方面,我国尚未形成完备的风电设备制造产业。截止到2002年底,全国风电装机容量仅为44.9万千瓦,仅占全球风电装机总量的1.4%。其中,单台风机容量最小50千瓦,最大仅为600千瓦,平均单机容量只有493千瓦,效率不高。风电机组90%依赖进口,国产化程度很低。

   针对以上问题,为鼓励风电发展,从2003年开始,国家发展改革委开始推进实施“风电特许权”项目,先后共实施五期、确定了49个风电场项目,涉及广东、江苏、内蒙古、吉林、甘肃、河北等六省(区),总装机880万千瓦。

   此外,由政府进行风场资源测量,并以政府协议方法保证上网电价和收购电量,在此政策的引导下,大批有实力企业参与风电投标,通过政府支持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有效推进了风电规模化发展,提高了风电的市场竞争力。风电上网电价从最初的0.6元~0.7元,降到了0.5元~0.55元,下降了0.15元左右。

   特许权招标还推进了风电设备规模化与国产化进程。自1986年我国第一个并网风电场建成到1996国家实施“乘风计划”这10年间,我国并不具备生产大型并网风电机组的能力。当时,国家扶持西安维德与洛阳美德两家企业,与西班牙合资生产100千瓦~300千瓦风机,但尚未形成商业化生产规模。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金风科技在新疆达坂城风电场,引进国外600千瓦风机制造技术,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才最终实现批量生产。

   截止到2000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只有34万千瓦,当时制约风电设备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关键技术仍被外国公司掌握;二是国产风电设备无法形成批量生产,风机制造价格居高不下。

   有鉴于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了风电设备招标政策,并规定中标设备需达到70%的本土化比例,在该政策的推动下,国内风电设备制造业得到迅速发展,有效降低了风电设备价格,国外技术进一步被引入国内。

   除上述政策外,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国办发[2003]62号文“关于印发电价改革方案的通知”中,明确指出风电、地热等新能源暂不参与电力市场竞争,电量由电网企业优先购买。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及其相关规划正式实施后,风电发展中的种种优惠政策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我国风电发展达成阶段性成果。

   由于上述诸项政策推动,到2008年底,我国风电装机规模已达到1217万千瓦,当年风电上网量达到148亿千瓦时,按照每户每年用电量1500千瓦时计算,2008年风电提供的清洁电力基本能够满足1000万户城市居民一年的生活用电需求。同年底,全国共有22个省(区、市)开发建设了风电场,风电装机容量世界排名也由2007年的第5名升至第4名。

   与此同时,我国已经基本掌握了大型风电机组的制造技术,全国已经生产或者准备进入大型风电机组制造的企业有70多家,初步形成了大连华锐、金风科技、东方电气等风电机组制造龙头企业,国产风电设备市场份额已经占到了75%。

   在零部件方面,国内已可批量生产发电机、齿轮箱、叶片、塔架、控制系统、变桨和偏航轴承等零部件,初步形成了风电设备制造和配套部件专业化产业链。为规范风电产业发展,保证风电设备质量,风电机组产品的认证体系也在进一步建立之中。

  要用战略眼光分析风电产能

   目前,社会上认为风电发展过快,主要集中于以下两点:首先,电源建设快于电网建设,风电并网瓶颈加剧;其次,风电设备厂商过多,产能有过剩倾向。

   由于风电具有随机及间歇特性,我国风电开发建设相对集中,单个风电场工程项目装机规模较大,且大部分处于电网末端或薄弱地区,风电规模化建设对当地电网安全运行、调度、电源结构配置、电源协调运行、电力消纳和外送等都将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大规模风电接入电网仍存在一定困难。

   如果从整个环境与资源形势来分析,就会得出结论,并非是风电发展过快,而是电网发展滞后。有关风电的各种体系、认证、标准尚未完善。进一步加快电网建设,从政策上协调各方利益,应成为下一步工作的着力点。

   从宏观上看,2008年我国发电装机总容量已将近8亿千瓦,而风电只有1000万千瓦,不到其中的1%。到2020年,我国风电装机将达到1亿千瓦,电力总装机将达到15亿千瓦,风电在整个电网中的比例将达到6%。届时,随着智能电网与储能技术的进步,全国范围内的电力调度将逐步实现,消纳这部分风电将不是问题。

   第二个问题,目前我国风电机组制造厂多、分散、规模小,且以引进和消化国外技术为主,自主研发力量不足,社会上所说的风电整机制造企业已达70余家,具体表现为有意愿进入风电制造行业的企业很多,但真正具备整机制造能力的企业尚为数不多。

   2008年,大连华锐、金风科技、东方汽轮机三家企业的年产量均达到了100万千瓦以上,属于风机制造企业的第一梯队;位于第二梯队的风机制造企业有浙江运达、上海电气、明阳、湘电等,年产量在10~25万千瓦。另外,还有5家企业刚刚开始小批量生产,年产量不到10万千瓦。其他企业,尚处在样机制造甚至只是“想法”制造阶段。因此,70余家的企业数量不等同于设备生产能力。

   考虑到2010年以后,我国每年新增风电装机将在1000万千瓦左右,如果80%为国产化设备,国内市场需求将达到800万千瓦。随着各国新能源政策的逐步释放,国际市场对风机的需求将是国内市场的3~4倍。预计到2010年,国际风电设备年需求量为5000万千瓦,如果我国设备能占其中20%的市场份额,届时年需求量将达到1000万千瓦。

   因此,到2010年,我国风电设备年产量应为2000万千瓦左右,考虑到产能利用率为70%,形成3000万千瓦的总产能并不未过。

   产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中国风电设备产业的规模首先要和欧美国家达到同等的数量级,在提升产能的同时,进一步提高风电设备自主化水平与技术含量,培养国际竞争力。因此,评判产能是否过剩,要将眼光放到全球市场,中国风电设备企业的未来,是“走出去”,向国际市场进军。

   目前全球最大的前5家风电设备企业分别是丹麦的Vestas、美国的GE、西班牙的Gamesa、印度的Suzlon和德国的Nordex,这5家企业2008年年产量分别为558万千瓦,524万千瓦、337万千瓦、253万千瓦和107万千瓦。按照这个数量级计算,我国整机制造年产量最高的企业大连华锐,需要扩大4倍产能才能与Vestas旗鼓相当。

   如此推算,我国风电设备制造的理想结构应是3~5家年产量进入世界前10名的企业,加上10家年产能达到100万千瓦以上的企业,形成3000万千瓦总产能。

   对于风电设备制造行业,各地应当进一步合理规划,完善行业标准,逐步形成风机制造的认证制度。但风电设备总产能应为多少,哪些企业最终入围,需要通过市场竞争来决定。

   5年以前,设备制造是制约国内风电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如今风电设备制造业快速增长,正是行业乐见的结果。对于风电行业的发展,要用战略的眼光去考量,发展中出现的某些问题,也应以发展的眼来看待。

   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国家应当引导掌握先进技术、具备规模经济的风电设备企业优先发展,同时制定风电设备技术标准,建立风电设备检测认证体系、禁止达不到规定标准的产品进入市场。另外,国家应继续组织国产化设备支撑建设项目,统一组织风电设备招标,优先扶持技术先进、质量可靠和规模较大的风电设备企业。随着电网建设速度的加快,以及智能电网与蓄能技术的进步,制约风电行业发展的一些问题,今后会逐步得到解决。

   发展风电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十一五”期间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国家将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发展风电将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与“西电东送”的客观形势,也决定了我国必须要搞风能集中开发与送出,以“建设大基地,融入大电网”的形式规模化开发风电。

   预计到2020年,全国风电开发建设规模有望超过1亿千瓦,重点依托“三北”及江苏沿海风能资源丰富区,以“建设大基地,融入大电网”的方式进行规划和布局。初步在河北、内蒙古、吉林、甘肃、新疆、江苏沿海等省份建设十多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和7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形成若干个“风电三峡。”

   未来,我国将在“三北”地区重点建设数百个10万千瓦级以上的大型风电场,初步规划建设河北、内蒙古东部地区、内蒙古西部地区、甘肃酒泉、新疆哈密、吉林等6个陆上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在经济较发达的江苏、上海、福建、山东和广东等沿海地区,发挥其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加快开发利用风能资源,重点建设数十个10万千瓦级大型风电场。同时,加强对近海风能开发技术研究,以近海资源勘查评价和工程前期工作为基础,加大近海风电开发力度。尤其在江苏沿海地区成片建设大型风电场,初步规划建设江苏沿海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在其他具有可利用风能资源的省(区、市),因地制宜发展中小风电场。

   同时,初步建立起国内较为完备的风力发电产业体系,风电机组制造的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取得突破,风电机组及其零部件国内供货能力明显提高,整机生产能力达到年产1000万千瓦,零部件配套生产能力达到年产1500万千瓦,为2010年风电快速发展奠定装备基础。

   此外,还要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兆瓦级以上风电机组及零部件品牌,风电技术水平和装备能力基本达到国际水平,建立起具有技术研发、检测认证、实验测试等功能的技术及产业服务体系,风电建设运营中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进一步提高,以期竞争力明显增强。

返回 国际电力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