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了解我市煤电企业运行情况,选取6家具有行业代表性的煤电企业(其中国营3家、私营3家,均属44行业且在全市体量靠前)开展专项调研,掌握了企业生产经营、电力市场政策影响、长协煤签约与履约等基本情况,梳理了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并针对性提出政策期盼,现将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一、企业运行基本情况
(一)盈亏与成本概况
1.1-8月总体情况。6家企业均实现盈利,煤炭购进价格较去年同期普遍下降,发电综合成本多数呈下降趋势。国营企业煤炭购进价格区间为740.09-855.36元/吨,较去年同期的934.55-1043.6元/吨显著降低;私营企业煤炭购进价格区间为600-675元/吨,低于去年同期的731-770元/吨。发电综合成本方面,国营企业为0.32-0.40元/度,私营企业为0.33-0.49元/度,除个别企业外,均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
2.8月当月情况。5家企业保持盈利,仅1家私营企业阳谷森泉热电有限公司处于不盈不亏状态。煤炭购进价格延续下降态势,国营企业当月煤价689.21-846.24元/吨,较去年同期的924.26-1016.41元/吨下降明显;私营企业当月煤价623-660元/吨,与去年同期相比有升有降。发电综合成本整体稳定,部分企业因运营调整略有波动。
(二)长协煤签约与履约现状
6家企业中有5家签订长协煤合同,履约情况差异较大:国营企业中,2家1-8月兑现率分别为34.3%、34.6%,1家月度均匀兑现,年度累计兑现率50%;私营企业中,一家履约量1.37万吨,另一家可按约定正常履约。煤品质量方面,部分企业存在出矿热值不稳定、亏卡等问题,其中企业到厂热值为4627千卡/千克。
二、存在问题
(一)市场竞争压力加大。受新能源发展、外电入鲁增多及电力现货市场影响,电价下行明显,企业利润空间压缩,其中国营企业受结算电价下降影响尤为突出。现货交易和辅助服务收益减少,叠加新能源全量入市稀释容量补偿电费,企业固定成本回收困难。
(二)煤炭价格存在风险。一是部分区域煤价高于沿海城市及市场现货价格,煤价波动风险仍存,私营企业对未来煤价反弹存在担忧;二是部分煤矿价格机制调整滞后于市场行情,叠加煤质不符合机组燃烧要求,导致合同兑现率不足;三是部分长协煤协议以矿发为结算依据,未考虑运输过程中的热值损耗,企业面临亏卡索赔风险。
(三)运营保障涌现难题。一是环保设施运行成本高;二是供暖成本与收费倒挂,私营企业村居供暖亏损问题突出,国营企业居民供热补贴未及时兑现;三是新能源占比提升导致火电调峰需求激增,机组启停和深度调峰次数显著增加,不仅调峰成本大幅上升,还造成设备隐形损耗增大,检修及运维成本增加,且现有补偿机制难以覆盖调节成本。
(四)多目标协调矛盾。一是电、热供应协调存在冲突,供暖季重污染天气减排调控政策进一步加剧了环保达标与电力、热力保供的双重压力,部分企业面临保供风险;二是电力市场政策存在不确定性,各类电费计算方式频繁变化;三是部分企业电费账单报送滞后,影响资金周转规划。
三、政策期盼
(一)稳煤价保供应,夯实成本基础。一是优化煤炭定价机制,全面推行“基准价+浮动价”模式,引导煤矿在监管区间内参照市场行情向下限调整;二是完善煤质“以质论价”结算机制,以到厂验收为核心依据,明确不达标处理方案;三是强化长协煤履约监管,提升合同兑现率,充分发挥其“压舱石”作用,保障燃料稳定供应。
(二)完善电价与补偿机制,保障合理收益。一是健全容量补偿机制,提升补偿标准,确保火电机组固定成本回收;二是优化电力现货及辅助服务市场规则,出台调节性补偿政策,弥补调峰成本与设备损耗;三是完善电价机制,规范电费核算与报送流程,保障企业资金效率与合理收益。
(三)强化供暖保障,降低运营风险。一是落实居民供热补贴,合理上调供热价格;明确供暖季机组最小运行方式,协调电力与热力供应矛盾;二是支持保留部分备用锅炉,保障机组稳定运行,降低保供与环保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