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力网 » 电力行业资讯 » 国内电力资讯 » 正文

深夜惊雷!国家队重磅出手!零碳园区文件火速下发,百万亿级市场洗牌战打响!

日期:2025-09-22    来源:国际能源网

国际电力网

2025
09/22
09:47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资讯

关键词: 零碳转型 零碳园区 绿电直连

2025年,中国零碳园区建设正式迈入“元年”。

从7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能源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发改环资〔2025〕910号)以 “连夜下发” 的非常规节奏出台,到9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双碳工作进展报告,再到价格机制完善等配套政策落地,国家层面的密集部署构建起零碳园区发展的“四梁八柱”,释放出“不零碳则无发展”的强烈信号。

这一系列政策并非孤立施策,而是形成了“标准引领+路径明确+保障有力”的完整体系,标志着零碳园区建设从 “政策倡导” 全面转向 “刚性推进”。

这份被业内称为 “零碳纲领” 的《通知》文件,不仅填补了此前缺乏统一标准的空白,更以 “硬指标+强配套” 的组合拳,为百万亿级市场洗牌按下启动键!

政策的冲击力体现在三个“首次”:

首次明确零碳准入门槛,将单位能耗碳排放≤0.3吨/吨标准煤(100万吨标煤以上园区)定为生死线,较全国平均水平2.1吨/吨标准煤下降90%,意味着传统高碳园区若不转型将直接丧失政策支持资格。

首次打通电力改革通道,明确绿电直连、增量配电网等创新模式,允许园区绕过传统电网直接采购绿电,这一突破使园区用电成本有望降低 15%-20%。

首次建立分级淘汰机制,省级以上开发区需在2030年前完成改造,否则将被取消 “国家级” 资质,倒逼899家国家级经开区加速行动。

同时,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等5项引导指标,从能源、循环经济等维度补全了转型框架。而《关于完善价格机制促进新能源发电就近消纳的通知》的出台,则为绿电直供、就地消纳提供了市场化支撑,与零碳园区建设形成政策合力。

01

百万亿市场解构:

谁在分食 “零碳蛋糕”?

有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零碳园区市场规模已突破2000亿元,而随着政策全面落地,未来十年市场总量将达百万亿级——这一规模并非虚指,而是由 “基础设施改造+技术迭代+生态重构” 三大板块共同支撑。
基建改造:十万亿级的 “低碳升级潮”!
园区能源系统重构成为最大增量市场。按每个省级开发区平均改造投入50亿元测算,全国899家国家级经开区仅能源设施改造就将催生4.5万亿元市场。
内蒙古鄂尔多斯蒙苏经济开发区已率先投入230亿元建设绿电基地,配套建设10吉瓦风电、光伏项目及储能调峰设施,这种 “源网荷储” 一体化模式正成为标配。
此外,园区建筑节能改造(如光伏屋顶、绿色建材)、循环化设施(固废处理、中水回用)等领域,年均增速预计超30%。
技术突围:万亿级的 “国产替代战”!
零碳转型倒逼核心技术国产化加速。《通知》明确要求 “低碳技术自主可控率超80%”,直接催生三大技术赛道爆发:智慧能碳管理系统(如阳光电源的数字化管控平台)、氢能储运设备(江苏大丰港的“绿电制氢-储氢-用氢” 链条)、新型储能材料(成都巴莫科技的低能耗正极材料技术)。
数据显示,2025年仅能碳管理系统市场规模就达380亿元,较2024年增长 120%,国产厂商已占据70%以上市场份额。
生态重构:百万亿级的 “商业模式革命”!
政策催生的 “综合能源服务商” 成为新主角。这类企业融合绿电交易、碳资产管理、节能服务等多元业务,正在重塑产业生态。
国家能源集团已在江苏盐城三大零碳产业园布局,通过 “绿电直供+碳配额托管” 模式,为园区企业降低综合成本18%,同时通过碳资产交易额外获利超2 亿元。
这种 “能源+金融” 的创新模式,正吸引社保基金、险资等长线资本入场,仅2025年上半年就有超5000亿元社会资本涌入零碳服务领域。

02

洗牌进行时:

谁将被淘汰?谁能崛起?

零碳转型已成为产业 “过滤器”,加速行业分化。失意者清单正在拉长。
传统高载能企业若拒绝转型,将面临双重挤压——对内,无法进入零碳园区的企业将失去政策补贴与低价绿电资源;对外,欧盟碳关税(CBAM)已将钢铁、水泥等行业纳入覆盖,未达零碳标准的产品出口成本将增加30%以上。
某河北钢铁企业因未达标,已失去德国大众的供应链订单,年损失超10亿元。

03

实践先行:

零碳园区的 “中国样本”

零碳洗牌,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政策东风下,多地已涌现出各具特色的零碳实践,为全国推广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在能源富集的西部,内蒙古鄂尔多斯蒙苏经济开发区走出了“以绿制绿”的特色路径。

依托本地丰富风、光资源建设绿电基地,直接供应园区内光伏组件、锂电池等新能源企业,实现“绿色电力生产绿色产品”的闭环。其中远景能源基地10.5吉瓦时电芯产能100%使用绿电,年产出储能电池可满足4000个家庭一年用电需求。

东部沿海地区则聚焦“绿电+特色产业”的融合创新。

江苏盐城三大零碳产业园差异化发展:射阳港主打“绿电+新型电力系统”,大丰港探索“绿电+氢能”,滨海港发力“绿电+冷能”,通过精准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大丰港园区企业凭借“零碳标签”外贸产品畅销海外,印证了零碳转型对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直接价值。

企业层面,赛力斯超级工厂的绿色产业链实践经央视专题报道,成为制造企业降碳标杆;成都巴莫科技通过喷雾干燥技术替代传统工艺,单位产品能耗降低30%以上,建成国内首家锂电池正极材料零碳工厂,成功打入全球高端供应链。

这些案例共同证明:零碳转型既能响应政策要求,更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市场竞争力。

04

十年机遇窗口:

园区与企业的转型红利

政策与实践的共振,为园区和企业打开了未来十年的战略机遇期,其价值体现在三个核心维度:

1. 政策红利与市场准入的双重保障

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主体明确为省级以上开发区或新兴产业园区,申报成功将获得要素配置倾斜。《通知》明确支持绿电直连、增量配电网等创新模式,园区可借助电力体制改革“试验田”优势,降低企业用能成本。

对企业而言,零碳认证已成为国际供应链的“通行证——随着欧盟碳关税等壁垒收紧,成都巴莫科技等企业的实践证明,降碳能力直接决定出口竞争力。

2.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协同突破

零碳园区建设催生巨大技术需求,覆盖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智慧能碳管理等多个领域。

安徽合肥阳光电源产业园通过“能碳”数字化系统,实现光伏发电量占比逐年提升,计划2028年达成100%绿电消耗;桂林君泰福电气则通过屋顶光伏、通风气楼、中水回用等组合技术,实现32%用电来自绿电、废水100%回用。

这种技术应用不仅降低碳排放,更推动园区成为低碳技术产业化的“孵化器”,带动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升。

3. 商业模式与生态构建的全新可能

零碳转型正催生综合能源服务商等新主体,其融合技术解决方案、绿色金融、运维管理等多元服务,吸引社会资本涌入。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指出,零碳园区需推动“能源清洁化、产业绿色化、设施低碳化、管理智慧化” 协同发展,这种多维度融合将培育出“绿电交易+碳资产管理+节能服务”的新业态。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超70个国家级经开区启动零碳建设,未来十年有望形成万亿级绿色市场。

05

零碳不是选择题,

而是生存题!

从政策要求到市场倒逼,从技术突破到模式创新,零碳园区建设已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

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强调的,建立零碳园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硬约束” 本质是发展 “指挥棒”,百万亿级市场洗牌的背后,是中国产业从 “规模扩张” 向 “质量提升” 的必然转型。

对于园区而言,唯有抓住 2025-2030 年的窗口期,摸清能耗底数、梯次推进转型、锁定特色路径,才能在分级考核中抢占先机。

对于企业而言,尽早嵌入零碳产业链、掌握核心技术,方能突破贸易壁垒、分享市场红利。

此时此刻,破局者画像愈发清晰。
一是 “技术领跑型” 企业,二是 “模式创新型” 园区,如江苏盐城三大园区通过 “绿电+特色产业” 差异化定位,吸引氢能、新型电力系统企业集聚,亩均税收较传统园区提升2倍;三是 “跨界融合型” 巨头,国家电网、中石化等企业通过布局综合能源服务,正在从 “能源供应商” 转型为 “零碳解决方案商”。

正如国家发改委环资司专家所言:“零碳不是成本,而是未来十年最大的投资风口。” 在这场百万亿级的重构中,先行者已立潮头,而清醒的行动者,终将成为新规则的制定者。

返回 国际电力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文章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