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9日,由中国投资协会与昌平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业委员会与北京市昌平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共同承办的2025零碳产业(昌平)绿色投资大会在未来科学城成功举办。作为连续四届的品牌盛会,本届大会以“新质驱动 数智融合 零碳转型”为主题,汇聚了来自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领军企业的200余位代表,共同探讨零碳产业发展路径。
绿色转型的成就与未来
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委会会长、国家能源局信息中心原正司级巡视员孙耀唯主持大会时指出,中国积极履行碳中和责任,通过政策推动清洁能源规模持续扩大、能效不断提升,但碳中和面临储能与智能电网支撑不足、传统能源转型资金技术短缺、转型与发展需平衡等挑战。本次大会将搭建平台,深化协作,推动创新转化,助力能源绿色变革。
开幕式上,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原一级巡视员蒋兆理强调,中国坚定履行气候承诺:2024年碳市场成交额突破400亿元,可再生能源装机超18亿千瓦(占总量56%),2025年一季度碳排放同比下降1.6%;政策体系加速完善,绿色金融投资全球占比34%(6750亿美元)。未来将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扩大碳市场覆盖、创新金融工具并加强国际合作。
本次大会特邀专家梁志鹏从战略指引(“四个革命、一个合作”)、“双碳”目标、四大领域成就(技术、结构、市场、政策)、2026年指标转型、四项实施建议、五个核心模块深入解读全面推进绿色转型。2030年实现碳达峰稳中有降,206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超80%。当前风光装机达16.5亿千瓦,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近20%;电力市场化交易电量占比提升至63%;《能源法》构建绿能制度体系,2026年起将实施碳排放双控新机制。未来需重点整合新能源与储能技术应用,强化政策协同落地,地方政府应打造绿能招商环境,企业须提升产品“含绿量”以应对国际标准,政企协同推进零碳产业发展。
院士报告深析氢能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特聘教授彭苏萍以《中国氢能源与燃料电池发展战略研究》为题做主旨演讲,深入剖析氢能源在全球能源转型中的核心地位,为昌平乃至全国的零碳产业发展提供了前瞻性学术指引。彭苏萍认为,氢能及绿氨、绿甲醇等泛氢能源是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方向。我国氢能产业顶层设计完善,地方与央企积极布局,制氢规模全球领先,碱性电解槽技术先进,加氢站数量多,燃料电池商用车应用广泛,但存在制氢以煤为主、绿氢占比低,储运成本高且核心技术依赖进口,以及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稳定性待提升和70MPa加氢装备空白等明显差距。未来10~20年关键期需聚焦三方面:一是攻关SOEC高效制氢、氢氨储能等技术提升自主化;二是推动绿氢在煤化工、冶金等领域替代,促进“氢-电-碳”融合;三是建设输氢管网,改造加氢设施,拓展交通(如氢能重卡)、电力(掺氢燃气轮机)、船舶等应用。预计2030年、2060年我国氢能需求将分别达3715万吨和1.3亿吨(绿氢占比超75%),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
在主题报告环节,专家学者聚焦零碳转型的具体路径与实践。国家发改委产业司原二级巡视员皮建华在《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零碳转型》报告中指出,新质生产力与零碳转型的结合,是应对全球气候危机和重塑产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两者本质高度契合:新质生产力所具备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可通过技术突破(如绿电、氢能应用)直接服务于零碳目标,二者共同打破传统路径依赖,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从实践层面看,新质生产力为零碳转型提供三大破局动能:一是技术创新(如光伏成本10年下降70%)让零碳成为“经济选择”;二是以“碳生产力”评价倒逼企业转型,重构产业竞争力;三是应对气候危机(2024年全球因气候危机造成的损失超3000亿美元),打破“发展-污染-减排”的循环,从而实现《巴黎协定》目标。赋能零碳转型需聚焦三大路径:科技创新、产业转型、政策体系。以北京未来科学城为例,打造零碳园区需要构建绿能供给体系等系统性变革。皮建华强调,零碳转型是生产、生活、治理模式的深度变革,必须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开辟零碳转型新路径。
国际氢能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毛宗强在题为《绿氢:零碳科技园的必然之选》的演讲中指出,零碳科技园是我国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实践载体,其内在的降碳需求,决定了绿氢成为必然选择。绿氢的独特优势:作为“电-氢-电/热/燃料”全链条通用二次能源,具备高灵活性、可储运性及巨大贸易潜力,满足园区多样化能源需求;可解决工艺热供应、重卡物流排放、精细化工零碳生产及航空燃料替代等难题;经济性层面,风光资源丰富区的绿氢制氨/甲醇成本已与传统路线相当,且成本竞争力将持续提升。当前我国氢能发展面临储运难、成本高困局(制氢成本地域差异大,运输成本高昂)。破解路径包括:建设基于可再生能源的“氢城”避免资源枯竭;发展绿氨、绿色甲醇等氢基产品提高储运安全效率;探索具显著成本优势的热化学制氢技术(如金属水蒸气法)。推动氢能产业需多措并举降成本:改进全产业链、加强技术创新(重点关注热化学制氢等)、规模化生产及完善安全标准;同时加大政策支持,从零碳产业园起步,强化政府扶持、扩大长期投资、开发多元应用场景,以提升经济收益,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朱彤以《零碳园区相关能源体制机制问题与改革思路》为题指出:零碳园区是落实“双碳”目标的关键抓手,当前政策已建立起刚性推动机制。2025年7月国家发改委等三部委联合发文推进零碳园区建设,明确了八大任务及严格指标(如年能耗20~100万吨标煤园区单位能耗碳排放需≤0.2吨/吨标煤)。政策导向下,园区需依托绿电与绿氢构建新能源体系,其中绿氢作为核心纽带,可破解风光电波动性,转化为稳定可储运的二次能源,满足工业工艺热替代、重卡物流脱碳、精细化工原料革新等刚性需求,是实现全链条零碳的不可替代选择。当前落地需破解困局,绿氢成本地域差异大(如内蒙古21.06元/kg,重庆46.28元/kg),主因制氢配套储能及储运成本高。创新实施路径包括在可再生能源富集区布局“氢城”就地制氢;发展绿氨、甲醇等氢基载体提升储运效率与安全性;加速金属水蒸气热化学制氢等技术突破(示范成本约14元/kg)。同时需创新机制,政策先行示范、完善标准体系、推动园区作为聚合体参与碳市场,使其成为能源转型的实践载体。
圆桌对话聚焦零碳建设
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杰在圆桌对话环节强调,零碳园区是国家“双碳”战略的核心抓手,各省申报工作正紧锣密鼓推进。他回顾中国投资协会能投委五年实践,指出需应对政策协同、技术整合及资金机制等挑战,呼吁以“零碳倒逼供给侧改革”,通过绿电直供、多能互补推动产业升级。未来,零碳园区将催生“非地零碳产业链”等新业态。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田智宇表示,零碳园区是国家实现碳中和的关键载体,可通过可再生能源整合与产业升级推动深度脱碳。政策坚持“少而精”的示范导向,支持绿电直供、分布式系统改革等机制创新,授权地方开展差异化探索。在分阶段推广中,将结合储能、氢能等技术革新和制度突破,提供资金与改革红利,构建“零碳牵引产业转型”新路径。

俄罗斯工程院、自然科学院院士,广东埃文低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永章具体分析了建设零碳园区所需要的系统性方案:包括能源低碳化(光伏/微电网)、建筑与交通零碳改造、碳监测体系与碳资产运营。其核心是顶层设计——整合技术链(新能源/能效)、产业链(低碳集聚)和碳管理链(碳监测仪表/碳交易),培育低碳文化,构建“三链融合”的闭环生态。

英利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品牌总监安淑贤认为,光伏是零碳园区的核心能源载体。英利开发了轻型屋顶组件、光伏+储能系统及虚拟电厂技术,以解决并网消纳难题。例如,新疆克拉玛依光伏储能项目实现多能互补,保障了配网安全。未来,英利将深化光伏与建筑、交通场景的融合,推动碳核算认证标准统一,助力企业出海及与国际碳足迹对标。

格力电器国创能源互联网创新中心(广东)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志刚介绍了格力以“光储直柔”(光伏-储能-直流电-柔性用能)系统重构电器生态。即研发直流设备直消光伏电力,降低交直流转换损耗。目前,101款混供设备已应用于35个国家,格力还牵头制定了直流电器国家标准及国际IEC标准。零碳园区为其提供了产业化场景,将通过“源-储-荷”协同推动制造业绿色跃迁。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数字化及可持续业务总监周金阐释了零碳园区需要差异化商业模式的原理。出口型园区可建设“零碳经济特区”,通过绿电直供和欧盟碳认证提升竞争力;工厂侧则聚焦能效提升与数字化服务。西门子落地4个零碳园区、4个工厂的实践表明,需从单一能源转向综合能源(配网+新能源+数字化基建),以数据驱动服务增长,形成“低碳品牌+数字化服务”新收益点。

海尔卡奥斯智慧能源产品解决方案总监杨子江从金融需求与实践角度解析称,该公司通过组织创新破解了资金难题。即成立自负盈亏的能源服务公司,以能源费反哺数字化投入(如集团碳管理平台),三年间单产能耗下降30%,年节电超1亿度。他建议企业建立内部碳核算机制;对外联合供应链共建生态,如为供应商提供节能改造(供应链占碳排放的90%),实现经济与环境效益双赢。

综合各方观点来看,零碳园区建设需凝聚“政产学研金”合力,从政策机制突破、技术场景落地到商业模式创新协同推进。随着国家试点深化与产业生态完善,零碳园区将加速从“单点示范”迈向“系统变革”,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对接国际绿色规则的关键引擎,最终推动中国制造向“零碳竞争力”全面跃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