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最后一相导线走板顺利越过和若铁路、315国道上空,抵达188号铁塔,和田—民丰—且末—若羌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全线贯通。这标志着我国最大的750千伏超高压环网工程——新疆环塔里木盆地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历经15年建设正式“合龙”。至此,工程主体建设任务全面完成,进入投运倒计时。
工程投运后
●将加速新疆电网形成“内供七环网、外送五通道”的主网架结构,既打通了内部供电“最后一公里”,又串联起外送通道“主动脉”,为南疆沙漠、戈壁、荒漠地区的大型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项目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满足相关地区中远期新增负荷用电需求,助力新疆打造环塔里木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供应保障区。
●有力支撑新疆第三条交流、第四条直流外送通道建设,推进新疆与青海电网互联互通,大幅提高绿色能源的外送能力,助力新疆能源优势向经济优势加速转换,服务全国电力保供大局。
参与工程建设的国网新疆建设分公司第一项目管理中心线路项目室主管李俊介绍,这项工程规模宏大,投运后将成为西部能源输送和经济发展的新动脉。
新疆环塔里木盆地750千伏输变电工程由巴州750千伏变电站工程,巴州—库车一回、巴州—库车二回、库车—阿克苏—巴楚一回、库车—阿克苏—巴楚二回、巴楚—莎车—和田、莎车—和田二回、和田—民丰—且末—若羌、巴州—铁干里克—若羌输变电工程等9项750千伏输变电工程组成,分阶段完成施工。该工程共计9个变电站,1个开关站,输电线路总长度4197千米,超过一半线路在沙漠腹地。
沿着“死亡之海”建电网数万人攻坚 历时15年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新疆环塔里木盆地750千伏输变电工程要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施工。这是工程主体建设须攻克的难题。15年来,数万名电网建设者日日夜夜与沙海搏斗,攻坚克难。
李绍伟是新疆送变电公司输电施工分公司电网建设技术师,现任且末—若羌750千伏线路工程施工Ⅰ标项目经理。这位“沙漠老将”拥有800多千米线路的沙漠施工经验。2023年10月,他勇挑重担,扛起和田—民丰—且末—若羌750千伏输变电工程且末—若羌段的线路建设重任。
“沙漠里,物资运输很困难。因此,我们修筑了施工便道,把25~50米高的沙丘先推掉,再在下面铺垫土工布、戈壁料。施工过程中,每天不间断地洒水,保障道路畅通……”李绍伟介绍,为了解决铁塔基础易塌方的问题,项目管理团队不断优化施工方案,通过采取添加膨润土、用泥浆加固等措施,终于解决了问题。
智破多项难题银线飞越沙海
整个新疆环塔里木盆地750千伏输变电工程除了穿过沙漠腹地,还翻越了山区。工程有19千米线路位于海拔1800~2500米之间的昆仑山脉北麓余脉山地。那里道路崎岖、山势陡峭、沟壑纵横,施工场地狭小,基坑开挖难、材料运输难……
工程采用索道运送的方式,解决了近3000吨塔材的运输难题。在导线展放环节,工程采取缩短放线段的措施,将放线场由36场次增加至38场次,并优化场地。此外,工程还增加了2套牵张设备、62名放线人员等,保障施工顺利进行。
为破解传统铁塔基础施工周期长、开挖难的问题,工程首次引入了螺旋锚基础技术。这种技术采用工厂化钢构件,只需借助专用设备将构件如拧螺丝般旋入地表,即可完成塔基施工。整个过程无须开挖、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与养护,最快3天即可完成一个基础作业面,实现“零弃土、零扰动、零等待”的绿色施工。
工程全线跨越多达51处,不仅跨越高速公路、铁路、国道,还跨越了河道。每一次跨越都需要精心设计施工方案。施工人员通过使用无人机航拍勘察、实时视频监控、智能可视化牵张设备等手段,全方位、实时掌控施工现场状态。针对不同地形及周边跨越物类型,项目部采取多种封网方式,保障跨越作业安全高效进行。
面对沙漠流动侵袭的困扰,项目部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采取增加支垫沙袋高度、安装彩旗标识、铺设彩条布等方式,防止塔材被沙丘掩埋或丢失。导线展放时,施工人员在地锚埋设区域加垫隔板,在隔板上放置沙袋,增大地锚抗拔性能,最大限度满足承力要求,确保受力塔、牵张设备、锚线的受力安全。针对民丰地区严重的沙尘天气,项目部还专门研制了双层防尘棚。
铁塔挪移护胡杨挺立光伏布阵助黄沙固安
胡杨林广泛分布在工程沿线。为保护胡杨生态,项目部采用前后挪动塔位、局部微调线路、增加铁塔高度等措施,确保胡杨能够不受影响,正常生长。
为减缓沙丘流动速度,项目部用铺设草方格的方法固沙,工程建设结束后,预计铺设草方格48万平方米。
同时,工程还将带动当地光伏产业发展,安装大规模光伏板阵列。这些光伏板能作为风沙屏障,有效降低地表风速,改善风蚀问题。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