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力网 » 电力政策法规 » 国内 » 公文通告 » 正文

天津市西青区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日期:2023-05-09    来源:西青区人民政府

国际电力网

2023
05/09
14:45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资讯

关键词: 新型电力系统 输变电工程 电力需求

4月28日,天津市西青区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天津市西青区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文件提出,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进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打造坚强智能电网,协同推进“大同—怀来—天津北—天津南”1000千伏特高压、吴庄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加快杨柳青、双港和曹庄子220千伏变电站重建,推进周李庄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优化清洁电力资源配置。深入挖掘杨柳青热电厂和陈塘热电厂调峰潜力,提升电力系统综合调节能力。加快新型储能推广应用,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支持新能源合理配置储能,鼓励建设集中式共享储能。开展虚拟电厂建设,引导工业用电大户和工商业可中断用户积极参与负荷需求侧响应,到2025年,电力需求侧具备5%的尖峰负荷响应能力。扩大电力市场化交易,引导产业园区和企业购买绿电,提高全区绿电消费规模。

原文如下:

天津市西青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天津市西青区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委、办、局,各区属机构:

现将《天津市西青区碳达峰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西青区人民政府

2023年4月28日

(此件主动公开)

天津市西青区碳达峰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扎实推进碳达峰行动,稳妥有序做好西青区碳达峰工作。根据《天津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按照全市双碳工作统一部署,结合西青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为元为纲,全面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统筹稳增长和调结构,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层次、全过程,按照“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总方针,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持续深化“两城三带三区”发展布局,有力有序有效做好碳达峰工作,明确各区域、各领域、各行业目标任务,加快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确保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二)基本原则

——统筹谋划、分类施策。坚持全区一盘棋,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8+10”政策体系格局,强化统筹谋划,突出系统观念,实行党政同责,压实各方责任。鼓励各领域、各街镇主动作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加强区域协同,发挥重点行业、领域、园区引领作用,明确既符合自身实际又满足总体要求的目标任务,促进西青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找准定位、协调发展。全面准确认识碳达峰行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加强政策的系统性、协同性,紧扣“建成电子、汽车产业基地,科教研发基地,历史文化与生态宜居城区”功能定位,围绕西青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推动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为发力点,加快推进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努力创建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南站科技商务区示范试点,推动有条件的区域尽早达峰。

——节约优先、提质增效。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从源头和入口形成有效的碳排放控制阀门。

——双轮驱动、两手发力。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强化制度创新,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进科技、产业和制度创新协同并进,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有机耦合,深化能源和相关领域改革,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稳妥有序、安全降碳。立足我区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稳存量,扩增量,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平稳过渡,切实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和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着力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杜绝搞运动式“降碳”、踩“急刹车”,坚持稳中求进,确保安全降碳。

(三)主要目标

“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行业中的重点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力争达到标杆水平,煤炭消费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新型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显著成效,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普遍推行,有利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有所提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完成天津市下达指标;全区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力争达到46%以上;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力争达到34%以上,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初步建立,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大幅提升,绿色低碳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健全。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进一步提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完成天津市下达指标,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二、重点任务

(一)工业绿色低碳转型行动

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其低碳发展水平对全区实现碳达峰具有重大影响。工业领域要持续优化工业结构,串链补链强链延链,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构建现代工业绿色制造体系。

1. 加快构建低碳工业体系。建设制造强区,打造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聚焦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以智能科技为引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为主导,以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车、新能源、新材料为支撑的低碳型新兴产业,构建“1+3+3”现代化绿色产业体系。全面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全区先进制造业的服务化升级、现代服务业嵌入制造业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总体结构优化,推进全区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两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到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全区“两业”深度融合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各主导产业形成5—10家各自领域“两业”融合“生态圈”。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纵深发展。围绕集成电路、核心硬件及基础元器件、软件及服务外包等核心领域,推进中电长城大数据与信息安全服务产业示范区、启迪西青智慧城、海澜德产业园、东软物联科技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实施。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中小微企业“上云用数赋智”等技术和场景应用,激活区内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新动能。支持灿芯半导体、奇安信等企业研发智能芯片、信息安全等技术,推进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5G+AI”数字园区。

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聚焦研发设计、高端制造、系统集成和服务等核心环节,支持阿备默、宜科电子、普测科技等企业研发智能机器人、高性能智能传感器、核心工业软件等高端装备制造技术。加快发展高档数控机床、智能成套装备、关键基础零部件等产业,促进液压产业、电梯产业做优做强。以江苏康众、天银汽车、日本友成汽车配套等企业为骨干,建立西青“两业”融合汽车产业综合体。

培育壮大生物医药。巩固化学药产业优势,重点发展现代中药、生物药、医疗器械、智慧医疗与大健康等领域,支持力生制药、同仁堂等企业研发新药临床、组分中药等医药技术,推动中国华润联通中药饮片项目、康汇医疗三级综合医院、宏仁堂医药项目的落地实施。以发展新型复合与智能生物材料为方向,提高医用食品、功能性保健品等健康食品,健康养生产品和健康日化产品的规模,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提升五大重点产业链发展水平。大力实施制造强区战略,做强集成电路、车联网2条产业链,壮大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汽车和新能源汽车3条产业链。全面实施“链长制”,坚持串链、补链、强链,建立全方位的“链式服务”体系,培育一批链主企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发展,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竞争力,构建自主可控高效产业链。按图索骥开展精准招商,加大上下游服务企业的引入和培育,推动区内重点龙头企业实现“两业”服务型制造和制造业服务化,到2025年,引进或培育10—15个细分行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企业实现20%以上服务化升级,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30%以上完成智能化转型。

2.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统筹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强化碳减排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培育一批绿色制造系统服务解决方案供应商,推动产业结构绿色升级和低碳发展。促进工业能源消费低碳化,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应用比重,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提升工业电气化水平。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实施数字智能化设备升级改造工程,推进工业领域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建设一批标杆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探索“互联网+”绿色制造新模式,加强重点行业和领域技术改造。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高于全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水平。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制度化、常态化,打造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和绿色产品,到2025年,全区绿色制造单位达到30家。

3. 推动装备制造和电子行业低碳发展。围绕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通用装备、电气机械及器材等领域绿色低碳需求,聚焦重点工序,加强先进铸造、锻压、焊接与热处理等基础制造工艺与新技术融合发展,实施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加快推广抗疲劳制造、轻量化制造等节能节材工艺。强化电子行业集聚和低碳发展,以电子材料、基础电子元器件为重点,大力推进生产工艺的改进。

4. 推动重点行业碳达峰。深化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新宇彩板等钢压延加工企业优化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低碳产品比例。推动建材产品向轻型化、节约化、制品化方向转型,鼓励建材企业使用粉煤灰、工业废渣等作为原料或水泥混合材。推动东洋油墨等重点化工企业转变用能方式,引导塑料制品企业执行绿色设计相关标准,支持塑料制品企业研发应用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替代材料和产品,鼓励企业节能升级改造,推动能量梯级利用、物料循环利用。

5. 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建立“两高一低”管理台账,以煤电、钢铁、化工、建材等行业为重点,全面梳理,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科学评估拟建项目,严格审批准入,深入论证必要性、可行性和合规性,科学稳妥推进项目立项;全面排查在建项目,对能效水平低于本行业能耗限额准入值的,按有关规定停工整改,推动能效水平应提尽提;深入挖潜存量项目,排查节能减排潜力,推动节能技术改造,将存量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纳入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加强用能管理。严格落实全市工作要求,对于行业产能已饱和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落实压减产能和能耗指标以及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污染物排放区域削减等要求,主要产品设计能效水平应对标行业能耗限额先进值或国际先进水平;对于行业产能尚未饱和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在能耗限额准入值、污染物排放标准等基础上,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提高准入门槛;对于能耗量较大的新兴产业,引导企业应用绿色低碳技术,提高能效和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强化常态化监管,重点监管项目相关手续合法合规性,对不符合政策要求、违规审批、未批先建、批建不符、超标用能排污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坚决叫停,依法依规严肃查处。

(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

坚持安全降碳,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在保障能源安全供应的前提下,以能源绿色发展为关键,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1.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坚持分布式和集中式并重,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加快开发太阳能,充分利用低效闲置土地、坑塘水面、建筑屋顶等资源,积极发展渔光互补、农光互补等复合型光伏,加快推进整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科学合理利用风能,结合风能资源条件,以杨柳青镇、辛口镇、精武镇、王稳庄镇等区域为重点,推进风电项目建设,鼓励具备条件的工业园区依托自有建设用地,发展分散式风电。做好地面沉降综合防治,科学合理推进浅层地热能利用,坚持“深浅联用、采灌均衡”,积极推进地热资源综合高效利用,打造李七庄街王兰庄产业园示范基地。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有序推进垃圾焚烧发电,提高西青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焚烧发电利用效率,鼓励垃圾生物天然气、生物液体燃料等多种形式综合应用。到2025年,全区投产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容量力争达到4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全区投产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容量进一步增长。

2. 有序扩大天然气消费。充分发挥我区现状燃气输配系统优势,推动燃气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区域燃气管网互联互通,构建区内高压“一张网”。加强与上游供气企业合作协调,积极引入上游气源,提高区域气源供应能力,构建多方向、多气源的“两环一轴”供气格局,保障天然气安全稳定供应。优化天然气消费结构,优先保障居民生活取暖等民生用气,合理引导工业用气。推动天然气与多种能源融合发展,因地制宜推广燃气分布式能源系统,鼓励在商业中心、医院、学校等热(冷)负荷集中的区域发展天然气冷热电分布式能源。到2025年,全区天然气消费力争达到28.62亿立方米。

3. 严格煤炭消费控制。做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全面禁止煤炭散烧,完成天津市下达的控煤任务目标。严控新建耗煤项目,对确需建设的耗煤项目,严格实行煤炭减量替代,禁止新建燃煤自备机组和燃煤锅炉。优化杨柳青热电厂煤电机组运行,合理管控煤电机组耗煤。推进现役煤电机组节能升级和灵活性改造,稳步推进煤电由主体性电源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

4. 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进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打造坚强智能电网,协同推进“大同—怀来—天津北—天津南”1000千伏特高压、吴庄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加快杨柳青、双港和曹庄子220千伏变电站重建,推进周李庄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优化清洁电力资源配置。深入挖掘杨柳青热电厂和陈塘热电厂调峰潜力,提升电力系统综合调节能力。加快新型储能推广应用,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支持新能源合理配置储能,鼓励建设集中式共享储能。开展虚拟电厂建设,引导工业用电大户和工商业可中断用户积极参与负荷需求侧响应,到2025年,电力需求侧具备5%的尖峰负荷响应能力。扩大电力市场化交易,引导产业园区和企业购买绿电,提高全区绿电消费规模。

(三)节能降碳增效行动

坚持节约优先,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为抓手,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推动重点用能设备、新型基础设施能效水平提升,建设能源节约型社会。

1. 全面提升节能管理能力。加强节能源头管理,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对项目用能和碳排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开展节能审查意见落实情况监督检查。推进节能精细管理,科学有序推行用能预算管理,合理确定能耗双控考核目标,加强对符合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能效环保指标先进项目的用能保障,推动能源要素向能效水平高的产业、企业、项目流动和集聚。提高节能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推进高耗能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加强数据分析应用,强化节能形势研判预警,开展数据分析应用。提升节能管理标准化水平,完善能源计量体系,落实能源统计制度,开展重点用能单位体系建设效果评价,鼓励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强化节能监察能力建设,健全节能监察体系,严肃查处违法用能行为,探索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综合运用行政处罚、信用监管、绿色电价等手段,增强节能监察约束力。

2. 实施节能降碳重点工程。组织实施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工程,持续深化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商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实施能效“领跑者”行动,对标能耗限额标准先进值或国际先进水平,推动钢铁、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开展节能改造。实施重点园区节能降碳工程,以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工业园区为重点,推动能源系统优化和梯级利用,推广综合能源服务模式,鼓励应用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努力打造节能低碳园区。实施城市节能降碳工程,推动建筑、交通、照明、供热等基础设施节能升级改造,推进先进绿色建筑技术示范应用,推动城市综合能效提升。实施重大节能降碳技术示范工程,支持取得突破的绿色低碳技术开展产业化示范应用。针对重点企业的主要工序、重点用能系统等查找用能薄弱环节,开展公益性节能诊断服务,深入挖掘节能潜力,到2025年,累计为40家企业提供公益性节能诊断服务。

3. 推进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增效。严格执行能效标准,推进电机、风机、泵、压缩机、变压器、换热器、锅炉、制冷机、环保治理设施等重点设备节能增效,通过更新改造等措施,全面提升系统能效水平。建立以能效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快先进高效产品设备推广应用,淘汰落后低效设备。加强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审查和日常监管,强化生产、经营、销售、使用、报废全链条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确保能效标准和节能要求全面落实。

4. 加强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统筹谋划、科学配置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西青区大数据中心,打造“云上西青”“数字西青”。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结构,鼓励采用直流供电、分布式储能、“光伏+储能”等模式,探索多样化能源供应方式,倡导使用可再生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推行用能指标市场化交易,提高绿电使用比例。推动新型基础设施绿色设计,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PUE)不超过1.25,严格执行通讯、运算、存储、传输等设备能效标准,提高准入门槛,淘汰落后设备和技术,推动高密度、高能效、低能耗的设备应用。推动既有设施绿色低碳升级改造,到2025年,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不超过1.5,积极推广使用高效制冷、余热利用、先进通风、智能化用能控制等技术,开展中型及以上数据中心能耗计量监控系统和负荷管理系统建设,提高设施能效水平。加强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管理,将数据中心纳入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强化节能能源计量审查和节能监察,规范用能行为。

(四)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

坚持城乡统筹,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以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和优化建筑用能结构为重点,引领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加快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

1. 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科学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合理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推进产城融合发展,促进就业岗位和居住空间均衡融合布局。倡导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理念,全面提高城市内涝抵抗能力,协调推进东淀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完善城乡防洪排涝体系,增强城乡气候韧性,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推广绿色低碳建材和绿色建造方式,在南站科技商务区等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展绿色建造和智能建造试点工作。推动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智能化技术应用,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积极推广钢结构住宅,推动建材循环利用,强化绿色设计和绿色施工管理,到2025年,全区国有建设用地新建民用建筑具备条件的,实施装配式建筑比例达到100%。在城市更新工作中,严格既有建筑拆除管理,坚持“留改拆”并举,杜绝大拆大建。鼓励天津南站区域建设绿色生态城区。

2. 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执行天津市居住建筑五步节能设计、市政基础设施等标准,提高节能降碳要求。加强适用于本土气候、不同建筑类型的节能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持续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着力打造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零碳建筑试点示范项目。加强统筹规划和管理协调,加快推进居住建筑、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减少市政工程重复建设和施工,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持续推动老旧供热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持续扩大星级绿色建筑规模,政府投资的保障性住房、学校、医院等公益性建筑、大于2万平方米的大型公共建筑以及大于10万平方米的住宅小区按照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设计和运行,到2025年,星级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民用建筑面积比力争达到30%。提升城镇建筑和基础设施运行管理智能化水平,推广合同能源管理,逐步推行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有序推进供热计量收费。到2025年,城镇新建民用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100%,新建居住建筑五步节能设计标准执行比例达到100%。

3. 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深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到2025年,新建政府机关、学校等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深入推进清洁取暖,加快工业余热供暖规模化应用。提高建筑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加快建设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为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

4. 推进农村建设绿色低碳转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绿色转型发展。推进绿色农房建设,加快农房节能改造。持续巩固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成果,因地制宜选择取暖方式。加快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农用生产和农村建筑中的应用。发展节能低碳农业大棚,推广节能环保灶具、电动农用车辆和节能环保农机。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提升农村用能电气化水平。

(五)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

坚持整体推进,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推动运输工具和基础设施的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倡导推行绿色低碳出行。

1. 加快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推进交通运输工具向电气化、低碳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应加强采购需求管理,除应急车辆和无法满足使用需求情况外,新增及更新车辆原则上使用新能源车。鼓励新增或更新的公交、环卫、邮政等领域优先使用新能源汽车,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积极引导新能源汽车消费,逐步降低传统燃油汽车在新车产销和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推广新能源重型货运车辆和城市货运配送车辆。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占比达到25%左右。

2.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推进7号、8号等轨道线路建设,协同推进天津中心城区至静海市域(郊)铁路工程西青段项目实施,形成西青辅城和赛达新城间“双城联动,内外交融”的空间格局。打造公交都市标杆城市,实施公交场站补短板工程、公交线网年度优化工程和中途站提升改造工程。优化慢行交通出行环境,改善行人过街条件,加强共享单车投放及秩序治理。推进智慧赋能低碳出行,建立出行服务支持体系,拓展ETC等电子化收费方式在停车场(楼)应用。优化公共交通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公众选择绿色低碳交通方式。持续优化货物运输结构,合理配置城乡物流配送点,加快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推广集中配送、共同配送等集约高效的配送模式,鼓励农村电商、邮政快递、物流设施资源共建共享和配送网点多功能共用,实现“一点多能、一网多用”。

3. 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降低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实施交通基础设施、交通枢纽场站等绿色化提升改造,强化土地空间资源集约利用。建设精品示范绿色公路,强化资源循环利用,推进公路节能型施工机械应用,持续推进绿色续航行动,探索太阳能光伏在高速公路沿线设施应用。以津门湖充换电站为基地,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加快完善公共充电基础设施服务网络。发挥机关单位示范带头作用,主动推进单位内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完善居民个人充电桩报装流程,持续推进居民社区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打通新能源入户的“最后一公里”;重点在医院、学校、大型写字楼、商业综合体、旅游景区等对外公共服务机构所属公共停车场配套建设充电设施,鼓励在高速公路服务区、交通枢纽等地建设集中式快速充电站。到2025年,机关单位内部充电基础设施配建比例达到100%,全区公共充电桩数量达到7500台。

(六)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

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垃圾分类,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减少资源消耗和降碳的协同作用。

1. 推进产业园区低碳循环发展。以提升资源产出率和资源循环利用率为目标,持续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优化园区空间布局,促进产业横向耦合、纵向延伸、循环链接,加强污染集中治理,推动园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推动园区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组织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促进废物综合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推进工业余压余热、废气废液废渣资源化利用,积极推广集中供气供电。搭建统一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享平台,加强园区物质流管理。到2025年,国家级、市级重点产业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

2. 加强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以粉煤灰、工业副产石膏、建筑垃圾、农作物秸秆等大宗固体废弃物为重点,支持大掺量、规模化、高值化利用。推进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打造“企业自循环—园区内循环—区域循环”的发展模式。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将建筑垃圾应用于工程基础回填、堆坡造景、低洼地改造等。深入落实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拓宽秸秆多元化利用途径,完善收储运体系,严格禁烧管控。到2025年,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8%以上,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3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9%以上。

3. 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推进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推动“交投点、中转站、分拣中心”三级回收网络建设,推进“互联网+”回收模式,培育壮大资源循环利用龙头企业,促进再生资源应收尽收。加快王稳庄静脉产业园建设,打造“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产业聚集发展模式,推动再生资源规范化、规模化、清洁化利用。推进新能源汽车废弃动力电池、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新兴产业废弃物梯级利用和规范回收处理。鼓励探索退役动力电池、光伏组件、风电机组叶片、储能系统等新兴产业废物高效回收以及可循环、高值化的再生利用模式,加强资源再生产品推广应用。依托我区智能制造产业基础,提升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文办设备等再制造水平,加快发展再制造产业。

4. 推动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加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面推进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科学评估垃圾处理需求增长,适时推进天津市西青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二期建设,实现厨余垃圾等原生垃圾“零填埋”。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推广应用替代产品,整治过度包装,减少二次包装,推广可循环、易回收的包装物。在城镇、工业和农业农村等领域开展污水资源化利用,推进咸阳路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和天津热力有限公司城市污水余热利用及相关管网配套工程建设,到2025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70%以上,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7%以上。到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基本健全,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80%左右,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

(七)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聚焦能源、工业、建筑、碳汇等重点领域低碳转型关键技术,加强人才引育,强化创新能力,推动绿色低碳科技革命,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有力支撑。

1. 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制定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落实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方案,实行“揭榜挂帅”等机制,推动开展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健全“育苗”“壮苗”包联机制,构建“雏鹰—瞪羚—科技领军企业”梯级培育体系,支持企业参与绿色低碳重大科技项目,支持鼓励设施、数据等资源开放共享,加快绿色低碳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知识产权保护。

2.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充分利用第三高教区资源,鼓励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建设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天开高教科创园西青园,推动“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城市社区”三区联动发展,促进各类创新要素聚集,优化配置科研力量,建设科技资源共享的开放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升级。加强碳达峰碳中和人才引育,实施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和“金字塔”培养项目。深化产教融合,鼓励校企联合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培养碳达峰碳中和创新人才,推进绿色低碳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科技奖励、科技人才评价机制,优化科技人才计划与布局,完善科技人才评价管理与服务。

3. 强化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组织推动一批引领作用突出、协同效应明显、支撑作用有力的重大科技专项,力争形成一批具有前沿性、引领性和实效性的创新成果。聚焦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生态保护修复等重点领域,强化科技支撑重点研发布局。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等单位,围绕化石能源绿色智能开发和清洁低碳利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利用、新型电力系统、节能、氢能、储能、动力电池、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重点,开展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应用基础研究。助力科研院所及企业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项目落户西青。

4. 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对照市级技术攻关清单,推动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利用国家及天津市科技项目,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攻克低成本智能电网、零碳工业流程再造、农业减排固碳等关键核心技术。加大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力度,推进碳减排关键技术的突破与创新,鼓励二氧化碳规模化利用,支持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创新应用场景,促进新型功能材料、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农业等优势领域的先进成熟绿色低碳技术加速迭代,快速形成成果产业化规模化应用示范。

(八)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

坚持系统观念,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红线管控,推进绿地、林地、湿地一体化保护和生态修复,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

1. 保护生态系统固碳资源。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布局,构建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严控生态空间占用,将严守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作为加强生态保护、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落实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要求,稳定现有森林、湿地、土壤等固碳作用,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加强节约集约用地评价,推广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

2. 全面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实施重点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构建“两带、两廊、三区、九链、多点”生态空间布局,科学推进国土绿化行动,扩大森林资源总量。深入推进西青区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建设,重点推动绿化造林、水生态治理、湿地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程,全面构建粮、菜、林、养综合布局的农地利用模式,打造集生态环境保育、绿色农业示范、生态旅游休闲三位一体的卫南洼湿地田园综合体。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全面推行林长制,在外环线绿化带、津西北防风阻沙林等重点区域加强林木养护管理。加大东淀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加快建设西西海生态湿地,积极推进鸭淀水库综合治理,加快推进独流减河、南运河、大沽排水河等生态修复,打造水韵绿西青。落实《天津市城市绿地碳汇设计导则(试行)》,依据植物碳汇能力进行植物选择与配置,优先选择绿量大、绿色期长、抗性强的乡土植物品种,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提升场地生态功能;加快推进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西青区体育公园、李七庄公园等综合公园建设,加强梅江公园、水西公园等现有6处综合公园生态提升,建设一批社区公园,见缝插绿,盘活低效空间,打造一批“口袋公园”、街心公园和绿地公园,构建多级生态公园体系,增强城市绿色空间碳汇能力。到2025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4%,到2030年,全区森林覆盖率保持基本稳定,力争有所增长。

3. 加强生态系统碳汇基础支撑。落实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要求,充分运用国家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结果,依据国家碳汇核算标准及体系,开展森林、湿地、土壤等碳汇本底调查、碳汇量估算、潜力分析。构建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碳汇数据库与动态监测系统,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碳汇成效监测评估。

4. 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绿肥轮作等措施,构建用地养地结合的培肥固碳模式,提升农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增强农田土壤固碳能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大水面生态渔业、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构建立体生态养殖系统,增加渔业碳汇潜力。实施畜禽粪污治理工程,推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就近还田新技术,推动畜牧业绿色低碳发展,到2025年,全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

(九)绿色低碳全民行动

增强全民节约意识、低碳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督促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强化干部教育培训,把绿色低碳理念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

1.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资源环境国情教育,普及碳达峰碳中和基础知识,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知识进校园科普活动。加强对公众的生态文明科普教育,充分运用多种媒体形式,将绿色低碳理念有机融入文艺作品、文创产品和公益广告,持续开展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增强社会公众绿色低碳意识,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遴选一批低碳(零碳)应用场景和示范项目,加大绿色低碳领域先进典型和成功案例宣传力度,充分展示西青区践行绿色发展的工作成效和亮点。

2. 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七大专项绿色创建行动,广泛宣传推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推广“碳普惠”,鼓励社区家庭、个人群体、机关单位、行业企业等申领低碳场景标识,打造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公共服务等低碳生活场景。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规模,政府绿色采购比例达到82%以上。围绕“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方面,引导公众深入践行绿色消费理念和绿色生活方式,全面推行光盘行动,坚决制止餐饮浪费。积极推广应用智能家电、“全电厨房”,提升居民生活电气化、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深入挖掘绿色消费,大力推广绿色低碳产品,鼓励线上电商平台、线下实体门店开设绿色产品销售专区,引导广大市民购买绿色低碳产品,到2025年,绿色低碳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

3. 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引导企业主动适应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强化环境责任意识,加强能源资源节约,提升绿色创新水平。重点国有企业要制定实施企业碳达峰行动方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重点用能单位要梳理核算自身碳排放情况,深入研究碳减排路径,“一企一策”制定专项工作方案,推进节能降碳。纳入碳市场管控的重点排放单位,应按照国家要求公开相关温室气体排放信息。相关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要按照环境信息依法披露要求,定期公布企业碳排放信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作用,引导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4. 强化领导干部培训。将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区委党校(行政学院)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分阶段、多层次对各级领导干部开展培训,普及科学知识,宣讲政策要点,强化法治意识,深化各级领导干部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科学性、系统性的认识。从事绿色低碳发展相关工作的领导干部要尽快提升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切实增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

(十)碳达峰试点示范创建行动

准确把握自身发展定位,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上下联动,开展区域、园区、重点企业等多层次、多领域试点工程,加快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梯次有序推进碳达峰。

1. 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支持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先行先试,制定《西青区园区碳达峰试点实施方案》,对标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零碳产业园区等相关标准指南,重点围绕产业绿色转型升级、能效提升、资源循环利用、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等方面,谋划推动实施绿色低碳项目,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形成先进经验和示范案例,带动全区园区低碳转型。深度融入天津电力碳达峰先行示范区建设,强化与电力企业合作交流,围绕能源供应清洁化、能源消费电气化、能源利用高效化、能源配置智慧化、能源服务便捷化、能源行动社会化,构建整体协同、各有侧重的综合解决方案。

2. 开展绿色公共机构试点。充分利用建筑屋顶、立面、车棚顶面等适宜场地空间,安装光电转换效率高的光伏发电设施。鼓励在机关、学校等场所设置回收交投点,加强废弃电器电子类资产、废旧家具类资产等循环利用,鼓励有条件的公共机构实施“公物仓”管理制度。推动公共机构逐步停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发挥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示范作用,组织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志愿者行动。抓好公共机构食堂用餐节约,常态化开展“光盘行动”等反食品浪费活动,实施机关食堂反食品浪费工作成效评估和通报制度。鼓励公共机构采用能源托管等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开展公共机构能源管理托管试点。选取能效利用水平高、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量低的公共机构,开展绿色低碳示范,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到2025年,全区公共机构用能结构持续优化,用能效率持续提升,在2020年的基础上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5%、碳排放下降7%,建成一批节能低碳的绿色公共机构典型试点。

3. 组织开展重点领域绿色转型示范。巩固提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成果,深入挖掘绿色生态资源优势和生态价值,推动王稳庄镇、辛口镇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试点,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推动西青区可循环快递包装规模化应用试点示范创建工作,推进快递包装废弃物中可回收物的规范化、洁净化回收,提高快递包装回收量。推动公园城市建设试点,建设集生态保障安全供给、绿色产业创新发展、区域活力综合提升、津沽风貌集中展示于一体的公园城市。推进创建不少于100个“无废细胞”,助力天津全域“无废城市”建设。

4. 打造“低碳(零碳)”示范样板。广泛征集能源、工业、城乡建设和居民生活等领域的“低碳(零碳)”应用场景,积极探索各领域差异化建设路径,打造一批先进示范案例。加强与中新天津生态城沟通交流,参照“零碳示范单元标准体系”,借鉴先进经验做法,在绿色社区、绿色工厂创建的基础上,打造一批零碳社区、零碳工厂示范单元。依托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津门湖新能源车综合服务中心等示范项目,积极探索具有西青特色的“零碳交通”建设模式。推行西青万达广场星巴克“向绿工坊”低碳经验,鼓励超市、连锁店等实体商店建设“低碳门店”。积极推进张家窝镇体育公园建设,创建天津市基础设施类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打造全国体育类建筑低碳示范。借鉴北京冬奥会冰丝带“零碳小屋”、中新生态城公屋等近零碳、零能耗智慧建筑技术创新成果,依托特色小镇培育,推动建设“零碳小屋”。

三、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全球招商项目库和数据库,建立面向重点招商目标区域的全球招商网络。构建“全域、全线”大招商格局,深化与首都北京、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等区域的对接合作,锁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上市企业、大型央企、民企总部等目标作为重点招商对象。实施精准招商,突出大项目和产业链招商,聚焦总部经济、龙头企业、隐形冠军开展招商,努力做强产业链;围绕“1+3+3”现代产业体系,加快高技术、高成长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推动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布局下一代汽车产业链;加大研发设计、信息服务等专业化程度高、智力要素密集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招商力度,实现与高端制造业的耦合发展。密织招商网络,借力存量企业“以商招商”引进产业特色凸显、集聚效果明显的产业园;运用大数据思维和数字化手段,拓展重点目标城市的投资促进网络渠道,组织开展云签约,提升招商影响力;实施市场化专业化招商,开展中介招商、平台招商、园区招商、代理招商。

(二)深度融入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瞄准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谋篇布局,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主动服务雄安新区建设,打造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重要支点。积极融入京津冀科创大走廊,沿京津走廊建设一批要素高度集聚的科技创新重要承载区和科技创新平台。高效融入“轨道上的京津冀”,积极配合津雄城际铁路和津沧城际铁路建设,推动天津南站成为京沪与津雄客流铁路通道交汇点,着力打造“站产城”一体化发展的京津冀城市群微中心。

(三)积极融入绿色“一带一路”建设。鼓励西青制造和西青服务走出去,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绿色项目。借助世界智能大会、夏季达沃斯论坛平台等国际交流平台,深化与各方在绿色技术、绿色装备、绿色金融、绿色服务、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积极推动我区新能源汽车等低碳产品走出去。

(四)积极参与绿色经贸合作。依托天津梅江会展中心,筹划举办碳达峰碳中和专业论坛、主题展览等活动,加强与外部各类商业组织的联系,深化互动,加大对外交流合作。开展绿色经贸、技术与金融合作,持续优化贸易结构,大力发展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绿色产品贸易。鼓励引导绿色低碳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全面推行绿色发展模式,积极对接国际先进技术和装备,广泛开展绿色低碳产品认证。积极扩大绿色技术、绿色低碳产品、节能环保服务等进口,推进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

四、政策保障

(一)严格执行法规标准,加强绿色转型刚性约束。贯彻落实《天津市碳达峰碳中和促进条例》,加速清理政府规章制度、政策措施中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不相适应的内容。全面落实《天津市节约能源条例》《天津市建筑节约能源条例》《天津市清洁生产促进条例》,切实遵循节约能源、循环经济、绿色建筑等绿色低碳领域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鼓励我区相关单位参与标准的制修订工作。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标准。

(二)落实财税支持政策,强化绿色发展政策保障。加大对碳达峰碳中和涉及技术、项目、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低碳转型基金、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等支持。落实环境保护、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汽车及合同能源管理等税收优惠,强化税收的绿色低碳导向作用。严格执行天津市能源价格政策,全面落实居民用水、用电、用气阶梯价格制度,理顺供热计量价格政策,落实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差别电价、阶梯电价等绿色电价政策,引导合理节约用水、电、气等资源能源。

(三)加强统计核算能力建设,提升信息化实测水平。按照天津市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有关要求,严格执行天津市统计局制定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加强计量测试在碳核算、碳追踪等领域应用,为温室气体排放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提供计量支撑。落实碳排放计量审查制度,加强对重点排放单位执行碳计量要求的监督监察。支持本区行业、企业依据自身特点开展碳排放核算方法学研究,建立健全碳排放计量体系。推进碳排放实测技术发展,加快遥感测量、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碳排放实测技术领域的应用,提高统计核算水平。

(四)大力发展绿色金融,赋能经济绿色低碳发展。落实市级金融政策要求,推进绿色金融工作机制落实落细,鼓励金融机构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绿色租赁、绿色理财、绿色信托、碳金融等各类绿色金融产品,引导金融机构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发展转型信贷、转型保险、转型基金等转型金融产品服务,支持高碳行业向低碳转型的经济活动。支持辖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绿色支行、碳中和网点等专营机构。鼓励金融机构充分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两项专项再贷款创新工具,加大对绿色低碳和能源高效利用领域的信贷资金供给。拓宽绿色低碳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鼓励发行绿色债券、碳中和券等,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上市融资。鼓励融资租赁、商业保理、融资担保等企业积极参与绿色金融业务,为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合格投资者按市场化方式设立各类绿色低碳科创、产业投资基金,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为碳达峰行动提供长期稳定融资支持。完善绿色金融信息共享机制,建立绿色项目库,助力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拓展绿色信贷业务,精准对接目标企业,提升银企对接效率,探索绿色项目库“搭建—对接”常态化工作机制。加强辖区内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能力建设,提升自身环境风险管治水平。

(五)积极参与市场交易,激发绿色发展内在动力。加强与全国、天津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工作对接,按照统一部署要求,加强企业碳排放报告、监测计划、排放核查、配额清缴和交易情况等工作监督管理,将符合条件的企业全部纳入到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鼓励企业通过实施节能减排项目、购买CCER和提高绿色电力使用比例等方式完成履约。促进电力交易、用能权交易和碳排放权交易的有机衔接。规范和发展节能、环境治理市场,推广节能咨询、诊断、设计、融资、改造、托管等“一站式”综合服务模式,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探索发展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环境托管服务等新模式。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做好统筹协调。加强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区碳达峰相关工作的整体部署和系统推进,统筹研究重大问题、制定重大政策。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区委、区政府部署要求,扎实推进相关工作。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统筹协调,定期对各街镇和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调度,督促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细。

(二)强化责任落实,确保任务完成。各街镇和各有关部门要深刻认识碳达峰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复杂性,切实扛起政治责任。各街镇和各有关部门按照本方案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细化工作举措,压实工作责任,确保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成效到位。各有关部门要加强与天津市对口部门的沟通衔接,制定重点行业、领域实施方案和保障方案,加快构建目标明确、分工合理、措施有力、衔接有序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各类市场主体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主动实施有针对性的节能降碳措施,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按照全市部署要求,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情况纳入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三)加大宣传力度,氛围浓厚营造。以碳达峰碳中和为主题,探索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鼓励引导人人参与、人人为减碳出力,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转化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充分利用政府、协会、媒体等渠道,加强政策解读和宣传引导,宣传推介先进经验与典型案例,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四)严格奖惩制度,抓实考核评估。落实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对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指标实行协同管理、协同分解、协同考核,逐步建立系统完善的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强化监督考核结果应用,对碳达峰工作成效突出的街镇、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未完成碳排放控制目标的街镇和单位实行通报批评和约谈问责。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要组织开展碳达峰目标任务年度评估,各街镇和各有关部门工作进展和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报告。


返回 国际电力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文章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
×

购买阅读券

×

20张阅读券

2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19.9

  • ¥40.0
  • 60张阅读券

    6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49.9

  • ¥120.0
  • 150张阅读券

    15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99.9

  • ¥300.0
  • 350张阅读券

    35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199.9

  • ¥700.0
  • 请输入手机号:
  • 注:请仔细核对手机号以便购买成功!

    应付金额:¥19.9

  • 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 同意并接受 个人订阅服务协议

    退款类型:

      01.支付成功截图 *

    • 上传截图,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请上传jpg格式截图)

      02.付款后文章内容截图 *

    • 上传截图,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请上传jpg格式截图)

      03.商户单号 *

      04.问题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