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力网 » 电力财经 » 电力行业分析 » 正文

我国电力行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战略举措

日期:2022-07-11    来源:中电联理事会办公厅

国际电力网

2022
07/11
10:27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电力行业 电力行业发展现状 电力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电力行业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

总结了六个方面的发展成绩。一是电力规模迈上新台阶。截止2018年底,我国全社会用电量、总装机容量、水电、火电、并网风电和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以及电网输变电规模均居世界首位,人均用电量、人均装机容量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二是结构调整取得新成绩。火电机组结构持续优化,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比例明显提高;非化石能源发展明显加快,非化石能源装机、发电量、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提高,已经进入大规模“增量替代”阶段。三是节能减排达到新水平。在淘汰关停落后煤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节能改造等方面成绩显著,电力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绩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四是技术创新取得新突破。在三代核电国产化、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制造、新型高效太阳能电池、±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五是国际合作开拓新局面。实现了同周边国家电网联接,新能源、火电、水电、核电等领域国际合作全方位开展。六是电力改革开启新篇章。能源治理方式实现重大转变,有效竞争的电力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正在形成。

分析了四个方面的挑战。一是电力系统安全面临挑战。主要是电源和电网需加强统一规划,交直流电网发展不协调,灵活调峰电源比重不足,新能源机组大规模并网尚存在系统安全问题。二是可再生能源发展任务艰巨。主要是电网大范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不强,可再生能源更大规模发展将面临消纳问题。三是电力体制改革任重而道远。改革进程中仍存在市场交易区域壁垒、行政壁垒,市场化定价面临行政干预,市场化消纳可再生能源机制和手段亟需建设等。四是智能电网发展提出更高要求。新型城镇化发展促使电网负荷快速增长,对供电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适应性的要求越来越高。

概括了四个方面的发展趋势。一是电源结构清洁低碳化。大气污染防治力度加强,气候变化形势日益严峻,加快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和化石能源的清洁化利用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二是电力系统智能化。推进电力工业供给侧改革,增强系统运行灵活性和智能化水平,提升电网互济能力,增强调峰能力建设,提升负荷侧响应水平。三是电力发展国际化。随着“一带一路”建设逐步推进,全方位、多领域的电力对外开放格局更加明晰,电力产业国际化将成为一种趋势。四是体制机制市场化。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将促进电力投资、建设和运营向着更加理性化的方向发展,在发电和售电侧引入市场竞争,市场主体将逐渐成熟,形成主体多元、竞争有序的交易格局。

二、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基础性研究

需求预测。我国用电需求仍有较大增长空间。预计2020年、2025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分别为7.6万亿、9.5万亿千瓦时,“十三五”“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速分别为5.9%、4.5%。2035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为11.4~12.4万亿千瓦时,2020年-2035年年均增速分别为2.7~3.3%,逐步过渡为用电增长饱和阶段。

电源装机规划。针对新能源发电和核电发电特性,基于储能技术成熟期不同,对电源发展规划设定三个情景。综合考虑2025年后储能技术有望规模化商业应用,能够满足新能源跨越式发展预期,我国具备加快建设核电的条件,能够有效控制煤电建设规模等因素,推荐方案为:2025年电源装机为27.6亿千瓦,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到48%。风电、太阳能发电均达到3.5亿千瓦,常规水电达到4.0亿千瓦,抽水蓄能为0.8亿千瓦,煤电、气电分别为12.5亿、1.8亿千瓦。2035年电源装机为38亿千瓦,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到60%。风电、太阳能发电均达到7亿千瓦,常规水电达到4.5亿千瓦,抽水蓄能为1.5亿千瓦,煤电、气电分别为12.8亿、2.7亿千瓦。煤电峰值为2030年、13亿千瓦。

电力高质量发展指标评价体系。遵循“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要求,按照“可量化、动态性、典型性”原则,提出10个导向性指标。到2025年,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9.5%,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达到48%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37%左右,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9.5%左右;综合发电碳排放强度402g/kWh,综合发电煤耗165gce/kWh;单位火电发电量CO2排放量为830g/kWh,单位煤电发电量SO2、NOx排放量分别为0.12g/kWh、0.16g/kWh;形成3%尖峰负荷响应能力。到2035年,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6%,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达到60%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50%左右,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9%左右;综合发电碳排放强度300g/kWh,综合发电煤耗123gce/kWh;单位火电发电量CO2排放量为810g/kWh,单位煤电发电量SO2、NOx排放量分别为0.09g/kWh、0.14g/kWh;逐步形成5%尖峰负荷响应能力。

三、电力供应侧高质量发展实施路径

大力发展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技术。应安全发展核电启动一批三代核电项目,力争每年核准建设6-8台机组,实现核电可持续均衡发展;有序开发水电,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开发西南水电;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开发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多措并举提高消纳能力。

建立多能互补应用系统,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电源发展方面要继续推进煤电灵活性改造,完善辅助服务补偿机制;大力发展抽水蓄能和调峰气电等传统调峰电源项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储能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电网发展方面要推进跨区跨省输电通道建设,促进配电网升级改造,加快建设能源互联网和泛在电力物联网。

推进城市能源供给侧革命。重点加强中心集群城市区外清洁能源的承载比例,构建水气电热冷现代城市智慧能源系统,依托城市工业基础发展能源技术及产业集群,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生产及生活方式的变革,积极开展城市能源管理创新,结合城市特点发展垃圾发电、综合能源系统等项目。

推进农村能源供给侧革命。立足于未来农村能源的建设与发展,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因地制宜,多能互补,建立乡村基础设施运营中心,实现对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的统一管理和运营,优化布置多能互补智能终端,构建一体化分布式供能系统。

推进国际电力合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力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人均装机和发用电量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其对电源建设、电网互联、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先进电力技术需求强烈,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

四、电力消费侧高质量发展实施路径

加强需求侧管理,提升电力用户侧灵活性。引导用户高峰时少用电,低谷时多用电,实现削峰填谷、移峰平谷,从而减少系统调峰需求,降低用电成本。

加大电能替代力度,推动能源消费革命。电能替代理论可替代潜力4.6万亿千瓦时,技术可替代潜力2.4万亿千瓦时。应在居民采暖、工农业生产制造、交通运输、电力供应与消费等重点领域全面推进电能替代,实现质的飞跃。

加快推进电动汽车储能发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预计2020年、2030年我国电动汽车保有量将分别达到500万辆和8000万辆,按20%的同时率测算,相当于给系统增加了6000万千瓦的调节能力。电动汽车可与分布式能源结合形成微网系统,在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灵活性方面具有巨大应用潜力。

拓展综合能源服务,发展能源互联网新业态。综合能源服务及能源互联网可实现多种能源高渗透、供求信息实时匹配、多源大数据融合等功能。重点加强特高压输电、柔性输电、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与消纳、电网与用户互动、能源互联网和大容量储能、能源微网等技术研发及应用。

降低用户用电成本,扩大电力改革普惠化范围。降低用户用电成本能够有效加快企业转型发展,提高企业生产动力,扩大电力改革普惠化范围。应在调整电价财税政策、推进电力市场建设、解决交叉补贴问题等方面开展工作。

五、电力技术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核能创新应用。发展快堆技术、多用途小堆技术、微小堆技术、高温气冷堆技术将实现清洁、绿色、可持续的能源生产。

清洁能源发电技术。低速风电、高空风电、高效光伏发电、海洋能发电等技术的商业化,将为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和产业基础。

大规模电能替代技术。以清洁制氢、电动汽车、岸电上船、高效电制热电蓄冷技术为代表的电能替代能够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质量,治理大气污染。

煤电清洁高效发展。煤电在相当一个时期内仍将在能源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减少全社会煤炭直接利用,提高清洁煤电在煤炭使用中比重,推广煤电灵活性改造技术。

电力系统新业态融合发展。综合能源、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讯和人工智能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带来电网形态功能的改变,将成为推动能源转型发展和管理变革的重要力量。

六、实现电力高质量发展的措施建议

坚持市场化方向,积极推进电力改革,保障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加强电力改革顶层设计,强化监督管理,形成改革合力。二是继续深化电价改革,理顺电价形成机制。三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发挥价格调节供需的作用。

加快改造升级,稳定发展基础,促进传统产业焕发新的活力。一是加快煤电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水电的智能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二是坚定支持核电发展,加快三代和四代核电国产化。三是大力支持智能电网和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充分发挥电网在未来智慧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平台作用。四是完善煤电、水电等传统产业上网电价机制,稳定传统产业发展。

加强基础研究,开展项目联合攻关,尽快补齐行业发展短板。一是产学研持续开展联合攻关,尽快在核心、瓶颈及战略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将行业核心关键技术纳入国家重大战略专项。二是充分发挥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健全创新机制,鼓励企业积极创新研究。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创新成果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四是尽快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细则,完善激励机制。

强化政策支持,激发市场活力,促进行业新兴产业发展。一是在财税、土地、运营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扶持新兴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坚持市场化方向,确保有效的市场竞争,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运营模式创新。三是规范新产业、新业态相关标准体系建设,及时避免行业无序盲目发展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四是加强电力信用体系建设,形成良好的制度机制和社会环境。五是加强综合能源服务、储能、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等产业联通平台建设,打造能源与信息服务有机融合的新业态新产业。

返回 国际电力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