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透露,由国家发改委牵头,会同国家有关部委和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拟定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已正式审议通过并印发。
以占全国不到4%的土地面积,创造全国近1/4的GDP,长江三角洲处于沿海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全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是六大世界级城市集群之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战略,不仅是为长三角本身的高质量发展服务,更是要发挥长三角对整个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的带动作用,为全国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示范作用。
城市发展,电力先行。城市群的发展,将对能源供应产生更高要求。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同时,长三角电力一体化行动也逐渐展开,不仅供电服务“跨省一网通办”,电网也打破地域限制,加大区域间的“互济互保、互联互通、互供互备”。
跨省办电不必奔波——企业在吴江提交申请,直接在青浦办理
5月22日,安信伟光(上海)木材有限公司经理李军来到上海青浦供电公司营业厅,拿到了一张由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开具的电费增值税专用发票。李军说:“我们公司生产制造基地位于江苏吴江,但财务结算人员都在上海总部。现在领取增值税专用发票不用像以前那样两城奔波,真是太方便了!”
李军所在的企业是上海首家享受电力增值税发票跨省换取服务的客户。长三角地区供电服务“跨省一网通办”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在经济发展高度融通的长三角地区,像安信伟光这样需要跨省办理电力业务的企业越来越多。
今年以来,国网上海、江苏、浙江电力聚焦
跨省办电渠道便捷性、内部审核程序高效性、客户互动及时性、跨省业务办理实现准确性,推动供电服务内容、流程、标准、机制、举措和平台的全面协同,打造渠道畅通、优质高效的区域一体化供电服务模式。
从空间联系上考虑,地域相连的上海青浦区、江苏吴江区、浙江嘉善县被选为长三角电力一体化先行先试区。
目前,上海青浦、浙江嘉善、江苏吴江三地的非居民相关用电业务已实现“一网受理、只跑一次、一次办成”。企事业单位办理用电业务,无论是在青浦、嘉善还是吴江,只要到就近供电营业厅专设的异地业务窗口,或通过互联网线上渠道申请,均可跨省办理用电业务、换取增值税发票和电费解款、交付。
电力“跨省一网通办”让浙江三赢新材料有限公司切实感受到了“一体化”的好处。该公司位于浙江嘉善,因为要在上海青浦设立客户服务中心,于5月8日向嘉善供电公司提交了增容用电申请。当天,该公司就收到了青浦供电公司的反馈。
“我们只在申请的时候到嘉善的供电营业厅跑了一次,后续一次也没跑过,从申请到送电一共用了不到15天。而且因为项目符合上海市小微企业办电‘零投资’优惠政策,我们没花一分钱。”该企业负责人范立涛说。
服务还在延伸,到今年年底,示范区内各类客户的用电业务将全部可以“一网通办”。
打破供电区域限制——电网就近优化联络,提高供电可靠性
2018年6月1日,第14次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发布《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行动计划》将“能源互济互保”作为七大重点领域之一。
这项工作正在两区一县开展。金泽镇商榻社区位于青浦区与吴江区交界处,现在只有一条10千伏单联络线路为其供电。一旦线路前段发生故障,会引起后端的负荷也无法转移,使供电可靠性降低。面临同样问题的还有位于青浦区与嘉善县交界的练塘镇,为该镇供电的10千伏线路有一段没有联络线。
为解决这些问题,上海青浦、江苏苏州、浙江嘉兴三地供电公司打破两区一县供电区的限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优化供电区各电压等级电网间的立体联络,共同探索两区一县电网“互济互保、互联互通、互供互备”,按就近原则,以最小经济代价让电网更加坚强可靠。
上面两处的解决方案是:为金泽镇商榻社区供电段10千伏线路与邻近的吴江区线路建立联络线,为青浦区练塘镇供电的10千伏线路与就近的嘉善县线路新建联络线,增强两条线路的负荷转移能力。
这两个项目已经通过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的可研评审,工程预计8月验收。三地边界区域10千伏电网联通后,将形成线路联络充裕、负荷转移灵活、网架结构坚强的一体化配电网。
要特别强调的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不能避谈利益分配和共享机制,更要能形成一套管用的制度体系。明确资产分界、设备运维、调度运行、电量结算机制,签订三方协议……这些都是电力一体化背后蕴含的制度性协同与创新。
要满足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电网企业要做的还不止于此。目前,长三角泛在电力物联网正在规划建设中,建枢纽、搭平台、强应用、促共享,为全行业和更多市场主体发展创造更大机遇,将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活力。
一体化是一个不断深化、升级的过程,需要一个个项目的支撑。在今年的先行工程中,长三角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工程也在其中,包括在青浦区建设西虹桥泛在电力物联网示范项目、在吴江区同里建设智慧能源小镇综合示范、创建长三角电力物联网发展联盟等。
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协同创新为区域发展增活力
30年前,浙江瑞安人谢公晚将自己创立的眼镜片企业总部设在了上海,而生产基地则留在有“中国眼镜之都”之称的江苏丹阳。这是企业在为自己的经营和生产做较优选择。
而要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除了市场的指挥,有形之手的引领也必不可少。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被赋予更多的期待。
在此背景下,打破地理约束的供电服务“跨省一网通办”,让企业办电更便捷、更迅速,也让长三角的营商环境更加优化,促进了区域内工商业的自由流动。而电网跨省“互济互保、互联互通、互供互备”,泛在电力物联网的推进建设,不仅在拉动行业内上下游生态链发展,更在搭建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平台。
在当前的发展阶段,这种跨区共建,实现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点也是难点,需要在制度和模式上开发创新,也只有通过制度创新挖掘协同发展的潜能,才能使长三角一体化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当协同与创新成为常态,必将激发更多的活力和创造力。放眼现在的长三角,一体化已经按下“快进键”:全国首个跨省5G视频通话在上海、苏州、杭州、合肥四城互联;“黄金旅游线”杭黄高铁建成通车;15条省际断头路开工建设;长三角29个城市实现医保“一卡通”;7个有地铁的城市实现地铁“一码通刷”……
此次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长三角“一极三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通过一体化发展,使长三角成为全国经济发展强劲活跃的增长极,成为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引领区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上世纪90年代,“星期日工程师”给大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带去了技术和理念,而进入互联网时代后,长三角成为“包邮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长三角走在全国前列。未来,会有更多新技术在这里试水,更多新业态在这里诞生。电力,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电力保障,还将更加融入其中,通过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带来更新的能源供应模式,催生更多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