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哪一种声音比转子的隆隆轰鸣更为悦耳;没有哪一种景致比“高峡出平湖”的万顷碧波更为壮阔——站在福建棉花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棉电公司)
棉花滩电站中控楼向外望去,碧波汀江水经由水轮机的转动奔腾而下,在两岸青山的注目中逶迤入海。
一切为了老区人民——这是棉花滩电站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早在20世纪50年代,棉花滩(汀江)电站便被列入国家“一五”计划,几经周折直至1998年获批开工建设。1996年~2001年,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先后4次亲临视察,关心并见证了电站从开工建设到投产发电的历程。
提前2年完成工程建设,节省建设资金10亿元,先后荣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全国优秀电力企业”……一个个掷地有声的数字与荣誉标注出棉花滩电站砥砺前行的发展印记。50年老区企盼,20载风雨兼程,棉花滩的一草一石见证着电站工程建设者们并肩作战的青春岁月,龙湖水库的一波一纹激荡出中国水电事业发展腾飞的昂扬斗志。
从一片荒滩到“一年四投”
“用闽西革命的精神搞建设”
由福建省龙岩市出发,驱车一路西南行进,进入永定区,袅袅炊烟的客家土楼不时出现在县道两旁。再向前行,两侧的山峦渐行渐近,杳无人烟的自然风貌逐渐“占据”了车外的景观。
车沿山脚转了个弯。随着远处坝体外三道溢洪道映入眼帘,棉花滩电站便悄然出现在记者面前。步入其中,向西望去,只见长300米、顶宽7米的水电站主坝,用111米的绝对高度拦截出20.35亿立方米库容的龙湖水库。高峡出平湖——人与自然相谐的壮丽景观尽收眼底,往日因河道陡窄,浪花翻滚如团团棉花的险滩,如今一泓碧玉映蓝天。电站4条出线跨越层峦叠嶂,送至福建漳州和龙岩两地,源源不断地将清洁水电汇入华东电网。
“1998年,棉花滩电站项目获批开工,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大坝基础开挖、当年截流、当年大坝浇筑的突破进展。4台15万千瓦机组‘一年四投’,创下了当时全国先进水平。棉花滩电站不仅获得了我国建筑工程界最高奖项,投产至今始终保持安全生产、平稳运行,为闽西社会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站在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参加电站全面投产仪式所在的位置,棉电公司安全总监王锦荣回忆起来仍倍感激动。
“20多年前我来棉电公司报到时,这里还是一片荒滩。”棉花滩电站运维部主任兼党支部书记、“福建省劳动模范”获得者方春生的一句话,将记者的思路带入改革开放万象更新的年代。1995年11月,以建设棉花滩电站为初衷的福建棉花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由中国华电有限集团、福建省政府、龙岩市政府三方以60%、22%、18%的股份组成,注册资本金8亿元。该公司成立伊始,负责电站筹建工作的管理人员仅有二十几人——方春生就是其中一位。
“我学水电站动力设备专业出身,在校读书时就听过棉花滩水电项目,不止花岗岩坝址基础条件优异,水电开发更承载着老区百姓几十年的企盼。”伴随方春生的讲述,记者乘电梯来到了100多米深的地下厂房。在24米高的拱顶之下,4台水电机组一字排开,水轮机转动的轰鸣声沉稳而有力,仿佛吟诵着棉花滩电站改革创新、稳健发展的历史。
“生产筹备组”投产前连续3年赴外培训的往事还历历在目,全体建设管理人员持续5个月昼夜不分的安装调试工作仍记忆犹新……记者沿着安全走廊向厂房内部走去,昔日建设运营的帧帧过往仿若就在眼前。
闽西百姓不畏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浸润延续,也化为棉电人的核心品格。科学施工、先进管理大大缩短了棉花滩电站的建设周期并大幅节约投资成本,为企业经营取得优异效益、成为一流先进企业打下了厚实根基。
从严控85人到“无人值班、少人值守”
“为成为棉花滩的一员而骄傲”
铺开棉电公司的地理版图,昔日棉花滩电站的单一落点早已向外延伸。2004年,棉电公司利用棉花滩工程的结余资金,滚动开发了白沙水电站,2011年又全资收购了优质资源南盘石水电站,由此架构起更为稳固的分布格局。短短十年间,棉电公司建购并举,拓展为2个公司、3个电站,雄踞汀江和九龙江两大流域。该公司总装机容量69.4万千瓦,年设计发电量18.225亿千瓦时。
企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效益优先的思维方式,更得益于结构精简的管理模式。
在棉花滩集控中心,由值长、主值、副职组成的3名值班人员同步管控4座水电站、11台机组。“棉花滩采用区域流域集控模式,不仅替代了公司旗下3个电站机组的分散管控,还接入了华电福建公司万安溪电站的集控工作,为公司整体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成本。”棉花滩集控中心副主任、中央企业技术能手胡新亮说。作为福建省第二大电站,棉花滩电站在福建电网系统中担任了重要的调峰调频任务。同时,棉花滩电站还是福建两个黑启动电源点之一,承担着电网因故障崩溃停运后迅速恢复供电的重任。“福建新能源发展迅速,棉花滩机组一天内频繁开停机成为常态,为保障福建电网电能质量做出了很大贡献。”
穿梭于棉花滩电站厂区,人员精简的运作方式同样令人感叹。60万千瓦机组的日常运营工作,仅有少数运维人员现场作业。如今在各个水电站普遍施行的“无人值班,少人值守”运营模式,早在2001年起便在棉花滩电站落地推行。棉花滩电站工程建设之初,人员定额被严格限制在85人以内;全面投产之后,建设管理团队进一步缩减至40余人。而按照传统运营模式,同样装机规模的电站定员至少要在200人以上。
扛旗帜、树标杆的意识贯穿管理始终。棉电公司主动担任国家标准化良好行为试点企业、全国应急预案试点企业,华电集团“强基暨7S提升”水电试点、精益管理水电试点等十余项重大试点工作,在改革发展路上持续做强做优做大。“要打造一流水电标杆企业,我们的管理水平、设备安全等标准必须高于同行企业。”棉花滩电站运维部电气班副班长余金虎表示,对于棉电公司新生代员工来说,这种要求既是压力也是动力,“能够在习总书记当年4次视察的地方工作,我们一直深感自豪。”
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到买汽车、住洋楼
“哪里有开发,哪里就有发展”
峰市镇,位于汀江进入广东境内末端,是棉花滩电站移民搬迁工作的重点之一。步行在峰市镇锦西移民社区,一幢幢3层小楼勾勒出恬静悠闲的乡镇风貌。
“以前我们住在仙师乡锦丰村,山沟沟里,路很小。棉花滩开发以后,包括峰市、仙师在内,整个永定区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锦西社区居委会主任王和生边斟茶边向记者诉说着家乡的变迁。“哪里有开发,哪里就有发展。”王和生感叹,棉花滩电站的开工建设,结束了他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常态。凭借木匠手艺,他从刚开始为电站建设打零工,到如今变成了“包工头”,带领数十名搬迁百姓接手厂区的后勤工作,收入可观而稳定。
峰市以前又名“小香港”。素有航道禁区之称的棉花滩,造就了峰市转口贸易重镇的地位。而今,“小香港”不在,“路通了,生意更做得起来。”便利的交通,让外面的游客更快捷到达棉花滩库区,一睹龙湖风采;当地百姓也可以顺畅出行,与更宽广的外界往来。近2年,王德华将之前经营的便民超市关掉,与朋友在福建漳平合作开发搞矿山,做起了股东。
昔日贫瘠的闽西老区因棉花滩电站的带动而愈生嬗变——5万库区移民从深山僻壤迁出,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实现了脱贫奔小康;汀江下游600多万广东人民因修建棉花滩大坝而永久获益,汕头、潮州、梅州地区防洪标准由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广东大埔县茶阳镇彻底告别了“十洪九淹”的历史;截至2017年底,棉电公司累计发电量289.66亿千瓦时,工业总产值达107.83亿元,为国家和地方缴纳利税55.99亿元,是国家投入资金的7倍。
把电站事业发展好,把人民利益维护好,把职工队伍建设好。而今,发展核电、推进抽蓄、探索库面光伏……一系列战略性的项目前期工作已绘入棉电公司的美好蓝图,一幅综合清洁能源公司的壮美图景正在闽西大地徐徐铺开。习近平同志的深情嘱托与殷切希望,落实于棉花滩电站高质量发展的每一个脚步,也融入进福建电网清洁稳定运行、闽西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每一个故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