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面对日趋严重的能源、环境压力,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刻不容缓。“十三五”规划提出,我国要安全高效发展核电,要在202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核能国家。
在我国迎来核能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核设施的“邻避效应”在国内不同程度显现,公众接受度已经成为影响涉核项目进展关键环节。
日前,在“在科普中国———绿色核能主题科普活动”启动仪式上,我国多位核工业主管部门负责人和专家普遍认为,加强核电科普宣传和沟通工作、争取公众广泛理解支持,对于我国核电发展至关重要。
核电发展建设步伐加快
核电是改善大气环境、提供能源支撑、调整能源结构的重要产物。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总工程师雷增光指出,近年来我国核电发展迈入速度较快、规模较大的新阶段。
我国核电发展30多年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目前共有在运核电机组36台、装机容量3436万千瓦、在建机组20台、装机容量2317万千瓦,核电“走出去”也取得了积极成效。“我国正在从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转变。”国家能源局总工程师韩水说。
然而,我国过度依赖化石能源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要实现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任务十分艰巨,能源转型变革刻不容缓。”韩水说。
“我国在运核电机组发电量仅占全部发电量的3.56%,这是一个非常小的比例。”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评价说,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到国家核能发展战略定位的影响。以前国家要求“适当发展”,现在明确提出“安全高效发展”,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加大。
雷增光强调,2017年是“十三五”发展的关键之年,也是我国核工业大国向核工业强国转变的关键之年。根据“十三五”规划要求,2020年我国在运核电规模要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届时我国将从目前的第四大核电国家,跃升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核电大国。
核能:安全?不安全?
人类历史上有过三次重大核事故,即三里岛核事故、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和福岛核事故。杜祥琬说,特别是2011年的福岛核事故,在全球范围内大幅加大了人们对于核电安全性和环境后果的担心,重挫了核电发展势头。
国际上,今年5月21日,瑞士通过全民公投彻底废弃核电;美国通过的财政预算削减了10%核科学研究经费,特朗普总统也做出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的决定,国际形势并不特别有利于核能核技术事业发展。
在国内,有核雾霾谣言的扩散、彭泽核电之争、江门核燃料产业园项目搁浅、江苏连云港核废料处理项目前期工作受阻……对于核电建设也存在诸多质疑声音。
中国核科学奠基人之一王淦昌院士曾说过,核确有一定的危害性,但完全可以控制,只要使用得当,控制得好,核能是有益无害的。
“核安全并不超越人的能力,驾驭核能才是核安全的根本。”杜祥琬说,福岛核事故之后,我国核电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国家对核电安全投入更多,也制定了更高的安全标准,核电发展步伐更稳健。
“即使发生了核事故,也力争做到对环境和社会后果可控,如三里岛核事故,将事故后果控制在反可控应堆内,社会信心就会有保证。”杜祥琬说。
核项目:支持?不支持?
核项目建设中有一个著名的“邻避效应”的说法,即公众认为建设项目可以,但是请不要建在我家附近。
“公众对于核能核技术事业的接受度,已经成为化解涉核项目邻避效应的关键因素。”国家核安全局核设施安全监管司副司长叶荷瑞说。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核电科普宣传和公众沟通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韩水介绍说,从政府层面看,在核电项目开工前,政府要组织社会稳定风险分析评估,正在拟定的核电管理条例也对核电科普宣传和公众沟通提出明确要求;在企业和行业协会层面,所有核电企业都建设了核电科普展厅。
国家原子能机构系统工程司副司长高洪滨说,包括国家原子能机构在内的四部门联合颁布的《核安全文化声明》,正在积极推动将核科学科普工作纳入国家教育体系,更好地为核安全文化培育发展奠定基础。
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徐延豪介绍说,“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牵头,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33个部委和各地方政府一起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着力打造的科普品牌。“科普中国——绿色核能主题科普活动”既有线上线下同时开展的全国科普巡展,也有针对中学生的知识竞赛、深入高校的专家科普讲座,建设主题科普馆和展区、涉核企业举办公众开放体验活动等,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针对特定区域和群体,权威性与趣味性兼具。
“除了让公众成为科普的对象以外,还要建设相关机制,让公众成为核电的‘主人’。”杜祥琬说,中国有大亚湾核电站的成功范例,面对香港公众对核电站建设的反对和质疑,国家组织公众参与的安全咨询委员会,经过深度沟通,让公众充分认识到核电站安全可控,了解到核电建设对于区域经济、环境的益处。“这样的机制,形成政府主导,专家、企业、公众协同,各方对于核电项目的科学性、利益与效益达到高度共识,是核电平稳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