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轮电力行业的改革始于2014年国务院通过的《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改革从售电侧起步,在各省陆续建立了电力交易中心,旨在搭建用户和发电企业的交易平台,以服务各个发电企业和用户。具体的改革内容是什么呢?请看下文。
1.背景及原因
本轮电力改革是在国内制造业成本上升,发电企业效益下滑,电网公司售电垄断的背景下诞生的。还是那句老话,改革的本质上就是利益的再分配。国家能源局当然会在制造业、发电企业和电网公司里面,选择利润丰厚的电网公司作为本轮改革的对象。
2.改革方式
建立多个电力交易中心来搭建用户和发电企业的交易平台,从而逐步取消电网公司的售电业务,来推行电力行业的市场化运营。
3.改革影响
电网方面
“电老虎的时代很快会结束”
我们知道以往是电网公司来决定发电企业的上网,同时向用电企业收取电费。但这种垄断的盈利模式很快要“一去不复返”了,电网公司以后会从那种“吃两头”(吃发电企业和用户)的模式,转型为在政府监管下收取“过网费”(过路费)的模式。商业模式的转变往往会造成利益格局的变化,电网公司的利润部分会转移到发电企业和用户身上。话句话说,“电老虎”的时代很快会结束。难怪我近来常听到在电网公司工作的人说:“电网的效益大不如以前了”。
用户方面
“改革的核心是电价而不是拆分!”
从本轮改革的为制造业和发电企业纾困的初衷来看,大的用户,比如沿海某城市的制造工厂,可能会购买到廉价的电力。但是,仅仅靠便宜的电来维持生存,只是权宜之计。最根本的解决方法还是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来提高利润。
发电企业
“也许能多发一点电!”
目前国内许多发电企业(诸如我之前文章提到的风电、光伏还有部分火电)半死不活,迫切希望多发电上网来为自己纾困。但从现实情况来看,能否发更多的电取决于各个发电企业与用户的博弈。当然,政府政策导向也是很重要的,比如给新能源行业以及那些“半死不活”的电厂一点政策优惠。
“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本轮电改中,最值得一提的要数一些售电公司的成立。也就是说,我们今后看到的直接收电费的单位不再是“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了,而是新成立的当地区的售电公司。这些售电公司从性质上来说应该名会有民营企业,从职能上来说应该是“售电代理”(如果售电公司不享有是实际的输配电资产的话)。这点上是不是跟电信行业很像,我们接触到的那些电信服务人员都是临时工!这些临时工在录取上是不用经过国网招聘考试的,嘿嘿。
[pagebreak]在议价能力上,售电公司如果不坐拥输配电网的资产,其议价能力会很有限。甚至毫不客气的说,会变成电网公司以及政府单位的附庸(此处省略若干字)。若售电公司要想摆脱附属地位,最好去收购一些电网资产(当然优先选择贴近用户的配电网资产)。当然,这种收购会涉及到另外一个改革,即输配电改革。目前输配电定价(资产评估)已经开始,输配电的改革(输配电网的“离婚”)也不会远了。哈哈。
4. 未来趋势
中国的电力行业未来发展如何?或许是个大话题。我先以英国的电力行业作为样板来分析吧,毕竟英国的电气化和工业化走在了我们的前面。
英国电力行业的回顾
英国电力行业大概自上个世纪50年代(二战以后)开始扩张,到70年代初接近饱和。
英国电力行业鼎盛时期是在60年代,今天的英国电网基本上是那个时代完成的。在这个最鼎盛的60年代里,英国的变压器设计师匠心独运,设计出了适合自己国家系统的新式变压器—整合系统变压器 (integrated system transformer),并根据此制定了一套变压器行业规范。于此同时,各个电器生产商(EE, AEI, GEC, FERRANTI等)开始产业扩张和兼并。其中,英国通用电器公司(GEC)在60年代中后期兼并了英国电器公司(EE)和联合电器工业(AEI)。
可是,好景不长。到了七十年代,随着英国国内(这里指不列颠和北爱尔兰)电气化的逐渐完善,英国国内市场也日趋饱和,各个电器生产商为了生存只好投入到海外业务,主要是前殖民地国家的电气业务(那些国家刚刚独立需要建设)。于是,英国通用电器公司(GEC)和曾经生产出世界第一台商用电脑的电器巨头FERRANTI在海外业务中又度过了大概10多年的美好时光。
这个状态直到1980年代中期,伴随着部分电器生产商又一次遇到了层出不穷的财政困难,又一轮产业整合开始了。Dundee的BonAR LONG生产厂先卖给了挪威的一家公司,然后辗转在80年代末期又被新成立的ABB收购,至于,FERRANTI和GEC分别挣扎到了1993和1999年破产。百年老店FERRANTI的部分业务被公司转让,英国通用电器GEC被法资企业ALSTOM收购。纵观八九十年代,英国优良的电器制造企业基本上被外国收购。与此同时,电力企业也由国营的中央发电董事会CEGB被拆分成了一个大的国家电网公司National Grid,几个配电公司,以及若干个发电企业和售电公司。英国电力行业实现了发电、输电、配电和售电的分离。
20世纪英国电力行业的历史告诉了我们,当一个国家在电气化的时(1950-1970),它的电器制造商会扩张产业。一旦电气化完成(1970年代),电器制造商为了消耗过剩产能会选择对外产能输出。当产能输出乏力,企业生存就遇到了重重财政问题,这些财政问题最终会导致了1980年代到1990年代的英国电气产业的调整。这轮产业调整的当然是由撒切尔夫人为代表的英国保守党政府带头的。在这段时期里,往往会有层出不穷的减薪、裁员。据说,英国大学电气学院的一些老师就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产业调整期间从工业界转行入职的,他们的学术造诣使得他们熬过了八九十年代英国电力行业的萧条,并且迎来了新世纪里英国留学生的黄金时代。相比之下,那些住在经济适用房(council house)的英国失业工人(包括电力工人)以及他们的后代就不是那么幸运了。
英国人庆祝撒切尔夫人的死亡
中国电力行业的思考
中国目前电力行业已经实现了发电与其他三项输电、配电和售电的分离。未来电改是否朝着英国的方向走,实现发电、输电、配电和售电的完全分离,拭目以待。但是,可以预料的是,当一个国家逐渐完成电气化的同时,这个电力行业应该会面临产能过剩等问题。以下是本人对这一幕出现时候的预测:
[pagebreak]1. 电器设备生产厂和电建集团
这两种企业应该是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最先受到冲击的企业。受冲击最明显的体现就是订单减少,从而导致年终奖降低等。为了摆脱困境,各个企业可能会对海外进行产能输出,就像英国上个世纪那几个电器巨头那样。只不过,中国不同于英国,没有一个类似于英联邦的政治经济体系带来的稳定的海外市场。因此,海外产能输出的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就算中国有几个友邦,那几个小国能否大范围的吸收这个超级大国电力的产能也得画上一个问号。更何况恶邻居相伴(参考中国在缅甸的水电投资以及中泰高铁项目)。所以说,未来若干年,随着国内电力行业的饱和,各个电器设备生产厂和电建集团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应该会加剧。在竞争中,掌握国际领先或垄断技术的企业才能顺利占领国内外市场。
2. 发电集团
其次受到冲击应该是发电集团,受冲击的体现是年发电量减少,从而导致电力企业运营亏本。在这一背景下,各大发电企业可能会竞争上网(向国网调度争取发电份额)。同时,各个企业(如果有能力的话)也许会用金融或行政手段(对内的)来压低原材料价格,从而压低发电成本(我感觉国内的发电企业目前没有这个能力去做空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部分因为大宗商品的交易中心不在中国)。如果竞争上网和降低成本还是亏损,剩下的路只有降薪裁员(这一幕在英国的八九十年代发生过)。
3. 国网公司
要知道电力行业作为能源行业,其萧条往往伴随着钢铁、石化等耗能企业的萧条。如果,中央和地方政府支持的企业面临萧条,财政赤字增加。改革,可能会盯上国网这块蛋糕了。至于怎么改,会不会走英国模式(全部民营化,以及发电、输电、配电和售电四大板块完全拆分),笔者认为作为把持国家经济命脉的能源行业,在那条路上即使走也不会太远。也就是说,未来不太可能完全像英国完全民营化,很能部分民营化,即“抓大放小”,把部分亏损子企业(某级单位)售给民资企业或地方政府。然后民资企业或地方政府成立公司,再改组裁员或者返聘(种种办法吧)。至于哪个单位会被抛弃,国网内部(尤其是财务部门)应该最了解吧。但是,一个基本的判断是,如果一个地方设备(姑且认为是电能枢纽变压器吧)通过负荷的经济价值低于维护这个设备的成本之时,这块电网就很可能是国网公司的负资产。例如,某变电站年流过负荷只值1000万,但是人员和设备维护成本高达1200万,这个变电站运营对网局来说就不经济了。于是,网局会不会把这个变电站卖给地方政府或其他民资呢?事实上,在计算资产价值时,资产重要性和出售成本(包括经济和政治成本)也是考虑因素,具体起来就太复杂了!
说了这么多,有人担心目前国内电力行业产能过剩,目前会不会出现笔者说的以上几种情况? 答案是“不会”。因为就目前来看,电力产能过剩似乎是暂时的,等这几年经济寒冬熬过去,电力行业应该还会有若干年光景。至于若干年后,等人口深度老龄化和经济停滞出现,我们这代电力行业工作者应该会面临上个世纪末英国所遇到问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