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国内铀矿开采资质是否放开的问题上,主管单位构筑的行政壁垒和各方利益体之间的博弈成为最大阻力。然而,当市场化需求成为必然趋势,垄断破局或是迟早之事。
核电重启极大地刺激了核燃料尤其是天然铀的需求,也让新进场的中国核电企业充满动力。
3月初,一份提议国内铀矿开采应“适度竞争、有序放开”的文件被科工局上报至了国务院。时隔不久,由科工局牵头,集结了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安监局、能源局、核安全局等八部门的“部级沟通会”也悄然在京举行。
在核电站“粮仓”开闸的竞逐场上,一时之间好不热闹。
长期垄断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核电发展最快的国家;与此同时,也将成为铀矿需求最多的国家。
资料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新增优质铀探矿权50个,铀采矿权8个,铀资源占有量接近全国备案资源量的60%,铀资源勘查能力达到70万米/年,新增查明铀资源储量超过5万吨,北方铀矿大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
凭借独有的“铀矿开采专营资质”,在过去30年,中核集团不仅深耕天然铀市场,在铀转化、铀浓缩、核燃料元件制造、乏燃料处理等核燃料循环领域也是风生水起。
“如果说在核电站运营环节,国内是中核、中广核、国电投三足鼎立的局面,那么在核燃料产业尤其是天然铀领域,中核则是名副其实的唯一霸主,典型的垄断式开发”。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专家对记者分析。
作为国内唯一具有铀矿开采权的企业,也是唯一核燃料元件供应商,中核在核燃料市场中长期占据垄断地位。然而,由于铀矿开采时常涉及伴生矿纠纷问题,近年这一形势也有所转变。2013年,中核开始尝试与中石化、中石油、神华等企业建立多元化铀矿投资模式。
“这种多元投资的模式有助于解决资金和能力上的问题,但中核的主体地位未被改变。”原中核集团计划局副总工程师温鸿钧分析说,“也应看到铀矿是国家战略性矿产,有保密性管理规定。不是一般性资源,谁都能开发”。
转机首先出现在2008年。该年3月,国土资源部、原国防科工委(现国防科工局)出台了《关于加强铀矿地质勘查工作的若干意见》,支持各类地质勘查队伍积极开展铀矿地质勘查工作,允许社会资本投入铀矿勘查、开发领域,享受勘查、开采权益,允许在规定范围内实行矿业权的有偿使用和流转等。为国内铀矿探矿权流转提供政策支持。
紧接着,2010年初国土资源部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探矿权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就矿业权二级市场(转让市场),特别是探矿权转让市场做了明确规定,其中包括探矿权准入、探矿权转让变更以及探矿权新立延续审批管理等。
受阻行政壁垒
探矿权开放后,国内企业迅速做出一系列反应。
2012年,中广核铀业新疆公司萨瓦甫齐铀矿正式获得国土资源部颁发的《矿产资源勘查许可证》。萨瓦甫齐铀矿探矿权的成功流转,也成为国内铀矿探矿权流转的首例。紧接着,中广核又拿下了国内第二处铀矿——广东麻楼铀矿的勘探权。
然而,问题接踵而至,仅有铀矿勘探权,却无开采资质,勘探的资源无法开采出来,中广核只能通过售卖的方式卖给中核。
“核电企业追求燃料保障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由于没有开采权这一资质,就好比被人掐住了脖子,动弹不得。”中广核集团核燃料产业发展部的丁怀博对记者表示。“将核燃料板块的业务进行产业化发展是中广核的一个目标”。
不过相比中广核的积极,国电投的步伐则慢了许多。一位不愿具名的国电投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中广核若能率先打破这一垄断局面,也是好事,铀资源供给企业增加,我们企业的被动局面也会大大缩小。”问及是否会跟随中广核的脚步,其答道,“由于自身核电发展规模还没上来,铀矿开采的事可以缓一缓再考虑。”
至此,中核和中广核在铀矿市场的胶着状态,成为了摆在主管单位国土资源部和国防科工局面前的一道难题。
“在去年5月召开的部级协调会上,国土资源部的官员已经明确表示鉴于当前全国核电形势发展良好,应适度竞争、有限放开,尤其像中广核这样有需求、有资质的单位可以先行放开。”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透漏,“国土资源部统筹矿产资源的开发,也是主管单位之一。这次的表态很重要,给了中广核为代表的核电企业很大信心”。
与此同时,另一主管单位科工局的态度却“比较纠结”。
一方面科工局也想通过“适度竞争,有限放开”,放开铀矿开采这一资质,提升市场活力。但另一方面,科工局也不得不考虑到当局者中核的态度。作为一家具有历史包袱和资深开发经验的大型国有企业,一个政策的下发往往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
“科工局非常重视中核的意见,这有行政的因素,也有人员的考量。”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记者分析,“在行政级别上,中核属于副部级单位与主管单位科工局平起平坐;在人员构成上,由于很多领导是交叉任职,不少科工局的现官员都有在中核工作的背景。”
历史包袱让科工局不免自带“尴尬”色彩。庆幸的是,今年3月初,科工局已将同意放开铀矿开采的意见上报至国务院。“接下来要等待的是各部委对这一意见的看法,”专家透漏。
海外借力
中核集团核工业地质局作为国内唯一的铀资源供给单位,为我国国防建设和核电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铀资源,垄断地位明显。而中广核虽起步较晚,但借道海外,有迎头赶上之势。
2006年8月,中广核成立了铀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广核铀业”),开始涉足国内外铀资源开发和天然铀贸易业务。
根据国际铀资源三大定价机构之一的Ux咨询公司最新数据显示,从2015年到2016年3月,八氧化三铀的价格已从36美元/磅下降至28美元/磅。
“为保障核电站的燃料安全供应,中广核坚持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积极开发和利用,目前已控制铀资源总量超过30万吨,可满足30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30年的燃料需求。”中广核新闻发言人黄晓飞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国家能源供给侧改革,绿色发展、清洁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国内核电将迎来新一轮发展。”
截至目前,中广核控铀资源总量已达34万吨,可满足30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30多年的换料需求。
中广核在海外斩获的最大铀矿则是在非洲。2012年5月,中广核联合中非基金收购了全球第三大铀矿纳米比亚湖山矿。截至2015年3月,湖山铀矿资源总量已达29.29万吨(八氧化三铀),位居全球第三。达产后将年产6500吨八氧化三铀,有望成为全球第二大铀矿。
中广核铀业副总工程师周荣生在日前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表示,海外铀资源的开发总体进展顺利,旗下三大海外实体公司中广核铀业斯科有限公司(斯科公司)、谢米兹拜伊铀有限责任合作企业(谢公司)、Energy metals Limited(EME)均表现出良好成绩,业绩比例分别占86%、9%、5%。
“中广核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做好铀资源储备,无论从企业商用的角度,还是从国家战略的角度都是非常必要的,将为企业自身发展,以及我国核电事业发展做好资源保障。”黄晓飞说。
至此,加上已取得的国内新疆萨瓦甫齐铀矿与广东麻楼铀矿的勘探权,通过海外开发、国际贸易和国内开采三条渠道,在前端天然铀市场,中广核的十年积累已颇具规模。
“最大的核电业主寻求燃料自给无可厚非,但阻碍因素是核工业发源于核军工的特殊属性。不能否认,当前的核工业民用部分早已超过军用,理应积极进行市场化改革。”上述专家向记者表示,“有消息称,铀矿开采资质的放开最快将于年底前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