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设自主创新的中国电力“高速路”,这是28位年轻人追逐的梦想,不求名成利就,只因信念使然。他们开启直流技术之门,践行中国创造的荣光,十年探寻,终于问鼎世界之巅,昂扬挺起中国脊梁。
感动名片
南网科研院(前身为南方电网技术研究中心)直流输电技术研究所近十年来在直流的基础课题研究、成套设计、设计软件开发和系统调试、直流融冰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树立了我国直流输电领域自主品牌,使我国完全掌握了500千伏高压直流工程建设技术,并引领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直流输电领域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南网科研院,有着这样一群人,他们以夸父追日的精神为我国直流输电技术自主化树起了里程碑,使我国改变了在该领域只给外方当“学生”的局面,并获得了与外方平等对话,甚至同台竞技的机会。
他们就是南网科研院直流输电技术研究所的科研团队。这支28人的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4岁,其中60%的人具有博士学位。
开拓中国“电力高速公路”
2010年6月18日,我国第一个特高压直流输电自主化示范工程——云广直流工程正式投入运营。这是南网科研院直流输电技术研发团队经过四年多努力建起的中国“电力高速公路”,中方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以前,工程的系统研究、成套设计、换流阀和控制保护设备等供货一直以外方为主,许多关键技术一直无法实现国产化。
“在调试的时候,一个外国专家到现场每天收费要上千欧元。但在技术讨论中,他们想讲就讲,不想讲就不讲。”南网科研院副院长饶宏告诉记者,实现自主化以前,我们常受制于人。以设计软件为例,当时跨国公司提供的设计软件是个“黑匣子”,只能进行简单的数据输入输出,计算方法不得而知,更不能做参数调整,工程条件一换就不能用了。
为打破国外公司在技术、供货渠道上的垄断,国家发改委明确贵广二回直流输电工程为我国第一个自主化示范工程。依托该工程,南网科研院在国内首次建立了高压直流系统集成技术体系,实现了系统研究、成套设计、控制保护系统试验等方面的自主化目标,其中实现成套设计全面自主化,为特高压直流输电自主化示范工程提供了借鉴和指导。在这基础上,首次提出了特高压直流工程的基本技术要求,实现了特高压直流输电科研的自主化。
“困难多,但办法总比困难多”
多年来,这支团队牵头实现了多项“国内首次”。然而根据直流输电技术研究所所长黎小林介绍,最初直流处只有3个人,可见压力之大。
系统软件支持是工程建设的前提,在外方实行技术封锁的情况下,年轻的女博士黄莹带领研发团队历时3年,终于成功研发出国内首套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压直流输电基本设计软件包”。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黄莹刚参加工作不久。那段时间,加班是常事,黄莹牺牲了照顾年幼孩子的时间投入工作,有时候连走路、吃饭的时候都在思考相关技术问题。
在登科技高峰的过程中,许多问题都是前所未见的。团队成员们总秉着“困难多,但办法总比困难多”的理念,迎难而上。在直流所,大伙常说:“工期太紧,每一天都要精打细算,不能因为我们的研究报告、规范书和图纸的迟延影响工期,更不能因为我们工作的错误影响工程质量。”
2009年的一天夜里,云广直流进行最后一次关键闯关,即冲击800千伏电压试验。当电压上升到700千伏时,电压出现剧烈波动。工程时间紧迫,第二天电压必须升至800千伏。在这种情况下,饶宏、现场指挥洪潮、副指挥李岩以及现场调试技术骨干杨煜博士、黄立滨等组成临时攻关小组,彻夜排查,终于赶在天明之前解决了问题。“这个过程相当不容易,光是集控的程序,打出来就有几千页,参数有上万个。”直流所所长助理李岩告诉记者。
每个项目都需要无数次的调研和计算,在实现自主化的路上,研发团队长期处于忙碌状态中。“部门‘人员不齐’是常事,比如现在,有的去了南京做实验,有的出差参加评标。今年,希望我们团队能好好坐下来吃个团圆饭。”李岩说。
10个月顶国外10年
2008年,冰灾来袭。南方电网科研团队依托现有直流技术,迅速研制出拥有完成自主知识产权的直流融冰装置,用10个月完成了国外10年才完成的课题。
“当时情况紧急,我们在冰灾发生后用了两天时间把国内外与直流防冰抗冰相关资料收集并整理出来,供现场指挥部参考。”据黎小林回忆,他们两天收集的资料有接近千页。随后,直流所人员立即奔赴湖南等地调研,研究融冰装置和覆冰系统的使用,仅用8天时间就制定出一个成型的融冰方案。
直流融冰装置样机组装和试验正逢酷热天气,傅闯博士带领攻关小组在没有空调的厂房中工作近两个月,个个裤腰上拴着擦汗毛巾,期间有的同志瘦了近20斤。
短短的十个年头,中国打破了外方的技术垄断。去年12月9日,中国工程院第132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电力发展论坛暨直流输电国际研讨会在广州召开。西门子公司、ABB公司、Alstom公司等国外跨国公司的高管和专家齐齐与会。“若南网没有几手绝活,他们会千里迢迢跑过来吗?”公司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李立浧院士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