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4日上午,江苏省如东县中天黄海大酒店。如东县县长詹立风与中船重工(重庆)海装风电设备有限公司负责人共同签署了2兆瓦风机生产线项目的《投资协议书》。如东发展新能源的整体规划中又多了一帧被定格的画面。
据悉,2兆瓦风机生产线项目计划于今年6月中旬开工建设,力争在年底前投产。同时按照项目投资计划,双方将积极推动5兆瓦风机生产线建设,逐步达到年生产规模100万千瓦生产能力。
这让如东县发展风电产业的疯狂之旅又被添上了浓墨一笔。事实上,这还只是近年来如东依托海域优势围绕风电产业竭力求进的一个微小缩影。至少在当前,如东风电圈海的热浪还远未冷却。
如东是江苏东南部的一个临海县城,这个总人口约106万的江苏县城曾多次跻身全国百强县,2009年GDP达到260多亿。
几年前,如东县向外展示的名片上有着两个靓丽的名字,“东方深水大港”、“黄海旅游胜地”。一年前,这张名片上又平添了一个称呼——绿色能源之都。眼下,国家能源协会颁发的这块牌匾似乎也更加契合如东当前的境况。
据如东县能源局提供的最新材料显示,目前,如东县已经建设完成的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已达42万千瓦,在建风电项目3万千瓦,正在进行筹备工作的超过60万千瓦。
显然,如东的风电梦想依旧在膨胀。
圈海狂潮
在距离如东县城中心半小时车程的沿海滩涂,一大片白色的风机高高的矗立着,在夏季海风的吹拂下,硕大的三角风叶在刺眼的阳光中均匀有力地旋转着。
这是龙源电力运营的凌洋风电场,目前国内最大兆瓦级特许权风电场,其风电远期装机容量将达162万千瓦。事实上,从凌洋起在这条海岸线上下延伸,包括环港、东凌在内,一个到2020年总装机容量达到1450MW的宏大图景正在拉开。
“现在整个如东有280台风机在转!”李长华兴奋地说,“再造一个三峡并非不可能。”
李长华是如东县能源局的副局长,他还原了如东从一个传统加工业城市转变成为一个能源新都的粗略脉络。
“早在2000年之前,如东就已经有发展风电的想法。但是当时国家对这个领域还不够重视,国家发改委也没有经验,所以,我们把项目报上去后也批不下来。”李长华说。“当时提出进入风电产业的是江苏海生集团,后来也被改制掉。”
2002年左右,发展新能源战略被国家发改委提上日程,在外部环境的积极推动下,如东县也迎来了风电产业的关键期。
2003年4月,如东风电一期项目面向全球招标,这也是国内第一个面向国际市场招标的风电项目。随后,由华睿集团牵头的中外联合体中标,并成立了江苏联能风力发电有限公司。
华睿的到来掀起了如东风电产业开发潮的第一波,在如东县沿海洋北垦区和环港外滩,由其主导的总投资约9.6亿的风电项目工程建设规模高达10万千瓦。要知道,这可是当时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风电项目。16个月以后,该工程破土动工,2006年12月底,首批机组并网发电,2008年,整个工程全部建设完毕并顺利投产,截止今年2月,累计发电量已超过3.2亿千瓦时。
事实上,这还仅仅是个开端。真正搅热如东风电领域的主角是行业巨头国电集团旗下的龙源电力。
继华睿集团之后,如东风电二期特许权项目由龙源电力集团中标,装机规模15万千瓦,总投资15亿元。2009年7月,龙源电力在原有基础上再度扩建的10万千瓦风电亦全部并网发电,至此,龙源如东风电场的总装机容量达到了25万千瓦。
作为国内风电领域的领头军,龙源电力的进驻俨然成了推波助澜的信号灯。在其带动下,一批涉足风电产业的企业也纷至沓来。
“国电龙源的反应在央企中是比较灵敏的,客观地说,它的到来为别的企业前来投资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相比而言,有些央企虽然实力相当,反应却明显不如龙源。”当地一家同样投资风力发电的央企项目负责人坦诚。
就在国电龙源首期风电场竣工投产后,江苏东凌风力发电有限公司也怀揣7万千瓦的投资项目接踵而至。当前,该项目已完成全部风机的吊装工作,并基本实现全部风电机组的并网发电。
正如如东绵长的海岸线迎接此起彼伏的海浪一般,如东风电的热闹气氛依旧在持续。龙源投资开发的3万千瓦潮间带试验风电场,于2009年10月完成了首台机组的吊装工作,并正式并网发电。
如东方面对此一成果颇为得意,如东能源局的宣传材料将其称之为“江苏省乃至全国首台并网的完全处于潮间带上的风力发电机组,我国风电开发从陆上向海上发展迈出重要而关键的一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不仅国电如此,中国水利水电、中广核、华能、华电等企业也陆续抢滩如东,技术研发实力超群的军工企业中船重工甚至准备将研发基地搬迁至如东。
“中船重工就是发展海上风电,这个领域对技术的要求特别高,现在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作为军工企业,它的技术研发实力是很强的,在之前的一次研讨会上,中船重工就明确表示,他们的目标就是以如东为跳板占领中国在这个领域的整个市场!”李长华介绍道。
当下,这样的豪言壮语似乎是如东沿海那一片白色风机场疯狂生长的最好诠释。
生存悖论
相比西北地区大片风机晒太阳的尴尬局面,江苏省风电项目的进展似乎要顺利得多。一位业内专家说,这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是华东电网从根本上解决了如东等地风力发电并网难的问题。
如东县发改委一名官员甚至坦言,风电资源其实属于垃圾电,不仅不能储存,而且具有季节性、不稳定等特点,甚至对电网安全还存在着一定威胁。但江浙地区经济发达,企业数量多,用电负荷大,因此,在本来就承载高负荷的强力电网上增加一点风电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目前技术上能达到的装机比例不能超过20%,整个江苏的用电负荷有7000多万千瓦,所以按照这个比例,江苏的风电可以装机1400多万千瓦,根据当前沿海地区的经济水平,这个数据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上述官员说道。
即便如此,如东作为江苏建设“海上风电三峡”的主战场,顺利并网之后却遇到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问题。
在短时期内,风电产业的大规模突进并不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这一点在如东县,甚至其它竭力发展风电的地方政府都心知肚明。不少企业始料未及,连番受挫,华睿集团下的汉能公司或许是饱尝如东风电苦果的典型之一。
2003年4月,如东风电一期项目面向国际招标时,民营企业汉能公司以最低价中标,汉能公司当时竞标的电价仅为0.368元,如此低廉的价格将同时参与投标的各大央企及国外的风电企业都挡在了门外。然而,汉能公司中标后又陷入了融资困局,各大银行对其进行评估后认定,汉能根本就无利可图。随后,处于煎熬期的汉能公司又试图调高电价,但国家发改委对此却态度强硬。
“他们明显准备不足,你当初报出这个价竞标,哪还可以随便改?”当地政府一名熟知内情的官员说。
据上述官员透露,汉能公司每度电的成本价大概在0.4—0.5元之间,该公司已经亏损了几千万。
汉能低价中标后,如东县政府也将最为优质的风电资源拱手相送,但陷入经营困局的汉能风电为降低投资成本又不得不在成本上进行缩衣节食,原本高度达80米的风机塔筒被人为地降低了10米,这势必也让风机发电的效率大大缩水。
“汉能风电之前没搞过风电,也没经验,它占据了如东最好的风电资源,却因为运营问题而节省投资,不仅降低了风机塔筒高度,最后连风机类型也选错了,他们现在的情况很不乐观。”如东能源局副局长李长华证实了这一事实。
如今,如东县政府正在积极协调,试图将汉能进行改制,“哪个央企看上了我们就出面协调,毕竟汉能的风电资源是如东最好的,我们不能浪费。”
除了最初盲目上马而引起的后遗症外,如今摆在如东县政府面前的又一大难题,是风电设备企业的配套。根据李长华介绍,当前如东县制造风电设备的企业仅有绵阳风电和中船重工两家,并且都还没有进入完全投产阶段。当地一位风电界人士坦诚,在如东所在的整个南通市,风电制造企业的数量就有30余家,但普遍规模较小,大部分都是做100千瓦以下的风机,利润不到10%,行业内的无序竞争更让企业的发展非常艰难。
合肥阳光电源有限公司总经理曹仁贤说,风电设备地域性强,因为体积很大,难以解决物流运输问题,需要在当地进行组装,就近建厂是风电产业的显著特点。
因此,寻求风力发电的配套企业将是如东风电项目繁忙上马后的重点所在。然而,风机装备企业的入驻势必又会大面积占用土地,对于土地资源极为珍贵的沿海城市来说,这样的问题也将更为凸显。
事实上,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希望通过做大风电产业,争取更多国家政策支持。而部分竞争力不强的风电整机企业,利用地方做大产业的心理,要求政府给予优惠政策并引导业主下订单,各取所需,双方一拍即合。
一位业内权威人士则指出,这种做法会导致两个问题,一是产业布局不合理,二是很多地方的配套体系和人力资源都不适合建厂,很多地方工人都招不到,将很难实现生产。以如东现有的状况,能否实现2020年既定的目标,尚存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