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并网,这一摆在中国风电发展面前最大的难题亟待破解。
日前,国家能源局组织制定的《风电并网技术标准》已完成初稿,并征求业界意见。据国家能源局相关人士介绍,《并网标准》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技术标准,对风电并网进行规范,将着眼于提高电网对风电的接纳能力,为风电大规模开发创造条件。
该标准的核心内容,是针对大规模风电场接入电网提出技术要求,由风电场技术规定、风电机组技术规定组成。其中,对风电场的技术要求包括风电场接入系统、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电能质量等8个方面,对风电机组的技术要求则包括有功功率控制、无功功率控制、频率调节能力、低电压穿越能力4个方面。
然而,正是这一尚未出台的政策在风电行业里引起广泛争议。部分风电企业认为,该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对风电并网提出了过高的技术门槛,使部分风电场无法并网。
华电新能源公司一位工程师说,如果对风电场内的单机进行过多并网方面的技术要求,会给风电场整体的控制和运行带来限制,导致并网策略不能灵活应对电网的各种状态,也因此会增加风电场的运营成本。比如,其中一条标准要求风电机组应具有低电压穿越的能力,并对这一能力提出了具体指标。要实现这些要求,每台机组的成本至少要增加20万元。
他们甚至担心,电网公司会以不符合并网技术标准为理由,拒绝让部分已建成的风电场并网,令本已困难的并网问题更加严峻。
在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一位人士看来,《风电并网技术标准》的主导思路存在问题。如果想要限制风电产业的发展,可以把标准搞得很严;如果要促进风电发展,就要宽松一些。在此逻辑下,征求意见稿设定的技术要求,在实践中将不是促进而是限制了风电的大规模发展。
“技术标准的之争,实质上是利益相关体之间的争议。当智能电网还处于概念阶段的时候,这是风电开发厂商和电网公司矛盾的体现。这需要政策,在风电的扩张速度和保证质量两者上进行平衡。对风电并网进行规范,从本意上看有利于提升整个行业的竞争力,促进行业进入正常发展轨道。要在度上取得平衡,需要结合中国国情,以中国整机厂商的中上游企业整体实力为平衡线。”姜谦告诉记者。
此外,除了标准涉及的一些技术问题存在争议外,不少企业还对标准本身的合理性和编制精神提出了质疑。对此,姜谦表示,国外的标准一般由专业机构制定,在中国,电网公司或者能源局委托的第三方,与当事方或多或少有联系,因此,公平性会受到争议。丹麦模式的成功,也体现在标准制定上,实现商业化运行,这也是中国电力工业体制改革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据了解,《并网标准》编写组目前正在广泛收集业界对于征求意见稿的修改意见,并将于4月中旬组织专家进行集中研讨,并着手对标准进行修改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