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力网 » 电力行业资讯 » 电力观察 » 正文

新形势下电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机遇

日期:2010-03-17    来源:国际能源网  作者:本站专稿

国际电力网

2010
03/17
14:29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资讯

全国两会期间,记者专访了电力装备制造企业的多位代表委员,请他们对低碳经济、智能电网、产业升级等重要的话题发表见解,力图将电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和机遇清晰地展现给读者。  

    王计 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种衍民 工商管理硕士、高级工程师,现任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总经理。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话题:低碳经济

  研发高新技术是低碳经济的必选动作

  种衍民:低碳经济意味着能源的合理调配、统筹规划,例如现在正在运行的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工程就是低碳经济的代表。据统计,我国综合输电损耗是6%左右,而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是1.06%,这么一比较,可以看到损耗明显降低了,这就相当于是节约了电能,降低了排放。

  对于电力设备制造企业来讲,我觉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生产的产品必须是节能环保低损耗的先进产品,且符合低碳排放要求。如果资产损耗降低,相当于间接提高了输电效率,降低煤的消耗,降低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压器损耗降低,降低了空载损耗、负载损耗,这样消耗的电能就少了,也相当于节约了煤炭等化石资源。

  另一方面,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电力设备企业要通过不断的技术改造实现节能降耗。首先是加强技术改造,采用低耗能设备和产品,比如锅炉和电机等。我们以前用的是链条炉,现在采用循环流化床炉,采用了高性能的节能电机;还有就是减少车间常见的跑冒滴漏问题,此外,降低管理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也是重要方面,比如大力提高员工的节能意识,下班后关电脑关灯断电,厂房设计应考虑采用自然光照明及保温问题等等。通过这些手段,我单位消耗的能量大大降低了,在2000年生产一万元产品需要消耗480公斤标准煤,到现在只要不到48公斤,降低了90%以上。

  丁强:当前,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性共识。我们要抓住难得的机遇,以技术创新为支撑,着力培养和吸收发展低碳经济的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

  首先发挥创新型人才的关键作用。加快培养与引进发展低碳产业急需的科技创新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建立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团队,培养储备一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新能源产业技术专家。其次,要加大关键技术研发力度。加强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要载体的创新能力建设,加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

  低碳产业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建议通过设置一定的行业准入门槛、提高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等级,不断推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

  高天乐:政府拉动,市场先导,科技推动,三位一体才能将低碳经济做好。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发展绿色经济的引导。通过实施各种环境经济激励政策,推动技术创新和进步,促进产业部门的“绿化”。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和实施清洁生产,推进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以及技术的更新和进步。

  建议尽快建立绿色经济的统计、跟踪和评价机制,科学预测绿色经济的发展趋势;除对传统产业进行绿色投资外,绿色投资应加强对环保领域的金融服务和对境外投资的引导。市场引导还要着眼于绿色产业的发展与调整,以新能源、新材料、可再生能源、环保产业等为切入点,培育新兴绿色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高新科技转型升级是绿色经济的必由之路。低碳经济要求强化新建项目的能效监管,高能耗行业能效达标,淘汰用能部门的落后产能,这些都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持。因此企业必须尽快走科技转型升级之路,在传统产业内部增加技术含量,降低高污染、高能耗成本,以此提高中游产业集聚的附加值水平。

  话题:智能电网

  智能电网挑战装备制造业科技水平

  种衍民:对于电网来说,合理调度、分配,最大限度提高输电效果,提高用电的高效性、可靠性,这是智能电网的重要作用。举例来讲,一个房间内有两台空调,怎么控制,人多时候两台同时开,人少的时候只开一台,这就是智能控制。对于变压器制造企业来讲,就是增加变压器的事故检测和事故预防等功能,实现变压器的智能控制,可以称之为智能变压器。

  智能电网建设最有发展潜力的是应该是软件技术,一是生产控制软件,有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二是传感技术等,智能电网所需的数据获取和数据采集,需要有采集设备,有传感器或者探头等,需要相关的传感技术。变压器、开关等电力设备类似医院的病人,传感器类似医院的B超或CT设备,根据这些设备的检查结果,开出不同的药方,给予不同的处理。

  高天乐:应该说智能电网给装备制造业带来的是机遇与挑战。智能电网一定会对传统企业带来冲击,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把握机会尽快转型升级。但是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具备转型升级的条件,那些有经济实力的企业抓住机遇尽快转型,则会迎来新的发展,而对于没有实力的企业来说,转型升级很慢,可能会在快速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掉。

  智能电网的核心是调控,对装备制造业来说,就要求产品设计要朝着智能化、可调控方向发展,所以企业应该加大投入,逐步完成传统产品的转型升级,及时了解智能电网建设需求的变化,研发适应智能化电网需要的产品,把握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智能电网输配电过程中要求效率更高,对很多民营装备制造业企业来说,大部分产品都是要卖到电网输配电系统做为零部件的,所以企业一定要研究自身产品与智能电网输配电要求的匹配度。供应方必须跟着需求方走,企业研发要与需求联动。

     丁强 经济学硕士、高级经济师,现为中国兵装集团总经理助理、天威集团党委书记、副董事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高天乐 工商管理硕士,现任天正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业务横跨工业电气、房地产两大产业。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话题:新能源

  开发新能源 装备制造业将大有可为

  种衍民:在利用清洁能源方面,我国在降低火电比例的同时,增加核能、风能、太阳能等发电比例,但现阶段只能是化石能源发电的补充。风能、太阳能发电不宜大规模接入电网,因为现在还不稳定,容易冲击电网,而且一般容量都较小,没有必要进行远距离的输送。就近接入配电网,就近消化,经济性比较强。这应该是发展的方向,欧洲、美国都是如此。

丁强:经过多年建设,我国新能源、节能减排、生态环保等产业已初具规模。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能力明显提升,大功率发电和输变电、高效清洁冶炼、新能源汽车、硅材料提纯等重点关键技术已经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制造业基础较强,产业配套能力逐步完备,高效电机、污水处理设备、高效照明产品以及风电机组、光伏电池等已经形成较大规模。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新能源产业技术和装机容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就拿发展最快的风电来说,虽然目前全国风电装机容量已居世界第四位,风电装机达到1600万千瓦,但在全国8亿多千瓦总装机量中只占不到2%;我国风力发电量只占总发电量0.4%左右,而丹麦风力发电量占总发电量25%,西班牙占11%。国内市场规模较小,生产成本较高。必须针对这些突出问题,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相关体制机制,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去年国家实施了光伏建筑一体化的“金太阳工程”,并出台了区域风电标杆电价,推动了能源开发更有序、更快速发展。但我觉得力度还不够,还应出台更多可执行可操作的鼓励政策,修改《可再生能源法》,加快启动国内光伏发电市场,目前我国光伏产品还是大部分出口到国外。

  另外,主管新能源产业的部门太多,可谓政出多门,相互掣肘,没有形成统一的政策来解决所有问题,同时也缺乏规范行业的一手数据和行业标准。

  除此之外,要完善光伏发电定价政策,敦促电网企业加快制定相关并网标准及管理办法,完善光伏产品、系统的技术标准,并能上升为国家标准,以引导和规范产业发展;推动光伏产品和系统的认证和监测制度的建立,实现行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王计:随着风电、核电、水电和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的大力发展,中国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业大有可为。

  近年来中国发电设备出现了“井喷式”需求,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导致需求有所减弱,但是中国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占发电总量的比例还不高,人均用电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空间非常大。

  去年国家拿出4万亿元拉动内需,部分投给了发电设备,但是量还不够,所以不会带来过剩。据掌握的情况看,这部分投资主要是调整发电设备的结构,支持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项目。

  话题:转型升级

  找准方向 调整结构 按市场需求合理布局

  种衍民:中国的输变电技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我认为,中国的输变电行业具备了与国外任何一个大公司同台竞争的实力,而且在特高压输变电技术方面已经超过了它们。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变压器行业也一样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在的GIS、变压器、开关、电抗器等陆续实现了国产化。

  中国电力行业的发展带动了国内输变电设备制造业的发展,这也是输变电行业几代人艰苦努力,吸取经验教训、奋斗努力的结果。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电力装备制造业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金融危机从某种意义上讲蕴涵着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如果应对得当,方式转好了,结构调好了,我们国家就往前迈进了一大步。我们应当抓住这个契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丁强:我国经济正处于起稳回升的关键时期,既要继续积极扩大内需,推动重点产业的结构调整和振兴,也必须着眼长远,加快培育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与其他技术领域相比,输变电设备制造业与新能源产业最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要求。输变电设备制造业属于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通过新兴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方向;新能源产业是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以及资源紧缺的战略性产业,我国新能源产业的未来将突破关键技术,创新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大力推进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继续加快推进以绿色和低碳技术为标志的能源革命。

  王计:去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东电集团曾派人参加,那次去的有公司的高层,也有技术人员。派他们出去就是去感受,去体会,去寻求一种压力,去看看世界需要什么,市场需要什么,这样才会明白自己下一步应该做什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对未来市场需求的准确判断,以及按市场需求进行合理的产业调整是企业的生存之道,也是企业最大的压力。

  人才、走出去、新能源战略是升级转型重点

  种衍民: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产品结构调整。企业继续加大研发力量,不断加大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就是要把低附加值的产品向高附加值调整,把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向高技术含量调整,不盲目追求规模和速度;二是市场结构的调整。除了巩固国内市场,还要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现在正是“走出去”的最好时机,我们现在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条件,我想国内的输变电企业也会像国内的家电行业一样,走出国门,走向全世界,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高天乐: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重中之重。第一是资金投入,并且是持之以恒的投入。没有资本的大量投入,转型升级肯定跟不上。第二是人才,人才战略要跟战略目标配合,要将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天正集团近几年每年从北大、清华引进100多名优秀毕业生,这两个学校已经成为天正集团领袖的培训基地。这些人才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为天正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基础。第三是制度保障,有效的激励机制能为企业留住人才,更好地发挥人才优势。这三点是实现企业自主创新的必要手段,做足了资金、人才、制度等方面的保障,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会得到显著提升,研发队伍会越来越强大,技术改进越来越多,知识产权越来越多,产品性能更能满足市场,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另外,在成本控制,销售渠道建设,服务能力上都要强,这些都可为企业的转型提供非常重要的保障。

  王计:举个例子。1996年,我们首次为岭澳核电站一期100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提供大量设备。2004年,中国电力设备市场刚刚复苏,国家没有出台关于核战略的文件。但是东电集团意识到这块市场的需求,于是在南沙建立了东方电气(广州)重型机器有限公司。

  我们2004年起进军风电。现在西南、华北、天津有三大风电制造基地,是国内最大的风电供应商。我们的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初现成效,在去年新增订单中,清洁能源、新能源产品的比例持续提升。

返回 国际电力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文章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
×

购买阅读券

×

20张阅读券

2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19.9

  • ¥40.0
  • 60张阅读券

    6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49.9

  • ¥120.0
  • 150张阅读券

    15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99.9

  • ¥300.0
  • 350张阅读券

    35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199.9

  • ¥700.0
  • 请输入手机号:
  • 注:请仔细核对手机号以便购买成功!

    应付金额:¥19.9

  • 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 同意并接受 个人订阅服务协议

    退款类型:

      01.支付成功截图 *

    • 上传截图,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请上传jpg格式截图)

      02.付款后文章内容截图 *

    • 上传截图,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请上传jpg格式截图)

      03.商户单号 *

      04.问题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