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扶持有重点 老区增收有亮点
在云南会泽县城坝子的西北面,有一个千多户人家的村庄--水城村,居住着汉、彝、回、白、傣、布依、苗7个民族。多年来,在县供电公司的大力扶持下,村民们找准切入点,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以一流的经济建设和文明建设成效迈进了曲靖市小康科教示范村的行列。
1935年5月1日至4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九军团在军团长罗炳辉、政委何长工、政治部主任黄火青的率领下,路过会泽县,仅两天时间,红九军团在水城村就扩充战士1300余人,并组编一个新的红军营。他们在罗炳辉、何长工的率领下,从水城梨园出发,向西过金沙江继续北进,踏上了中国红色革命的征程……如今,71年过去了,在这块被红色革命渲染而载入光辉史册的土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从80年代初开始解决温饱问题,到90年代初开始有存款,再到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今天,全村1000多户村民几乎每家每户都用上电视机、洗衣机、电饭煲、电磁炉,住上了砖房、小洋楼,成为会泽县唯一一个迈进曲靖市首批小康科教示范村的自然村。提起这些巨变,村民们都说这首先得益于电力的推动。
从1978年全村通电以来,水城村的用电历史发生了三个转折。第一个转折点是在28年前水城村告别无电历史。1978年前,由于没有电,水城村村民的生活十分不便。他们碾米到县城,点灯靠煤油,出产的农产品没办法加工变成钱,落后的经济使得95%的村民挣扎在温饱线上。直到1978年通上电,村民们的用电意识仍然只局限于照明。第二个转折点是1985年,会泽县电力公司(会泽县供电公司的前身)成立后,在水城村实施了电力扶贫工程,开展扶贫造血,大力加快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在水城村加装了几台变压器,满足了不断增长的用电负荷需求。同时该公司还帮助老百姓转变观念,克服等、靠、要思想,使村民们用电意识和用电观念开始转变,纷纷搞起了农产品加工、电焊加工、空心砖生产,相继买了电视机。第三个转折点是2000年9月,县供电公司紧紧把握以农网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原则,在全县实施了第一期农网改造,通过加强农村电网建设改造,千方百计改善老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使全县的电网结构得到优化,供电能力得到加强,电网的整体状况得到改善,供电质量明显提高,电价明显降低,用电量得到大幅度增长。通过多年的电力投入,水城村的村民和全县其他村镇的村民一样得到了实惠,用上了放心电、明白电,实施农网改造后,全村农户的到户电价已全部由以前的1.3元/kw.h降到0.6元/kw.h,每年减轻全村农民负担近29万元,架起一座老区人民通往致富的大桥。
自通电以来,如今,县供电公司已在水城村投入300多万元用于电力设施建设,电力的发展和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水城村的经济建设,电力在全村经济发展中的纽带和桥头堡作用越来越得到体现。水城村有村民5792人,面积9.7平方公里,有耕地4155亩,人均耕地0.7亩。面对人多地少的现状,水城村利用电力建设的有利条件,结合老区的特点,发展特色农业,走出一条致富之路。他们建盖了村卫生所,修复了村电影院、科技楼、电教室、文化室、娱乐室和灯光球场,建起了村图书阅览室、活动中心和农民文化技术培训教室,为村民提供了受教育及娱乐交流的场所。硬件设施建好后,该村还通过电视、广播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科技措施和致富政策,村民们都掌握了一门或几门实用技术,科技文化素质有了提高。村民们用技术为指导,实施科教兴农,走特色农业致富的道路,投资搞起了深加工和旅游业,全村每年接待游客近两万人次,一村多业成效也日益明显。目前,全村有300多户村民利用电力的便利条件,种植大棚蔬菜、食用菌、中药材和开展特种养殖,100多户村民开起了农家乐、小饭店,300多户村民搞起了电焊业、打砂业、酿酒业、建筑业,村民收入不断增加,人均纯收入近4000元,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全村通电率100%,人均年用电量达340kw.h,村庄主要干道实现水泥路面92%以上,电视覆盖率达到村98%以上,电话普及率达70%,基本过上了小康生活。据悉,下一步,会泽县政府还将依托水城村得天独厚的红色旅游条件和电力建设成果,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扩红遗址所在地,建立水城文化生态园,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结合政府的规划,县供电公司也按照突出重点、优化设计的原则,正在组织编制新的《电网规划书》,力求有一个电压等级齐全、电网结构合理、电力供应充足、供电安全有保障的电力网络,使适度超前发展的电力建设,能有力地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如今,进到水城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规划合理、网架整齐的电网和干净整洁村容村貌。谁曾想到,在这个曾经接受过电力扶贫的自然村,在短短的20年里,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每每有游客翘起大拇指夸赞水城村的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村民们总是乐滋滋地说:我们能饱了肚子、挣了票子、换了脑子,靠的还是人家电力部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