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用能方式无法满足未来50年用能需求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曾以2000年为基点,对2020年我能源使用状况进行情景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届时,我国煤、石油用量要翻一番,天然气用量将翻两番。仅每年石油用量就达5亿吨,有3亿吨缺口。
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算过一笔账:"按最低限计算,到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也要达到30亿吨标准煤。这就意味着今后要建设百万吨级的大型煤矿1000个,再建7条大秦线及相应的港口。这是难以想象也很难做到的。"
近20多年来,我国的能源消费翻了一番。我国每创造一美元的价值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是德国和法国的7.7倍,是日本的11.5倍。另据分析,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比发达国家落后20年,相差10个百分点;能源消耗强度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及世界平均水平,约为美国的3倍,日本的7.2倍。20多年来盛行的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扩张型经济增长方式,使得能源浪费大、资源紧张、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日益凸显。
按照"三步走"的战略规划,2050年,我国将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万美元,但在传统用能方式下,即使是最低标准也难以支撑用能需求。例如,美国在上个世纪60年代达到人均GDP一万美元标准,人均消耗8吨多标煤。到70年代,英国也达到这一水平,人均消耗标煤降到6吨多。到80年代,日本实现人均GDP一万美元时,人均消耗标煤降到4.1吨。而韩国在90年代实现人均GDP一万美元时,人均只用3.9吨标煤。到2050年,我国人口将达16亿,即使按日韩的标准,我国总能耗将达64亿吨标煤,可我们最大的生产能力是30多亿吨标煤。即使按最低的标准,也是没法实现的。
专家预测,再过50年,国内除了煤炭资源外,几乎所有的矿产资源都将出现严重短缺,其中50%左右的资源面临枯竭,到时候人们将不得不为我们今天的挥霍付出沉重的代价。我国在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时,年能耗应降到40亿吨至48亿吨标煤,相对应的是人均2.5至3吨标煤。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要走新路,把节能和科学用能作为未来我国能源战略的核心。
科学用能将引领节能时代
科学用能是要深入研究用能系统的合理配置和用能过程中物质与能量转化的规律,以提高能源利用率和减少污染,最终减少能源消耗。它是实现节能的根本途径,是能源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科学用能的研究内容包括能量和物质转化的规律,用能的规划,用能的系统、用能的技术、用能的方法、用能的管理、法律及政策等。
我国建筑耗能中"大材小用"问题突出。我国建筑能耗中80%是供冷供热和供生活热水,用太阳能、地热能等低品位的能源可以达到相应效果,可我们大量使用的却是高品位的电能,一些地方更是直接用柴油或煤烧锅炉取暖或供热水,把高品位能源"大材小用"。建筑节能完全可以通过热泵技术将可再生能源和环境能源转换为建筑物所需的冷和热。
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建中认为,可以用"温度对口、梯级开发"进行建筑节能。可以先用高温度的能量来发电,把剩下的中温、低温能量再用来做其他的事,从而减少建筑供热对化石燃料和电的依赖。美国目前正在发展不同于大电网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就是在一个小区域内建立能源系统,它由发电设备、供热系统、制冷系统构成,能量分为高温、中温、低温三个层次,可以实现"冷、热、电"联供,能量梯级利用。
交通系统是也耗能大户,科学用能潜力很大。我国可以通过建立智能运输系统,减少车辆数、运输里程和堵车现象。也可以发展汽车动力,使用高效低污染内燃机与柴油机,或混和动力、燃料电池等。
可再生能源代表着能源发展的趋势,我国应因地制宜发展。一是太阳能发电。我国有丰富的太阳能发电资源,西部地区几万平方公里面积太阳能热发电产生的电力就可满足全国2004年全年的电能消费。二是风力发电。我国有丰富的风电资源,陆上有2.53亿千瓦,近海有7.5亿千瓦。目前,世界风力发电技术基本成熟,从1993年到2003年增长率为29%,预计到2020年,风力发电将占世界发电量的12%。三是生物能发电。用沼气、生物质发电和生物质制液体燃料、生物质制氢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资本,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力。国内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处于从资源到产品再到废弃物这样一种传统的模式,远远没有形成从资源到产品再到资源这样的循环经济。要切实缓解资源瓶颈制约,除了继续努力寻找新的资源外,最主要的是要大力提倡节约能源,充分利用再生资源,把节能和科学用能作为我国能源战略的核心,走节能和科学用能之路。
信息来源:中国石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