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处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关键时期,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点和先行产业,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去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市场变化的影响,发电企业普遍出现巨额亏损,负债率居高不下,资金供应困难,资源环保压力巨大,经营和发展风险日益显现。如何顺应历史潮流,总结发展经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调整发展战略,优化能源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已经刻不容缓。
一、发电企业调整发展战略的紧迫性
电力体制改革以来,在市场需求和体制创新的推动下,我国电力工业进入了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在电力建设、结构调整、技术进步、装备水平、整体效益和节能减排等方面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国电力装机从2002年年底的3.57亿千瓦增加到8亿千瓦,年均投产装机超过7000万千瓦,增速14.2%。五大发电集团以大容量、高参数机组和热电联产机组为火电发展重点,不断加大水电、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力度,保持了占全国总装机45%左右的比例,3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火电机组成为主力机组,6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占国内同类型机组的62.9%,风电、水电等清洁能源占33.8%,关停小火电机组占全国关停总量的41.3%,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减排量占到了发电企业总减排量的50%以上。六年来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彻底扭转了全国电力供应不足的局面,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电力增长的需求,也为即将到来的能源产业变革和电力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电力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与前五年相比,发电企业生产经营的压力和困难不断增大,企业发展面临资金、市场、环境、资源等多方面的压力。
一是经营环境更加严峻,发展和经营风险凸显。发电企业资本金先天不足,行业投资回报率不高,特别是上游资源价格涨幅较大,电价受政府控制,利润提升的空间有限。尤其是2008年电煤价格飙升,电价疏导滞后,导致五大发电集团当年亏损约330亿元;资产负债率均超过了80%,较成立之初上升10多个百分点。以中国国电为例,2008年综合标煤单价627.7元/吨,与2007年相比上涨184.2元/吨,增加燃料成本162.6亿元,远远超过电价调增2.12分/千瓦时带来的收入增加。为提高适应市场能力和抵抗经营风险,增强产业发展的协同性,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发电企业在挖掘潜力、降本增效的同时,向上下游相关产业领域延伸发展,建设新的综合性能源集团已经迫在眉睫。
二是电力供需矛盾总体趋缓,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十一五”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拉动电力需求大幅增长,电力装机容量和投资较快增长。由于经济增长与电力发展的不同步,电力供需呈现由紧到松逐步缓和的总趋势,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出现电力过剩。今年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下降2.2%,除个别省(区)外,火电机组利用小时普遍降低。下半年电力市场需求回升,但预计全年用电量增长仅在2.5%~3.5%,多数地区供大于求,预计电力需求放缓的形势至少还要持续若干年。我国长期以来处于缺电或用电偏紧状态、机组利用小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电力装备水平的提高,今后,超常规的电力规模增长和高利用小时发电状况将不大可能发生。从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实践来看,发电量增长与GDP增长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均表现出约10年一个周期的正弦波动。目前我国正处于以重化工业为特征的经济加速成长期,人均用电水平偏低,未来电力需求空间仍较大,电力工业努力保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模增速是必要的。因此,电力发展既不能停顿,也不能冒进,在调整结构的前提下,要保持适度的建设速度和规模。
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和资源压力加大。能源资源紧缺已成为世界性的难题,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模式,加剧了能源紧缺,增加了环境负担。电力工业是我国节能降耗和污染物减排的重点领域,电煤消耗占全国煤炭产量的一半以上。以2008年为例,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原煤产量26.2亿吨,6000千瓦及以上发电机组消耗原煤13.4亿吨,占51%以上。大量的煤炭消耗,加剧了污染物的高排放,按照2007年的数字,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中,有一半来自电力排放。不加快调整电源结构,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为确保单位GDP能耗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目标的实现,除了对传统火电采取“上大压小”、技术改造、节能调度等多项措施外,新增装机将更多采用水电、核电、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发电企业必须适应这一要求,重点对煤电机组的结构进行优化,着重提高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比重,形成适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要求的电源结构。
二、发电企业建设综合性能源集团的积极探索
在上述背景下,为了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应对各种矛盾和压力,发电企业一直没有停止探索新的发展途径。中国国电确立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的指导方针,“转型企业、挖掘潜力、提高质量、创造一流”的中心任务和到2010年初步建成国内一流的综合性能源集团、力争进入世界企业500强的战略目标。着力推动电源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规模扩张向规模适度发展与着力提高质量相结合转变,发展模式由相对单一的发电集团向综合性能源集团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由主要增加资源消耗向实施管理和技术创新转变。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科技含量高、产业结构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发展道路,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增长质量,着力创造效益,推进集团公司向低碳型经济发展转型。
发电企业建设综合性能源集团,既是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节能减排、增强电力供应保障能力、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也是应对外部环境变化、解决自身困难、提高盈利能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相对于单一的发电产业,综合性能源集团是以发电产业为核心,最大限度地优化电源结构,提高电源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以煤炭产业为重点,适当延伸相关产业链,构建煤炭供应和保障体系,有选择地发展电、煤相关产业;发挥高新技术产业优势,打造电力节能、环保产品研发、设计制造、技术服务等于一体的产业集群;稳健发展物资、金融等相关产业,形成集约化经营的现代物流产业和功能完善的金融产业平台。综合来看,中国国电建设综合性能源集团的做法有:
在电源发展方面,注重建设大型环保节能机组和热电联产机组,积极推进“上大压小”,落实环保设施建设“三同时”的要求,不断提高水电、风电、核电等清洁能源比重。到今年9月底,中国国电3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占火电装机的比例达81.8%,较成立之初提高41.8个百分点;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近850万千瓦,是成立之初的2.7倍,风电装机总容量继续保持亚洲第一、世界第五;核电、生物质、潮汐、地热等清洁发电项目开发正加快步伐。
在煤炭产业方面,通过煤电联营、开发煤炭掌控一定的煤炭资源,提高电煤自给率;建立与大型煤企的战略合作关系,开辟国外进煤渠道,有选择地投资铁路、航运、港口建设,打造煤电港运一体化发展的产业链。目前,中国国电煤炭产能已超过2500万吨,占有煤炭资源132亿吨,在煤炭供应持续紧张的情况下,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平抑电煤价格、增强风险防范能力的作用。
在高科技产业方面,发挥集团公司在节能、环保、信息化、新能源4个方面的技术优势,积极推进科技产业化,形成了一系列国内、国际领先的清洁发电技术和产品。锅炉等离子无油点火、脱硫脱硝、电站自动化控制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功进入国际市场;电站空冷系统设计和设备国产化、风机制造、烟气脱氮、海水脱硫和海水淡化技术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太阳能发电设备制造等一批新项目已经启动;高科技产业产值和利润以平均每年50%以上的速度递增。
在物资、金融等相关产业方面,发挥集团公司在市场、项目、资金、规模等方面的优势,对生产经营服务保障产业整合资源、集约经营。实现了物资管理的统一招标、集中采购,构建了集约化的物资管控模式,通用物资采购成本同比降低15%左右。完善了财务公司资金归集、结算和信贷功能,加快推进信托和保险业务,一体化的金融服务平台正在形成。开展了电厂循环经济建设,固体排放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5%,水、热、汽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实现了效益最大化。
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适应建设综合性能源集团的需要,着手构建“三级法人,省为实体”的管理体制和市场化的运营机制,使得管理层级更加清晰,管理关系更加顺畅,运营效率不断提高。加大了资金管理和资本运作力度,通过引进社保基金、信托基金,发行企业债券,扩大了直接融资规模,2009年,在投资超500亿元的情况下,资产负债率争取做到零增长,并较好地满足了资本金需求。2008年以来,相关产业营业收入已达到530亿元,相当于中国国电营业收入总额的30%以上;累计贡献利润37亿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6%;组建了电力科学研究院和能源研究院,相关产业人才已超过2.5万人,约占总人数的24%,共涉及20余个专业。
三、以大力发展新能源引领企业转型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全球正在掀起一场能源领域的重大变革,新能源产业正孕育着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我国已经认识到发展新能源的重要意义,多次对发展新能源进行部署,把新能源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重点扶持,制定新能源发展总体规划。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力争使我国在新能源发展领域占领先机。作为重要二次能源的电力工业,必须做出科学的战略选择,从能源安全和国家利益的高度出发,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大低碳技术研发利用,推进能源利用方式向清洁、高效、多元、可持续转变。
今年以来,中国国电结合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出了以大力发展新能源引领企业转型。这里所说的“新能源”,是指新的能源利用方式,既包括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的能源,还包括对传统能源进行技术变革所形成的新能源。大力发展新能源,是企业转型的抓手和路径,是中国国电对发电企业科学发展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对建设综合性能源集团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以大力发展新能源引领企业转型,有利于引导发电产业及相关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提高行业科技含量和装备技术水平;有利于发挥自身优势,巩固新能源开发的领先地位;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宽市场和利润空间。
中国国电将利用2~3年左右的时间,水电、风电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总装机容量的20%以上,火电机组中3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的比重提高到90%以上,初步实现优势新能源规模化发展,传统能源产业结构升级,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的生产和研发能力,进入世界企业500强。再经过7~8年左右的时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占发电装机容量的40%以上,新能源产业形成规模,能源结构全面优化;重点领域科技研发取得突破,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为推动以大力发展新能源引领企业转型战略,具体将围绕“五个着力”实施。
(一)着力推广清洁煤发电技术,建设节能环保燃煤电厂。以煤为主是我国能源战略的现实选择,这一“着力”属于新的能源利用方式范畴,目的是优化发展煤电,实现节能减排,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通过加大清洁煤发电技术、节约能源技术、提高能效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强化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建设节能环保燃煤电厂,促进发电产业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中国国电将大力建设大容量、高参数火电机组和热电联产机组,积极开发IGCC、CFB等清洁高效发电技术,建设一批节能环保示范电厂;进一步加大小火电机组关停力度,加强现有发电设备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力度,提高安全可靠性和节能减排水平。确保到2010年火电机组中3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比重较2008年提高11.5个百分点,其中6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达41.8%,火电平均单机容量达到35.4万千瓦/台,较2008年提高10.2万千瓦/台,机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确保超额完成国家规定的“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
(二)着力提高水电开发的规模和质量,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水电技术成熟,符合国家节能调度政策,是最具备大规模开发利用条件的可再生能源,碳交易将会使水电的效益优势进一步发挥。这一“着力”重在快速提高水电比重,有效优化结构、提高效益。我们将总结水电开发、并购的经验,科学论证、系统规划、有序开发、妥善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置,采取大中小并举的措施,形成符合各地实际、具有自身特色的水电开发模式,力争水电开发组织最优、开发最快、效益最好。确保到2010年,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左右,占总装机比重的10%以上。
(三)着力发展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占领新能源开发的制高点。风电是当前能够大规模开发并有明显效益的清洁能源,太阳能发电是未来重要的替代能源,都是国家政策重点支持的能源产业。这一“着力”目的是发挥自身优势,优化电源结构,巩固新能源开发的领先地位。国电集团风电装机已达326万千瓦,在规模、技术、管理和人才上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当前要加快发展风电,积极参与国家重点建设的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为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风力发电国家作出贡献。同时,积极开发光伏发电项目,努力推进核电开发,稳步推进生物质发电项目,研究开发潮汐能、地热能等新型发电项目,打造国际领先优势。到2010年风电装机容量达到830万千瓦,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开工建设大型太阳能电站和一批秸杆、地热、垃圾发电项目。
(四)着力开展煤炭综合开发利用,建设大型低碳化能源基地。煤炭是发电产业链上重要的上游资源,对发电企业发展和经营具有高度相关性。煤炭综合开发利用要保证发电需求,同时也要符合清洁能源发展方向。这一“着力”目的是平抑价格,应急补缺,改善发电企业区域性、时段性电煤供应,并努力实现煤炭生产和利用的低碳排放。我们将按照“三片一线”(大型整装煤田、靠近电厂的中小煤矿、煤电一体化项目三片和下水煤一线)的战略布局,一方面加大煤炭资源开发力度,加快褐煤提质,建设煤炭储配和运输项目,进一步提高煤炭资源保障能力,确保2010年投资建设的煤炭产能超过4000万吨,构建中长期协议为主、自我开发为辅、市场零星采购为补充的电煤供应长效机制。另一方面,将推广应用煤炭清洁利用技术,重点建设一批大型坑口电站、煤电一体化项目和煤化工项目,跟踪、研发煤基多联产以及二氧化碳的捕捉、封存技术,提高煤炭转化效率和规模。
(五)着力发展以新能源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形成行业领先的新兴产业集群。以新能源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是第四次产业革命的重点领域,也是应对金融危机和推动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这一“着力”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新兴产业,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空间、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必然选择。国电集团拥有一批高科技品牌企业,具备建设行业领先新兴产业集群的基础。我们将充分发挥优势,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延伸新能源产业链条,形成节能、环保、信息、新能源设备制造等产业集群,为主业发展提供支撑;加快新能源研究院的建设,加大科研投入,引进科研领军人才,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确立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高科技企业。
以新能源引领企业转型,建设综合性能源集团是一场巨大的变革,必须坚持以发电为核心竞争力,适当延伸产业链,支持主业健康发展,满足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电力需求,这是发电企业的光荣使命;必须坚持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提升内涵式增长质量,深入挖掘潜力,加强节能减排,这是发电企业的社会责任;必须坚持体制机制创新,争取有利于新能源发展的政策环境,以投资结构调整为先导,以激励约束机制为手段,这是发电企业实施转型战略的重要保障;必须坚持电力改革方向,积极参与电力市场建设,推动煤、电价格体系改革,加强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这是发电企业发展的根本方向。我们将根据企业发展实际,以大力发展新能源引领企业转型,探索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道路,为中国电力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