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从事这个工作以来,这种情况还是第一次呢。每年夏季用电高峰,工人们都是难得清闲,今年却还有时间对备用设备进行维护,有些奇怪……”45岁的威海某发电厂职工李超口中的“这种情况”是在讲发电厂连续几个月的萧条景象,设备利用率明显下降。“经济危机,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吗?再说不是说触底反弹了吗?”李超对目前的情况有些摸不着头脑了。
然而,“有些奇怪”的何止李超一人,还有很多翘首期盼经济复苏的民众对目前名目繁多的“复苏数据”不明就里,其中以经济危机下相关经济增长数据与用电量的对比尤为明显。
数据的“冰火两重天”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第一季度相关数据显示,我国2009年1~3月全国工业用电量为5507.80亿千瓦时,同比下降8.38%。
虽然在此期间我国农业用电量、第三产业用电量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均稳步增加,但作为全社会用电量之首的工业用电量的急转直下,仍带动了全社会用电量4.02%的同比下滑。
然而同此形势成巨大反差的是,数据显示下的中国经济的触底回暖:第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分别实现增长6.1%和5.1%,其中1~2月工业增加值同比上升了3.1%,2月份此增值更达到了11%,虽然3月份该数据略有放缓,但仍实现了8.3%的同比增幅。
与此同时,相继发布的其他经济数据如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信贷数据等也佐证了这种增长:截至2009年4月,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达到50%以上,而该数据也曾一度成为外界判断中国经济已率先走出低谷的重要旁证。
1~3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全社会用电量同比下降4%,背离9个百分点;3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8.3%,用电量同期下降1.8%左右,背离10个百分点。这二个反映中国经济的重要数据的呈现“冰火两重天”,且背离情形愈演愈烈。
在4月16日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就这个问题承认,“直接从数据上很难解释”。而在此之前针对此问题,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副局长许宪春等人,也曾被记者频频发问,由此也引起了大众对于国家统计局所发布数据可靠性的一片质疑。
面对质疑,6月1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表示,经济增速和用电量不同步的问题,实际上国际经济周期变动时经常发生的现象,在国外也如此。“举个例子,美国2001年GDP增长0.8%,而2001年美国的电力消费下降了3.6%;日本在2003年,电力消费下降了1.3%,而GDP却反向增长了1.8%。韩国在1980年电力消费增长了5.4%,而GDP反而下降了1.5%,”张国宝说,“看来找不到什么规律,实际上有规律可言。”
迷雾背后的调整
众所周知,一直以来用电量作为是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的同步指标,被称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晴雨表”。那么危机之下,众多数据都呈现出以工业生产活动为代表的中国经济正在逐步企稳,为何身为“晴雨表”的用电量增长却反向而行?如果这是规律,那如何正视这样的规律?
针对发电量同我国主要经济数据的背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正确认识用电量和国内生产总值及工业增加值的反差,对于把握当前统计数据的质量、判断当前经济形势至关重要。他分析认为,在经济增长下行时,发电量下行的幅度更大;当经济增长上行时,发电量上行的幅度也更大。2008年GDP增长率由上年的13%回落到9%,而发电量增长率则由上年的15.8%回落到5.6%,回落幅度大于GDP,增幅则已明显低于GDP。而目前出现的用电量与经济增长数据的背道而驰,主要是由于生产结构变化所导致的结果。
对此他解释说,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重化工原材料行业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调整,期间钢铁、建材等行业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生产能力过剩,生产长时间在低谷徘徊。随着对这些高耗能产业的调整,电力需求明显减少,经济增长则更多地依靠耗能较低的轻工业,以及各类服务业支持,这就出现经济增长水平与发电量(用电量)增长水平不一致的情况。
“2008年我国经济的调整,也包含重化工原材料工业的调整,特别是在第四季度,重工业增幅下降远大于轻工业,这就必然导致发电量(用电量)增长低于经济增长,增幅回落大于经济增长。”张立群认为,今年第一季度工业结构的调整仍在继续,重工业增幅下降较多,而重工业作为用电大户,占一季度工业用电的70%以上,重工业增速大幅下降,是导致一季度工业正增长而用电量负增长的重要原因。
在此方面,张国宝所讲的“特别是今年一季度钢铁、有色、化工,这些耗能最大的高载能的行业降幅比较大,是影响用电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同张立群的观点不谋而合,但与此同时他也表示,“高载能产品的去库存化、海油技术进步等原因也是导致能源消费、电力消费和GDP的增长不一致的地方。”针对前一种原因,他举例指出,“钢铁产生品库存指数,结束了长达6个月的持续上涨,开始下跌。在2008年10月,这个库存指数是65.8%,到11月份下降到了45%,到12月份就下降到了37.5%。这就说明社会需求的一部分是来自于他们过去的库存,而不是当期的生产,可以看出来GDP在增长,但是有一部分能耗是过去的能耗,而不是现在的能耗。”
对于后续发展,在张立群所撰写的署名文章《正确看待用电量负增长与经济正增长》中,他表示,当前工业结构的调整是发展型的调整,不会很深,也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同时一季度扩大内需一系列政策的效果也已开始显现,投资增长明显加快,消费持续活跃,消费结构升级活动重新加快,“预计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我国经济增长水平将会不断上升,经济增长与用电量数据之间的差异将会逐步减小。”
然而,综合目前出台的各方数据,尽管相关指标映射出中国经济走势的一些新的动向,但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数据,我国4月份全国用电量下降3.6%,未能延续3月降幅收窄的趋势。业内人士透露,根据目前的形势,第二季度我国全国用电需求快速增长的可能性较小,目前就判断我国经济已经率先走出低谷还为时尚早。
“另眼”看数据
金融危机使然,“数据”当道。就在记者截稿日之前,关于我国5月份国民经济运行的各种数据陆续出台,但专家指出,数据固然以实证的形式说明我国在金融危机下的经济运行情况,但掩藏在数据之下的结构问题才更应引起各方的密切关注。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长期以来重工业都充当着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据测算,截至2008年底,工业对我国GDP增长贡献率大约占到50%,其中重工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为70%,由此推算,重工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大约在35%左右。自2003年以来,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重工业发展更加迅猛。“长期以来重工业对电力的需求,势必引起用电量连续高于GDP增长。金融危机下对于重工业的调整,必然对用电量与GDP增长的关系产生很大的校正力,从而导致在短期内出现用电量同主要经济增长数据出现不一致的现象。”业内专家表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经济增长仍然要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重工业,如何平稳协调我国工业内部结构才是在数据出现“岔道口”时值得思量的问题。
北京大学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志洲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不宜机械地理解工业电力消耗和工业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他说,在我国,虽然工业是电力消耗最大的部门,但在工业部门中,各个行业的电力消费情况是不同的。不包含电力部门本身,电力消耗占工业部门总消耗的比重最大的三个行业分别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在全球金融危机面前,这三个行业正是受冲击最大的行业。相对于这些重化工行业而言,我国的低能耗行业也受到全球金融风暴的冲击,但从整体上看,所受的影响要小于重化工行业。“这就是我国发电量在下降,但工业仍然保持增长的基本原因。”
同时采访中也有经济学者表示,就目前的经济形势而言中国正处于金融危机和产业结构转型的相互作用下,因此许多衡量经济运行的数据难免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用电量同工业增长的关系方面,“信贷金额的增长、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的上升,也未能较好的带动出口、货运等数据的明显好转。”上述专家认为,“虽然大的理念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我们也不能以‘一成不变’的标准看待今天的经济数据,重要的是究竟哪些数据增长最能反映中国未来的经济走势,最能反映我国经济结构、能源结构的转型。不能以单纯的‘好转’与‘下滑’来评论数据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用电量的降低也是高耗能产业比重降低的先兆,是我国在能源结构方面的积极变化。”
虽然对于这种数据的背离,各方认知也不尽相同,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电力需求同经济发展一样,伴随着经济增长的波动态势也会呈现周期性的需求波动,不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需要在准确的数据基础上做出决策。除了隐藏在数据背后的结构调整,专家也对目前我国统计数据的分析模式及统计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
就工业统计数据而言,统计数据采集模式分为规模上和规模下两部分,在统计月度数据时,工业增加值数据由国家统计局对境内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通过全面调查的方式获得。而只有在每年1~2月、1~5月、1~8月、1~11月四个调查期的工业抽样调查和普查年份中,才会统计规模下数据。
“统计口径存在差异,不利于数据的准确程度。在此次金融危机下,如果在一段时期内仅以规模上国有企业的情况为参照,很难获取中小工业企业、私营企业真正的生存状况,不利于决策。”专家表示。“目前每月的工业增加值率使用的办法是工业总产值和上年度调整后的工业增加值率的乘积,但是由于去年同期的实际产能利用率比目前要高,因此实际的工业增加值率可能会有所下降。”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分析师时伟翔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