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通了,水来了!村民兴奋地直接跳进沟渠,舀水泼向干旱的红薯地。
国家电网报9月13日讯(记者 李大定 通讯员 李敏) 2006年夏天,重庆市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气温之高、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广,历史罕见。全市40个区县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旱情,其中18个区县为特大干旱,拉响了一级红色警报;农作物受旱面积达1974.05万亩,其中重旱1000.16万亩;近800万人口、700万大牲畜出现临时饮水困难,部分区县饮水困难人口超过总人口的60%以上。
天似下火,最难熬的是守着干涸的水塘、断流的溪河,眼睁睁看着庄稼被蒸干最后一滴水的农民。大旱面前,重庆市电力公司紧急部署:举全局之力,确保农业抗旱用电!
这是一场艰苦的战斗,也是重庆市电力公司贯彻国家电网公司“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农电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
保电,庄稼喝上救命水
“我家的晚稻有救了,红薯也能活过来了,真不知道怎么感谢你们啊!”38岁的村民黄世中望着水渠中哗哗流淌的清水,紧紧握住了供电员工的手。村民跳进水渠,直接将水泼向干渴的红薯地。这是8月底发生在重庆市璧山县新七村的一幕。璧山供电局职工连续数日顶着4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完成了两个水库的农电排灌配变及线路设施整改安装工作,让新七、来凤、魁塘、花园、安家等5个村的1220亩庄稼喝上了“救命水”,晚秋生产用水得到了保障。
为确保农业抗旱用电,8月11日,重庆市电力公司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单位组织抗旱小分队,帮助农村检修用电设备和抽水排灌设备,确保各类抗旱设备正常使用;加强对农网线路,特别是农排线路的运行维护,缩短巡视周期、加强负荷监控,确保线路及设备的健康运行;抗旱期间原则上不安排农网变电站、线路及设备的大修、改造和业扩工程,无特殊情况不安排计划停电;随时做好事故抢险准备,组织一批农网抢修常用备品备件,成立农网事故抢险队,严格兑现故障抢修到达时间,提高抢修过程效率,减少故障停电时间。
干旱的农田张开裂口盼望着甘露的降临。8月31日,在渝北区张关镇菊花村,当村民看着从池塘里抽出的一股股清水沿着水渠流来时,奔走相告:来水了,来水了,庄稼可以播种了。八社村民张大爷一见水来了,光着脚,撒腿就跑,一边跑,一边喊:“我去家里拿个桶,浇浇我那快干死的茄子。”
菊花村八社和九社,地处海拔1000多米的白岩山顶,人多地少,909人仅有380亩农田,完全靠天吃饭。今年的持续高温让该村收入减少了一半多。“由于干旱,我种的2亩红薯都干死了,稻谷减产了七成。”张大爷说,为了保住自己种的茄子和南瓜,他每天早晨要走500米山路,挑水浇灌。
江北供电局得到消息后,简化办电程序,特事特办,减免安装变压器费用,又组织了20多名共产党员,义务劳动,专门为菊花村架设了1500米的10千伏高压线路,安装了1台50千伏安和1台80千伏安的专用排灌变压器,彻底解决了菊花村的用水难题。
9月3日13时,烈日高照,热浪翻滚。沙坪坝金凤镇净慈村1台50千伏安的变压器因长期超负荷运行,突然发生爆炸,3个社和一个敬老院的生活用水和农田抗旱水源因此中断,情况万分紧急。沙坪坝供电局白市驿客户服务中心抗旱小分队得知消息后,立即赶到现场,修复受损线路,并紧急申请调运1台80千伏安的大变压器。当村民得知需抬运变压器时,便自发从家里拿来抬杠,加入抬运的行列。在村民的配合下,供电职工在烈日下连续奋战2个多小时,终于把600多公斤重的变压器拉上了3米高的变压器台座。当日16时左右,净慈村恢复供电,清澈的溪水又流进了干枯的田野,流进了村民心田。
截至9月底,重庆市电力公司共组织农电抗旱救灾小分队299个,参加抗旱救灾的人数达到16017人,新装和改造配变338台,投入各种材料8.89万公斤,资金3018万元,为确保县乡和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秩序稳定发挥了关键作用。
通电,新电力服务新农村
抗旱、通电“两不误”。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抗旱保电的同时,重庆市电力公司农村“户户通电”工程按既定目标稳步推进。
在这场百年不遇的大旱中,重庆巴南地区气温更是屡次刷新全国最高气温记录,加上该地区无电户大都居住在海拔高,地势险,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的地方,施工环境恶劣,条件极为艰苦。为了让无电户在重庆持续干旱的高温天气里早日用上电,开展生产自救,巴南供电公司克服重重困难,将“户户通电”与抗旱保电同步推进。8月24日上午10时,随着现场施工人员合上接龙镇新槐村村民李兴珍家的电表刀闸,巴南供区内最后一家无电户实现通电,比原计划提前了1个月。“有了电就可以用抽水机,有了水就又能种菜了!”李兴珍高兴得合不拢嘴。
酉阳大林村离县城约30千米,海拨940米。山路崎岖陡峭,自然条件差,环境非常恶劣,夏天缺水,冬天大雪封山,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之一。大山深处分散地居住着45户人家151名村民,他们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生活十分困难。由于祖祖辈辈没有用过电,贫穷、落后始终与他们相伴。通电,是村民盼望已久的事。
酉阳供电公司从“户户通电”摸底资料中得知大林村的情况后,积极与乡、村干部协商,决定首先解决大林村的通电问题。7月初,酉阳供电公司“户户通电”工程施工队开进大林村。在持续高温天气里,他们挖坑、立杆、架线、装户表,一天也没有停歇过。身上的衣裳被汗水浸湿,又被烈日烤干,结上了一层厚厚的盐霜,没有人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战酷暑40天,终于完成了2.75千米400伏及以下线路的架设工作和45户电表的安装任务,整个工程投资8.34万元,把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落到了实处。
自今年4月18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和国家电网公司签署《关于共同推进重庆市农村“户户通电”工程建设会谈纪要》、重庆市启动“户户通电”工程至今,重庆市电力公司累计完成47768户无电户的通电任务,完成全部工作量的41.6%,有11家供电单位,12个县(区、市)已经完成了“户户通电”的任务,正在进行最后的清理和公示工作。
虽然特大旱灾给重庆市“户户通电”工程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重庆市电力公司在今年底实现供区内“户户通电”的目标不会变,把“户户通电”工程真正建成使农民群众得利益的“爱心工程”、“惠民工程”的决心不会变,他们将在全面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路上,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前进。
电通了,水来了!村民兴奋地直接跳进沟渠,舀水泼向干旱的红薯地。
国家电网报9月13日讯(记者 李大定 通讯员 李敏) 2006年夏天,重庆市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气温之高、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广,历史罕见。全市40个区县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旱情,其中18个区县为特大干旱,拉响了一级红色警报;农作物受旱面积达1974.05万亩,其中重旱1000.16万亩;近800万人口、700万大牲畜出现临时饮水困难,部分区县饮水困难人口超过总人口的60%以上。
天似下火,最难熬的是守着干涸的水塘、断流的溪河,眼睁睁看着庄稼被蒸干最后一滴水的农民。大旱面前,重庆市电力公司紧急部署:举全局之力,确保农业抗旱用电!
这是一场艰苦的战斗,也是重庆市电力公司贯彻国家电网公司“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农电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
保电,庄稼喝上救命水
[page_break] “我家的晚稻有救了,红薯也能活过来了,真不知道怎么感谢你们啊!”38岁的村民黄世中望着水渠中哗哗流淌的清水,紧紧握住了供电员工的手。村民跳进水渠,直接将水泼向干渴的红薯地。这是8月底发生在重庆市璧山县新七村的一幕。璧山供电局职工连续数日顶着4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完成了两个水库的农电排灌配变及线路设施整改安装工作,让新七、来凤、魁塘、花园、安家等5个村的1220亩庄稼喝上了“救命水”,晚秋生产用水得到了保障。
为确保农业抗旱用电,8月11日,重庆市电力公司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单位组织抗旱小分队,帮助农村检修用电设备和抽水排灌设备,确保各类抗旱设备正常使用;加强对农网线路,特别是农排线路的运行维护,缩短巡视周期、加强负荷监控,确保线路及设备的健康运行;抗旱期间原则上不安排农网变电站、线路及设备的大修、改造和业扩工程,无特殊情况不安排计划停电;随时做好事故抢险准备,组织一批农网抢修常用备品备件,成立农网事故抢险队,严格兑现故障抢修到达时间,提高抢修过程效率,减少故障停电时间。
干旱的农田张开裂口盼望着甘露的降临。8月31日,在渝北区张关镇菊花村,当村民看着从池塘里抽出的一股股清水沿着水渠流来时,奔走相告:来水了,来水了,庄稼可以播种了。八社村民张大爷一见水来了,光着脚,撒腿就跑,一边跑,一边喊:“我去家里拿个桶,浇浇我那快干死的茄子。”
菊花村八社和九社,地处海拔1000多米的白岩山顶,人多地少,909人仅有380亩农田,完全靠天吃饭。今年的持续高温让该村收入减少了一半多。“由于干旱,我种的2亩红薯都干死了,稻谷减产了七成。”张大爷说,为了保住自己种的茄子和南瓜,他每天早晨要走500米山路,挑水浇灌。
江北供电局得到消息后,简化办电程序,特事特办,减免安装变压器费用,又组织了20多名共产党员,义务劳动,专门为菊花村架设了1500米的10千伏高压线路,安装了1台50千伏安和1台80千伏安的专用排灌变压器,彻底解决了菊花村的用水难题。
9月3日13时,烈日高照,热浪翻滚。沙坪坝金凤镇净慈村1台50千伏安的变压器因长期超负荷运行,突然发生爆炸,3个社和一个敬老院的生活用水和农田抗旱水源因此中断,情况万分紧急。沙坪坝供电局白市驿客户服务中心抗旱小分队得知消息后,立即赶到现场,修复受损线路,并紧急申请调运1台80千伏安的大变压器。当村民得知需抬运变压器时,便自发从家里拿来抬杠,加入抬运的行列。在村民的配合下,供电职工在烈日下连续奋战2个多小时,终于把600多公斤重的变压器拉上了3米高的变压器台座。当日16时左右,净慈村恢复供电,清澈的溪水又流进了干枯的田野,流进了村民心田。
截至9月底,重庆市电力公司共组织农电抗旱救灾小分队299个,参加抗旱救灾的人数达到16017人,新装和改造配变338台,投入各种材料8.89万公斤,资金3018万元,为确保县乡和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秩序稳定发挥了关键作用。
通电,新电力服务新农村
抗旱、通电“两不误”。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抗旱保电的同时,重庆市电力公司农村“户户通电”工程按既定目标稳步推进。
在这场百年不遇的大旱中,重庆巴南地区气温更是屡次刷新全国最高气温记录,加上该地区无电户大都居住在海拔高,地势险,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的地方,施工环境恶劣,条件极为艰苦。为了让无电户在重庆持续干旱的高温天气里早日用上电,开展生产自救,巴南供电公司克服重重困难,将“户户通电”与抗旱保电同步推进。8月24日上午10时,随着现场施工人员合上接龙镇新槐村村民李兴珍家的电表刀闸,巴南供区内最后一家无电户实现通电,比原计划提前了1个月。“有了电就可以用抽水机,有了水就又能种菜了!”李兴珍高兴得合不拢嘴。
酉阳大林村离县城约30千米,海拨940米。山路崎岖陡峭,自然条件差,环境非常恶劣,夏天缺水,冬天大雪封山,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之一。大山深处分散地居住着45户人家151名村民,他们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生活十分困难。由于祖祖辈辈没有用过电,贫穷、落后始终与他们相伴。通电,是村民盼望已久的事。
酉阳供电公司从“户户通电”摸底资料中得知大林村的情况后,积极与乡、村干部协商,决定首先解决大林村的通电问题。7月初,酉阳供电公司“户户通电”工程施工队开进大林村。在持续高温天气里,他们挖坑、立杆、架线、装户表,一天也没有停歇过。身上的衣裳被汗水浸湿,又被烈日烤干,结上了一层厚厚的盐霜,没有人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战酷暑40天,终于完成了2.75千米400伏及以下线路的架设工作和45户电表的安装任务,整个工程投资8.34万元,把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落到了实处。
自今年4月18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和国家电网公司签署《关于共同推进重庆市农村“户户通电”工程建设会谈纪要》、重庆市启动“户户通电”工程至今,重庆市电力公司累计完成47768户无电户的通电任务,完成全部工作量的41.6%,有11家供电单位,12个县(区、市)已经完成了“户户通电”的任务,正在进行最后的清理和公示工作。
虽然特大旱灾给重庆市“户户通电”工程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重庆市电力公司在今年底实现供区内“户户通电”的目标不会变,把“户户通电”工程真正建成使农民群众得利益的“爱心工程”、“惠民工程”的决心不会变,他们将在全面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路上,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