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力网 » 水力发电 » 正文

中华鲟研究所揭牌 成加快水电开发重要力量

日期:2009-01-24    来源:中国网  作者:中国网

国际电力网

2009
01/24
10:06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中华鲟研究所 水电

    1月23日上午,中国三峡总公司中华鲟研究所揭牌成立,这意味着中国三峡总公司对长江水生生物的保护和研究进入新阶段。

    中华鲟研究所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黄柏河河心岛上,占地面积12公顷,是中国研究与保护中华鲟的中坚力量。

    作为葛洲坝水利枢纽和三峡工程生态环境保护的配套机构,中华鲟研究所成立20多年来,中国三峡总公司累计投资4000多万元用于中华鲟人工增殖研究和放流繁殖。中华鲟研究所累计向长江、珠江等流域放流各种规格的中华鲟近500万尾,放流胭脂鱼3.6万余尾,放流史氏鲟30余万尾。目前,中华鲟研究所已形成稳定的生产繁殖体系,具备每年规模放流5至10万尾中华鲟的能力。

    中国三峡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说,目前,生态环境保护是水电开发面临的一大难题,它直接涉及水电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三峡总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水电开发企业,中华鲟研究所并入中国三峡总公司后,将成为中国三峡总公司加快水电开发的一个重要技术力量。

    1970年开始,我国在三峡工程下游38公里处兴建了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为救护中华鲟等长江珍稀野生动物,1982年4月,施工主体企业葛洲坝集团成立了中华鲟研究所,近27年来,这个所为中华鲟救护及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人工培育繁殖子一代中华鲟鱼苗的技术已经取得成功,培育子二代中华鲟的技术也已有了进展。

    中华鲟生长在一亿四千万年前,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物种之一,属一级野生保护动物。它生在长江,长在大海,每年夏秋自长江口洄游至金沙江产卵繁殖,幼鱼长到15厘米左右重回东海、黄海。1981年1月,葛洲坝工程大江截流后,阻断了中华鲟自长江口洄游到金沙江的通道,中华鲟洄游至此即被阻隔在坝下江段。

    上世纪70年代起,我国就采取科技手段对中华鲟进行抢救性研究保护,在葛洲坝下游规划建立了自然保护区,还在长江口规划建立中华鲟保护区。近20年来,中国三峡总公司累计投资3700余万元用于中华鲟的保护研究工作,开展人工增殖研究和放流繁殖。

    1984年以来,中华鲟研究所陆续向长江放流中华鲟鱼苗500万尾左右。目前,中华鲟研究所已形成稳定的生产繁殖体系,具备每年规模放流5至10万尾中华鲟能力,从技术层面看,中华鲟资源保护前景乐观。
 

返回 国际电力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