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广袤的能源版图上,国家电网与南方电网如同两条巨龙,掌控着绝大多数地区的电力命脉,形成了“二分天下”的稳定格局。
然而,在内蒙古高原的腹地,却有一家独立于两大央企之外的省级电网企业——蒙西电网(内蒙古电力集团)。
作为全国唯一的省级独立电网,蒙西电网不仅承担着内蒙古中西部8个市(盟)1400多万居民的供电任务,更以新能源转型、市场化改革和跨区域电力交易为突破口,成为中国电力行业改革与绿色发展的标杆。
那么,蒙西电网究竟是如何做到在两大巨头的夹缝中崛起的呢?又为何在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二分天下”之外,它能够保持独立运营呢?
蒙西电网
从“弃子”到“香饽饽”:
蒙西电网的逆袭之路
蒙西电网的诞生,始于一场被动的“选择”。
蒙西电网的发展可追溯到上世纪中叶。在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为保障重点项目包钢的建设用电,包头供电局应运而生。
同年,自治区首座110千伏变电站——白云110变电站破土动工,从包头第二热电厂到包钢白云鄂博铁矿的138.6千米输电线路迅速架设,蒙电人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日立22基电杆”的全国纪录,为包钢建设注入强劲电能。
此后,包头至呼和浩特、包头第二热电厂至石拐矿区等110千伏输电线路相继贯通,呼包电网,也就是蒙西电网的前身,初具雏形。
改革开放后,电力事业迎来发展新契机。
1978年,自治区第一座220千伏麻池变电站建成投运,主网电压等级实现跃升,随后多条220千伏输电线路贯通,蒙西电网220千伏输电线路网架愈发坚强,有效缓解了地方用电紧张局面,为 “西电东送”奠定了基础。
进入21世纪,蒙西电网发展进一步提速。
2002年国家电力体制改革中,原内蒙古电力公司因规模较小、负债沉重,未能被纳入国家电网体系。彼时,这家地方电网企业被视为“不良资产”,甚至面临被兼并的命运。
然而,命运的转折点出现在2004年全国电荒爆发之际。内蒙古凭借占全国1/3的煤炭储量和广袤的风能资源,突然成为“电力金矿”。
同年,包头第一座500千伏高新变电站正式投运,成为蒙西电网“三横四纵”网架的关键节点。此后,蒙西电网持续加强电网建设,不断完善网架结构,逐渐发展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骨干电网。
地理因素也进一步强化了蒙西电网的独立性。
内蒙古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区域,蒙西地区与华北电网仅通过4回220千伏线路相连,形成电力孤岛。
国家电网虽在2009年通过特高压建设将蒙东四盟市电网收入囊中,却始终未能啃下蒙西这块“硬骨头”。这里不仅坐拥全球最大的风电基地,更孕育出中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试验田”。
多年后,当国家电网试图回头收购时,蒙西电网已凭借资源优势和市场化思维,在夹缝中闯出一条生路。
蒙西电网
深入布局
成为新能源赛场的“领跑者”
蒙西电网的崛起,离不开对新能源的深度布局。
截至2025年上半年,蒙西电网新能源发电量达73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1%,占全网并网电量的35.6%,相当于每输送3度电就有1度来自绿电。
这一成绩的背后,是蒙西电网对新能源消纳机制的持续创新。
以技术突破支撑大规模接入,通过构建“源网荷储”协同体系,蒙西电网新能源最大发电能力突破5000万千瓦,超过全网最大发电需求。2025年3月,风电发电能力单日突破2500万千瓦,创历史新高。
蒙西电网率先推出“风光火打捆交易”模式,用火电的稳定性为新能源提供“缓冲垫”,率先推动电力市场交易的落地实施。
2025年6月,蒙西电网绿电首次外送南方电网,通过广州、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将内蒙古的风光电力直送广东,标志着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此外,蒙西电网还在储能与智能电网方面实施双轮驱动。
蒙西电网计划投资超2000亿元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包括建设抽水蓄能项目、延伸500千伏主网架、优化各电压等级电网。
2024年投运的500千伏昆都仑变电站,作为内蒙古首座配备4组1200兆伏安主变压器的智能变电站,为新能源外送提供了关键支撑。
尽管蒙西电网在新能源消纳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波动性特点,给电网的调峰、调频和安全稳定运行带来巨大挑战。如何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确保新能源发电高效接入电网,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跨省区电力交易中,存在省间壁垒,影响了电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不同省份间的政策差异、交易规则不统一等因素,依然制约着蒙西电网与其他省份电网之间的电力交易规模和效率,阻碍蒙西电网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
虽然蒙西电网在智能电网建设、电力设备智能化升级、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应用等方面虽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与国内先进电网相比,仍存在差距。
在蒙西电网的规划中,其将积极开展支撑4条新能源直流外送通道的特高压交流网架技术方案研究,努力实现特高压工程“零”的突破。
加快“四横五纵”主干网架建设,未来五年规划建设87项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打造结构清晰、分区合理、网架坚强、运行灵活的500千伏主干网,为“西电东送”“南北互济”提供有力支撑 。
同时,着力打造国内一流配电网,推动配电网扩容改造和智能化升级,以适应分布式电源、微电网、柔性负荷规模化发展需要。
力争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的蒙西坚强智能电网,形成“网对网” 大规模外送格局。
到2035年,全面建成服务全区、面向全国、联通俄蒙的重要区域性能源互联网,形成蒙西电网“内联外通”新格局 。
蒙西电网
市场化改革
打破垄断的“鲶鱼效应”
蒙西电网是有“叛逆”精神的。
这在市场化改革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当其他电网企业仍在计划电的温床中沉睡时,蒙西电网已率先完成三大突破。
2010年建成全国首个电力交易市场,引入大用户直购电模式,允许工商业用户直接与发电企业谈判电价,打破电网企业“统购统销”的垄断格局。
2015年首创“风光火打捆交易”,通过将新能源与火电捆绑交易,解决风电、光伏的间歇性问题,为全国新能源消纳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2025年实现绿电跨区直供,与华北能源监管局合作,打通蒙西电网与京津冀、长三角的绿电交易通道,推动电力市场从省内平衡向全国统筹转型。
市场化改革的红利直接惠及实体经济。
并且吸引了数据中心、算力产业等高耗能绿色项目集聚。
以呼和浩特和林格尔新区为例,其数据中心集群绿电占比达58%,蒙西电网通过电力多边交易将风光发电纳入优先交易范围,为“东数西算”工程提供低成本、可持续的能源支持。
尽管蒙西电网在新能源转型和市场化改革中取得显著成就,但其发展仍面临两大核心挑战。
一是外送通道的“卡脖子”问题。内蒙古72%的电量需外送,但特高压通道建设权掌握在国家电网手中。蒙西电网火电上网价仅0.25元/度,加上输送成本后到广东仍比当地电价低20%,但外送能力受制于人。
二是新能源消纳的“时段性缺口”。随着新能源装机占比突破41%,蒙西电网面临“午间光伏大发、晚间风电不足”的时段性供需失衡。
尽管通过调用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提升调节能力,但仍需进一步优化电网运行方式。面对挑战,蒙西电网正以更大魄力推进改革。
规划建设直达长三角的特高压通道,联合三峡、华能等央企,试图绕过国网掌控的华北走廊,直接将绿电送至华东负荷中心。
并且积极探索电力容量市场交易试点。根据国务院文件,蒙西电网将试点开展电力容量补偿机制,保障火电等调峰电源的合理收益,为新能源大规模接入提供系统支撑。
蒙西电网通过市场化改革和新能源转型,将“地方小透明”变为“全国标杆”,为省级电网企业探索出一条差异化发展路径。
今年,蒙西电网正积极谋求资产证券化。
据内蒙古电力集团公众号消息,2025年8月4日至5日,内蒙古电力集团分别与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就能源企业上市、资本运作、产业板块上市规划、绿色金融等议题进行交流 。
目前,正筹划储能业务和信息化业务板块上市,努力实现产业结构和股权多元化。
此前在2025年2月20日召开的储能专业工作会上,内蒙古电力集团提出要做好新型储能电站运营管理,提升营收能力。
据统计,2024年至今,内蒙古电力集团已投运超过0.5GW/2GWh的独立储能电站,另有超2GW/8GWh的独立储能电站处于招投标、计划启动阶段。
此外,还在积极推动抽水蓄能资产通过公募REITs等工具上市,并与沪深交易所探讨绿色债券、REITs等融资合作。2025年,计划在上交所分两期发行不超过30亿元公司债券(含科创债和绿色科创债),用于偿债及新能源项目建设。
蒙西电网宛如一条强劲有力的能源动脉,历经岁月洗礼,不断发展壮大。
蒙西电网的30年抗争史,也在说明垄断并非不可打破。
在人口密度仅13人/平方公里的蒙西地区,民企售电公司仍能实现盈利,证明电网企业并非天然垄断,适度竞争可倒逼行业效率提升。
时至今时,蒙西电网在保障地区电力供应、推动能源转型、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