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高山,越峡谷。7月中旬,在建的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桥面沥青铺装完成,工程进度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花江峡谷大桥自2022年1月18日开工建设以来,贵州电网公司靠前服务,以智慧电力精准匹配大桥建设过程中和后期大桥运行的用电需求。花江峡谷大桥承建方贵州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包生诚说:“大桥横跨被誉为‘地球裂缝’的花江大峡谷,距地面垂直落差625米,全长2890米,主跨1420米,建设过程中使用世界顶尖技术超800项。目前,大桥建设用电100%满足。”
供电稳
完全满足大桥拉索毫秒级监测用电
踏上花江峡谷大桥,最先被吸引的是流线型、比成年人手臂还粗100余倍的蓝色主缆。
“大桥几乎所有承重都依靠主缆,它犹如一双坚实的臂膀,将桥梁的负荷重量传递到两岸的主塔和锚碇上。”包生诚介绍,每根主缆由217根索股组成,每根索股又由91根特制钢丝组成,其中有三根索股是带有光纤传感器的智慧索股,需实时监测索股受力变化,稳定的电力至关重要。
为此,与花江峡谷大桥同步建设的是贞丰侧的拉索监控中心,建成后,将以毫秒级的频率24小时不间断监测大桥的安全运行情况。
“监控中心与新建的35千伏贞六者线相连,我们运用五项数智技术赋能输电线路运维,满足毫秒级的监测用电需求。”贵州电网公司兴义供电局输电管理一所输电运检专责罗俊凯说,五项数智技术分别为可视化视频终端、覆冰预警装置、分布式故障定位装置、无人机“一键起飞”技术和三维激光雷达建模技术,供电可靠率高达99.99%。
以分布式故障定位装置为例,在本级输电线路及上级电源点输电线路首尾两端的铁塔共安装6套装置,可在线路故障时将故障范围缩小至100米以内,且能在雷击等瞬时性故障发生后实现秒级复电,相较传统模式,线路故障时需一组人巡视约7小时才能查找到故障,如今排障复电效率大幅提升。目前,35千伏贞六者线已实现分布式故障定位装置全覆盖。
与此同时,为确保与35千伏贞六者线相连的110千伏贞丰变电站、110千伏者相变电站运行稳定,兴义供电局构建了一套“电—声—光—化学”多维度实时监测体系,通过超高频局放及超声波局放检测、红外及紫外热成像等技术,确保电源点变电站“零故障”。
接电快
审批环节和接入时间大幅压缩
花江峡谷大桥一端位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另一端位于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建设工作由两端向中间延伸。
为保障花江峡谷大桥施工用电快速接入,兴义供电局、安顺供电局针对大桥两侧用电需求,压缩接电审批环节,接电时间大幅缩短。
在贞丰侧,兴义供电局成立服务专班,建立“客户报装前置”和“一次申请,全员响应”机制,横向协同到部门、纵向贯通到供电所,实现办电全流程内转外不转,在收到用电需求后仅1天便出具供电方案,比时限要求提前7天。
在关岭侧,安顺供电局指定1名技术人员进驻花江峡谷大桥施工项目部,为施工接电设立专门的服务通道,实现36天完成接电,接电时间压缩40%。
包生诚说:“大桥建设过程中,每天都有上百人的施工队伍,早接入电,施工进度就能更快一些。我们一直与供电部门密切沟通,大桥自建设以来,接电总是走在大桥施工前,非常满意。”
与此同时,观光电梯、玻璃栈道、崖壁酒店、空中咖啡厅等花江峡谷大桥桥旅配套设施也进入了收官阶段,待桥面通车后,将联动黄果树、龙宫等5A级景区形成“一小时旅游圈”。
“我们利用‘大瓦特’智能模型,在桥旅配套项目竣工前,及时预测竣工后的用电负荷,从而提前匹配相关电力设施建设,同时融入气象预测、负荷特性、设备健康状态等多维度数据,提供负荷转供、能效优化等专项建议,帮助客户选择最优的供电方案,节省接电时间和接电成本。”安顺关岭供电局营销服务班副经理陈孝全说道。
花江峡谷大桥全貌。
在花江峡谷大桥施工过程中,兴义贞丰供电局技术人员对施工用电情况进行排查。 贵州电网公司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