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北京院EPC总承包的国家电投赤峰高新区红山产业园风储绿色供电项目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建设者们正在“追风”的道路上挥洒着智慧和汗水。
项目是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重点新能源工程,位于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安装18台风力发电机组。这些机组涵盖了2个机型,并且有着4个不同的轮毂高度,以适应项目所在地复杂多变的风况条件。
项目涉及3种基础形式,分别为圆形扩展基础、倒承台基础以及倒梁板式基础。其中,倒梁板式基础尤为引人注目,它是依托于倒圆台基础优化而来的新型基础。作为北京院关键技术应用,倒梁式基础极大地减少了上部覆土和承台重量,减小了基桩竖向压力,更好地发挥了基桩抗拔力,为风机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可靠保障。根据最终计算桩长及工程量,与倒圆台式基础、普通桩基工程量对比,倒梁板式基础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为项目的成本控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风机基础施工现场,混凝土浇筑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开展。混凝土泵车将混凝土快速灌入风机基础。工人熟练开启振捣棒,将振捣棒插入混凝土。随着振捣棒深入,工人有节奏地抽动振捣棒,确保每处混凝土都振捣密实,为后续风机安装夯实基础。
风机安装现场,大型吊车矗立,伸展着钢铁巨臂,如同威风凛凛的卫士。随着吊车的启动,叶片缓缓升起,在空中轻盈地转动,精准地靠近轮毂。安装工人迅速行动,将叶片与轮毂紧密相连。每一个连接点都经过反复检查,确保叶片安装牢固,为风机后续稳定运转奠定基础。
主变安装现场忙碌有序。液压千斤顶开始顶送主变时,专人指挥,操作工专注操作。主变顶到滑轨上,工作人员先检查滑轨和垫木,移动时,周围拉起警戒线,没人在危险区域停留。拆垫块时,作业人员互相配合,听指挥行动。每个人都严守规范,争分夺秒,全力推进主变安装工作,保障主变精准就位。
项目推进过程中,北京院技术团队凭借创新思维与不懈努力,成功突破了重重技术难关。面对山地风电项目吊装场地面积有限的棘手问题,项目团队巧用有限地形,采用单叶片吊装与“板儿起”方式。这一创新举措,不仅高效解决了场地不足的难题,还极大地减少了对林地、草地的破坏,在推进工程建设的同时,保护了生态环境。
在风机基础建设方面同样成效斐然。7台风机基础运用了北京院专利倒圆台“蝶形”基础,这一设计显著减少了混凝土用量,大幅缩短混凝土浇筑时间,简化了基础收面,为风机基础施工进度与质量提供了坚实保障。
此外,C28机位作为新技术试点,在倒圆台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创新优化,采用新型倒梁板式基础。该基础相较于传统基础节省混凝土5%,经济效益显著。面对钢筋密集给施工带来的挑战,现场采用自密实细石混凝土浇筑,有效避免因振捣不充分而产生的质量缺陷。目前,新型基础正积极申请新专利与科技进步奖,有望为行业发展贡献全新力量。
项目年发电量预计突破3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约标煤9.9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7.45万吨,将为红山产业园提供绿电替代方案,助力赤峰市构建绿色发展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