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力网 » 电力政策法规 » 国内 » 公文通告 » 正文

江西:加快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 推进多能高效互补利用

日期:2024-12-19    来源:江西省发改委

国际电力网

2024
12/19
08:55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资讯

关键词: 微电网 绿色电力 电气化

近期,江西省发改委发布关于印发江西省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其中提到,大力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发展,支持在具备条件的工业园区建设分散式风电,加快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推进多能高效互补利用,就近大规模高比例利用可再生能源。推进工业用能电气化,扩大电锅炉、电窑炉、电动力等应用,支持在工业负荷大、资源条件好的地区建设绿色供电示范园区。到2030年,全省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权重完成国家目标要求。

建立健全碳排放权、绿色电力证书等交易机制,培育交易市场,利用市场机制推进制造业绿色发展。

原文如下:

关于印发江西省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设区市工信局、发改委、财政局、生态环境局、国资委、市场监管局,赣江新区经济发展局、财政金融局、生态环境局、综合行政执法局,人民银行省内各市分行:

现将《江西省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西省财政厅

江西省生态环境厅

中国人民银行江西省分行

江西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4年11月12日

(此件主动公开)

江西省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实施方案

为深化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加快推动制造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推进新型工业化,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江西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等,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主要目标

到2030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污染物和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绿色低碳技术广泛应用,绿色低碳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如期实现工业领域碳达峰。

到2035年,与高水平绿色发展相适应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全面形成,制造业绿色发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碳中和能力稳步增强,绿色制造水平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成为新型工业化的普遍形态。

二、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一)推动传统产业能源消费绿色升级。实施煤炭分质分级清洁高效利用行动,严格控制非电行业燃煤消费量,稳妥实施“以电代煤”“以气代煤”等能源替代工程,有序推进重点用能行业煤炭减量替代。大力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发展,支持在具备条件的工业园区建设分散式风电,加快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推进多能高效互补利用,就近大规模高比例利用可再生能源。推进工业用能电气化,扩大电锅炉、电窑炉、电动力等应用,支持在工业负荷大、资源条件好的地区建设绿色供电示范园区。到2030年,全省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权重完成国家目标要求。(省能源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推动传统产业原料结构优化。推进非碳酸盐原料替代,推动工业固废在陶瓷、新型墙材等建筑材料生产中的应用,打造一批绿色建材产品。推广短流程炼钢,提高电炉短流程钢产量,到2030年,力争全省电炉钢产量占全省粗钢总产量比例提升至20%,钢铁行业炼钢废钢比达到30%。促进再生有色金属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产业集聚化发展,提高再生铜等供给。支持合成氨原料低碳替代,支持建设绿氢炼化工程,加大在石化化工生产中的绿氢应用,进一步优化石化原料结构。推进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鼓励依法依规进口再生原料,减少原生矿石使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能源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加快实施工业设备更新改造,对标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和准入水平,依法依规淘汰不达标设备,推进低效老旧生产和用能设备改造升级、更新换代。聚焦重点行业,升级改造末端治理设施,推进钢铁、水泥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和燃煤锅炉淘汰,加快工业过程与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耦合。严格实施节能审查,加大工业节能监察力度,扩大节能诊断覆盖面,实施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行动,推动钢铁、水泥、炼油、合成氨等新改扩项目达到能效标杆水平和环保绩效A级水平,主要用能设备达到能效先进水平。(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优化产业绿色低碳布局。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综合考虑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力等因素,推动各地实施差异化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路径。支持打造“PX-PTA-PET-终端产品”的芳烃产业链,探索钢化联产等产业绿色协同示范项目。推动原材料类产业与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等中后端应用类产业融合发展。推进钢铁、建材等产业协同处置固体废物,加强资源耦合和循环利用,加快建设“无废企业”“无废园区”。落实生态分区管控要求,严格项目准入,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推动新兴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五)促进新兴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加强绿色低碳产业链分工协作,发挥产业链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在产业链关键环节打造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贯彻落实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大力发展电子信息、锂电、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推动产业集群提能升级,培育先进铜功能材料及高端应用集群、光伏新能源集群等一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赣州市稀土新材料及应用集群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国资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补齐新兴产业绿色低碳短板弱项。完善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体系,推动规范化回收和分级资源化利用,推进赣州、宜春、上饶、九江等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推进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提升稀土、稀有金属等二次回收能力,推进废旧光伏组件、风力发电机组叶片等新型固废综合利用。稳步开展汽车零部件、风电光伏、航空等装备再制造,推广应用无损检测、增材制造、柔性加工等工艺技术,提升再制造加工水平。加快发展绿色船舶,推进氢能、液化天然气(LNG)、甲醇、电池等动力形式的绿色智能船舶研发推广。实施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专项行动,扩大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推动低功耗芯片等技术产品应用,提升单位算力能效水平和水资源利用效率。(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布局绿色低碳领域未来产业。谋划布局未来能源和未来制造产业发展,形成一批500亿元级、千亿元级未来产业集群或产业集聚区。发展高能量比、高可靠性的锂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探索智能微电网技术,培育发展氢能产业链,加速发展氢能“制储输用”技术装备。发挥我省有色金属产业链优势,重点推进稀土功能材料、先进铜功能材料、高性能钨基新材料等发展。以南昌航空城,景德镇、共青城等航空小镇为依托,拓展大飞机部件、机身集成制造以及航空电子发展能力,突破纯电动、混动通用飞机等技术,建设国家通航产业发展示范基地。聚焦CCUS技术全生命周期能效提升和成本降低,开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大规模全链条集成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探索CCUS技术产业化路径。(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国资委、省能源局、民航江西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培育制造业绿色融合新业态

(八)推动数字化赋能绿色化。分行业落实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发挥数字技术在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环境效益等方面的赋能作用和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加速生产方式绿色化数字化协同转型。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企业工业设备、工序等数字化改造和上云用云,优化生产控制流程,提升生产资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推广“工业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新模式,强化对再生资源全生命周期数据的智能化采集、管理与应用。加快企业、园区数字化平台建设,分行业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基础数据库,实现能碳数据采集监控、智能分析和精细管理。(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绿色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服务型制造,推动制造企业由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转变,在绿色低碳领域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持续开展“江西绿色制造服务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科研院所等机构作用,分产业链、分区域开展绿色制造服务,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绿色协同发展。探索“园区+服务商”服务模式,推动园区与绿色制造服务商开展一对一长期合作,为园区提供稳定、专业、深度的绿色化服务,推动园区绿色低碳转型。加强绿色金融服务创新,实施“融物进万企”行动,开展“节水贷”融资服务等工作,助力企业绿色改造升级。(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地方金融管理局、省水利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推动绿色消费需求和产品供给融合。推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最大限度降低能源资源消耗,限制有毒有害物质使用,减少污染排放。实施品牌塑造工程,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大力实施“赣出精品”工程,重点发展高性能特种钢、先进陶瓷、先进半导体材料等高端、绿色产品,推动形成品种更加丰富、品质更加稳定、品牌更具影响力的供给体系。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开展绿色建材下乡活动,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鼓励企业和公共机构实施绿色采购,进一步提高高效节能产品设备市场占有率。(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市场监管局、省商务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国资委、省管局、省财政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提升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基础能力

(十一)强化科技创新。定期发布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引,运用“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加快推进制造业重点领域绿色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技术攻关,重点开展低碳冶金技术、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弃物成套技术、固态动力电池技术等研究,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组织开展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工程研究中心认定,在绿色低碳领域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和科技领军企业。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中心等载体引领作用,构建产学研用协同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组织制定供需对接指南,开展技术交流活动,健全技术转移转化和应用推广机制。力争到2030年,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光伏发电、储能、氢能等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一批低碳技术研发平台、解决方案和综合示范工程。(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国资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二)强化绿色制造标杆培育。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开展绿色制造梯度培育和分级评价,持续创建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打造绿色制造领军力量,创建国家级能效“领跑者”、水效“领跑者”、绿色数据中心等。开展绿色园区低碳升级行动,锻造绿色产业链,推动产业链群绿色低碳发展。推进碳达峰试点园区建设,培育低碳零碳负碳示范工程,布局一批技术水平领先、减排效果突出、减污降碳协同、示范效应明显的项目,力争打造绿色低碳发展典型经验模式。到2030年,园区绿色低碳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省级绿色工厂达1500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50家以上;力争各级绿色工厂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比重达40%。(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通信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健全绿色低碳标准体系。持续完善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环保装备等标准,加快完善重点行业排放标准,优化提升大气、水、土壤等污染排放控制水平。鼓励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积极参与重点领域标准制定,加大新材料、新工艺、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相关技术标准攻坚力度。开展动力电池安全性、电池回收利用、充换电等标准制修订,推广实施新能源汽车充电、新型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标准,加强锂电池、光伏组件等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及核算、产品碳足迹标准研究,推进电子废弃物整体资源化利用、电子元器件循环产业链等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四)加大绿色低碳政策支持力度。加强政策研究,完善绿色转型政策体系,引导制造业绿色发展。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加快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用好省级工业发展等相关资金,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建立健全金融支持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常态化工作机制,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力度,到2030年,力争制造业绿色贷款余额占比达8%。全面落实制造业节能环保、节能减排税费优惠政策,对符合规定的企业绿色低碳技术研发费用给予税前加计扣除。建立健全碳排放权、绿色电力证书等交易机制,培育交易市场,利用市场机制推进制造业绿色发展。(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省财政厅、人民银行江西省分行、省地方金融管理局、省税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保障措施

加强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协同推进制造业绿色化发展。开展制造业绿色发展评价,纳入工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强化目标引领,推动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深化绿色低碳领域交流与合作,鼓励省内锂电、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企业服务和产品“走出去”。加强人才引育,在各产业链引进、培育一批绿色低碳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加大宣传力度,结合全国生态日、节能宣传周等,多种方式宣传推广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相关政策法规、先进技术、产品服务、典型案例等。(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返回 国际电力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文章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

购买阅读券

×

20张阅读券

2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19.9

  • ¥40.0
  • 60张阅读券

    6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49.9

  • ¥120.0
  • 150张阅读券

    15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99.9

  • ¥300.0
  • 350张阅读券

    35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199.9

  • ¥700.0
  • 请输入手机号:
  • 注:请仔细核对手机号以便购买成功!

    应付金额:¥19.9

  • 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 同意并接受 个人订阅服务协议

    退款类型:

      01.支付成功截图 *

    • 上传截图,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请上传jpg格式截图)

      02.付款后文章内容截图 *

    • 上传截图,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请上传jpg格式截图)

      03.商户单号 *

      04.问题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