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地处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山区面积超七成,梅雨、台风和局地强对流天气多发。近年来全球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伴海而生的浙江面临洪涝台旱挑战增多,影响电网设备安全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
为进一步提升全省电网防汛防台风水平,近日,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印发《国网浙江电力电网防汛防台风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着力实现新建(重建)工程防灾优、在运设备抗灾强、抢修复电救灾快,坚决守牢电网安全“防线”和民生用电“底线”。
未来三年,浙江电网具体如何防汛防台风?
从这里,一文了解。
首先,方案提出以下目标
按照“一年重点治理、三年全面提升、长远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有序推进防汛防台风能力提升工作,确保同等级灾害下,新建(重建)或改造提升变电站不发生受淹停运,重要通道线路和蓄滞洪区输电线路不发生倒塔事件,新建或改造提升配电线路在遭遇不超设计风速大风时不发生倒杆断线事件,故障后能够快速恢复供电。
2024年,全面梳理设备改造提升清单,针对蓄滞洪区、地势低洼、临近河湖等易受洪涝影响以及沿海易受台风影响等重点区域电网设备,逐站逐线开展风险排查,优先完成受灾配电站房、洪涝风险变电站、高风险区段输电线路等改造提升工作。
2025至2026年,完成其他存在防汛防台风风险的电网设备改造提升,持续推进老旧线路改造提升,不断加强供电保障、技术支撑、灾害应急处置等能力建设,全面提升电网抵御洪涝、台风等灾害的能力。
在落地执行上,
方案遵循“四个坚持”的总体原则
坚持全量摸清、精准提升。
全方位、全专业梳理历史受灾、易受灾害影响的设备设施,分层分级开展风险排查,制定针对性治理措施,扎实开展改造提升工作。
坚持标准引领、源头防范。
前移防灾关口,强化标准和反措刚性执行,优化选址选线,实施差异化设计,提升灾害设防标准,加强全过程技术监督,提升设备本质安全水平。
坚持因地制宜、有序推进。
结合历史受淹受灾根本原因,考虑地域环境、设备状况、资金投入等方面因素,分市分县制定灾后新建(重建)、设备改造提升计划,有序推进工作。
坚持统筹兼顾、多方协同。
将电网防汛防台风能力提升与老旧设备改造升级结合起来,统筹防冰、防舞动等灾害防护需要,加强部门协同,合力提升电网防灾减灾水平。
具体而言,
明确了7个方面总计22条重点任务
(一)抓好三年行动方案组织落实
1.严格执行反事故措施要求。结合防汛防台反措要求,全面总结近年浙江电网设备受灾情况,分析暴露突出问题,总结治理经验,明确变电站防洪墙等级提升、蓄滞洪区内线路改造、河道处杆塔强化等措施内容,针对性提升设备设施防洪防涝设计标准,指导灾害频发地区电网新建及改造。
2.做好防汛防台风反事故措施宣贯。分专业开展宣贯培训工作。变电专业重点宣贯变电站阻排水、防渗水以及防汛智能化等方面反事故措施;输电专业重点宣贯杆塔基础防冲刷、防撞击、防浸泡,以及线路防强风等方面反事故措施;配电专业重点宣贯配电站房防水淹、配电线路防洪防风等方面反事故措施。
3.编制三年实施方案。加强组织领导,逐条对照防汛防台风反事故措施,全面梳理改造提升设备设施清单,各单位制定电网防汛防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和实施计划,压实压紧各级责任。
(二)实施变电专业能力提升专项行动
4.开展变电站风险排查。依据《变电站防汛工作管理规范》,对变电站的阻排水设施、土建设施、防汛装备等,常态化开展风险排查,“一患一档”滚动更新。
5. 提升变电站阻排水能力。落实《提升在运变电站防汛抗灾能力重点措施》《蓄滞洪区等易受洪涝灾害影响地区在运变电站防洪涝能力提升补充措施》等要求,采取加装防水挡板、改造防洪墙、设置阻水坡、改造集水池、增设排水泵等,提升变电站阻排水能力。
6.提升变电站汛情监测能力。在站内集水坑、集水井、集水池等区域安装水位传感器等,地下电缆层、电缆沟室内侧设置水浸传感器,监测数据接入变电站集中监控系统。完善变电站周边、地下电缆层、室外集水池、建筑物顶部、场区排水通道等关键部位摄像头,远程接入有人值班的监控场所。
(三)实施输电专业能力提升专项行动
7.强化输电线路风险排查。梳理历年洪涝、滑坡、崩塌泥石流、台风等灾害影响区域的杆塔清单,分析总结线路受灾形式和特点,逐年滚动开展针对性隐患排查。针对河道周边、蓄滞洪区、高陡边坡地区以及易受台风影响地区的超/特高压线路,逐塔开展防洪防风能力校核。
8.加快提升输电线路防汛能力。针对历史受灾线路、位于风险区段的线路,制定差异化改造方案,逐档逐基明确提升措施。分阶段完成500千伏及以上线路重点隐患治理,220千伏及以下线路高风险区段杆塔及护坡等隐患整治及中低风险区段线路杆塔加固及护坡等治理。
9.深化输电线路防风能力。分阶段完成重要输电通道高风险杆塔防风偏、防倒塔治理和沿海第一重山脉微地形、微气象区域高风险杆塔加固改造。
(四)实施配电专业能力提升专项行动
10.加强配电设施风险排查。修编10千伏及以下架空线路防汛防台典型设计,细化沿海台风风速气象区,完善防洪防涝技术措施。汛期前,各单位在风险排查的基础上完成应急补强,确保在故障情况下快速恢复供电。
11.提升配电站房防汛能力。对现有的地下配电站房,综合采取加装防水挡板、设置阻水坡、增设排水泵等措施,稳妥推进“下改上”,并确保不再新增地下配电站房。三年内完成全部历史受淹站房的治理,全面提升配电设施防汛能力。
12.提升配电线路防汛防风能力。针对蓄滞洪区、邻近河湖、沿海等地区易受内涝、洪水、强风等灾害影响区域的不满足风险排查要求的10(20)千伏架空线路,根据轻重缓急,列出改造任务清单。分阶段完成历史受灾区域的配电线路改造提升和沿海配电线路防风加固或电缆入地改造。
(五)提升用户服务保障能力
13.推动重要用户电源配置提升。按照《重要电力用户供电电源及自备应急电源配置技术规范》,促请政府推动重要用户完善供电双电源、自备应急电源配置,并设置应急保安用电接口,确保保安负荷正常启动和带载运行,推动全部重要用户供电双电源、自备应急电源配置率达到100%。
14.着力提升用户防汛应对能力。汛前完成用户防汛隐患专项排查,协同政府指导用户落实防汛预防措施。促请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新建小区、重要建筑配电用房、备用发电机房设置在地面一层及以上,推进用户供配电设施建设及运维规范纳入地方标准,提升自保应急能力。
15.强化应急服务技术支撑。开展用户用电监测应急保障能力建设,构建“供电服务一张网”,健全营销信息系统标签,支撑城区到小区、农村到村庄停电精准感知,全面提升营销专业客户侧应急服务质效,依托企业中台数据完成用户用电监测应急保障功能模块设计和试点应用。
(六)夯实技术支撑保障手段
16. 绘制防汛“一张图”。全面梳理浙江经营区蓄滞洪区(含圩垸)、主要河流湖泊、重点水库等分布情况,叠加电网设备设施地理位置,构建防汛“一张图”。综合地形高程、历史暴雨洪涝等因素,按照《电网暴雨致灾风险等级划分及分布图绘制规范》,绘制电网暴雨致灾风险分布图。
17.加强电力气象监测预警。深化电力气象专业管理,常态化开展电力气象会商,加强与地方气象、水利等部门沟通联动,进一步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国网浙江电科院、国网台风监测预警中心要加强气象预测与电网设备的关联分析,分析受灾高风险变电站和线路杆塔,重大灾害期间逐6小时发布预测。
18.充分发挥生产管控中心、供电服务指挥中心作用。依托各级生产管控中心和供电服务指挥中心,做好汛期灾害预警、灾损等信息收集与发布。逐级督导检查防汛隐患排查整改、预警措施落实等情况。依托生产管控平台,推进防汛防台工作流程线上化、智能化管控。
(七)提升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19.修订完善应急预案。结合近年来特大暴雨、超强台风、超标洪水等极端灾害应对经验,加强与地方政府预案的衔接,优化省市县三级预案预警条件、响应标准、启动条件、响应内容等,提升预案的实用性。针对地下配电站房受淹、蓄滞洪区变电站水淹停运等典型场景开展专项实战演练,提高装备利用和应急处置效率。
20. 完善应急处置标准化流程。固化配电站房浸水应急抢修“八步法”(抽水、通风、清淤、清洗、擦拭、烘干、试验、验收送电),研究制定输电线路标准化抢修流程,明确杆塔损毁修复的标准工艺,确保熟悉复电步骤、危险点管控及安全防护措施等,进一步提升应急处置效率。
21. 加强队伍和装备配置。分地区打造输、变、配电专业应急抢修队伍及基干分队,差异化配置应急发电装备、履带式全地形运输车、水陆两栖车、履带式旋挖钻机、大功率烘干机、大型抽排水装备、大中型无人机、卫星电话等应急装备。
22. 强化政企协同联动。各单位要深入开展防汛“五个一”(向政府做一次防汛专题汇报、开展一次防汛联合演习、开展一次防汛风险排查、开展一次电力防汛宣传、开展一次防汛工作专项督查)工作,与地方政府建立防灾减灾联动机制,强化预警监测、灾前准备和灾后抢修协同,进一步固化防灾减灾联动机制。
“抗”到“防”,一字之变,体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转变,这种思维方式的改变至关重要。它不仅仅是一个词汇的替换,而是工作方法和态度的根本转变。
通过树立极限思维和底线思维,从而在电网运维等关键领域实现精益管理和风险的有效管控。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国网浙江电力将集中力量,强化和筑牢安全堤坝,让电网系统在面临各种挑战和风险时,能更加坚强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