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气候变暖影响,极端天气事件日益频发,应对气候变化、加速能源转型事关全体人类命运,行动已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在每年度夏的用电高峰期,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电力短缺。如何平衡好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供应问题,正成为当前一大挑战。近日,在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能源中国·安全、绿色与繁荣”对话节目中,中电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志轩认为,面对全球气候变暖,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已迫在眉睫。各地煤电装机和新能源装机等数据显示,我国已经迈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坚实步伐。
王志轩表示,今年迎峰度夏期间,全国多地出现极端高温天气,拉动用电需求快速增长。通过充分发挥大电网资源优化配置平台作用,用足用好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同时发挥中长期和现货市场作用,可实现跨省跨区电力余缺互济,精准错峰,保障全网电力资源充分调用。
邹骥表示,由于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能源供需差异将是一个长期问题。这种差异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意味着机会,比如中国可以通过特高压直流输电等创新技术将西部沙漠戈壁中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输送到东部的用能负荷中心,实现多方系统配合,将空间资源发挥利用起来。
邹骥提到,我国煤电在整个发电中的比例显著下降,说明能源转型已经在路上,目标是坚定不移的。不过我国化石能源占比从当前的“为主”变成小比例还需要时间,要在一个有序的时间框架内实现转变。这主要由三个周期决定。“第一个周期,现有煤电装机平均机组年龄约14年,按照设计寿命距离‘退休’还剩16年。把剩下的16年经营好、稳定运行好,完成服役期,这是保供的首要任务;第二个周期,非化石能源的技术迭代周期,尤其是以风光为主的可再生能源技术。这不限于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本身,还包括能让其切实发挥作用的互补系统整体技术,比如储能技术等;第三个周期,社会经济系统中宏观景气的投资周期。也就是当前经济偏弱时要使用逆周期调,这个时期投融资成本理论上处在周期性低点,要用好这一机会窗口。”
“总之,中国当前要稳住存量,稳住保供,然后在增量上循序渐进、先立后破地推进能源低碳化改革。”邹骥说。
另外,面对用电负荷不断攀升,除了在供给侧方面做“加法”,提高供应能力外,调节电力需求侧同样重要。王志轩表示,当前,我国电力系统存在调节能力不足、保供压力大等突出问题,迫切需要有机整合源、网、荷、储各类调节资源,特别是挖掘需求侧调节潜力,通过负荷转移、负荷调控、负荷中断等调节方式以及工艺优化、技术改进、管理提升等手段,为系统持续稳定运行提供支撑。
5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向社会公布了新修订的《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和《电力负荷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期从制度层面进一步挖掘需求侧调节潜力。
“电力需求侧管理通过合理引导电力消费,可以有效降低高峰电力需求,在缓解电力供需缺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多年实践和发展,需求侧资源已不只是一种电网应急资源,正逐步成为一种重要资源广泛参与电网运行,以实现供需双侧资源协调优化。”王志轩表示,“但需求响应不是万能的,要理性看待虚拟电厂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角色与定位。虚拟电厂主要解决的是电力调节问题,并不能增加电力总供给,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电力短缺问题。电力出现“硬缺口”时,虚拟电厂的削峰作用将显著弱化,必须建设可靠电源项目满足电力供需平衡。要从整个电力系统的角度来考虑需求响应发挥的作用,将其与储能和电源等各方面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