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2月4日,我国首座百万千瓦级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在甘肃省永靖县境内的黄河干流上投产发电。刘家峡水电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工程,早在1952年就开始了艰难的勘测设计工作。中国新闻电影纪录片厂拍摄的1956年春节联欢晚会特别向战斗在一线的勘测工人们致敬。
历史纪录片:195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出了“根治黄河”的决议,工作人员在黄河的激流里进行勘测工作。看吧,奔腾九千里的黄河,也要被控制住,成为人民的幸福的源流……
1958年9月,在西北高原的崇山峻岭之间,刘家峡水电站正式动工,期间经历了国家特殊困难时期,但建设者克服了种种艰难险阻,最终在1975年完成了这项伟大的水利工程。
童声歌唱:工人同志们,工人同志们,我们为你们欢呼歌唱……
新影厂资料:工人同志们,感谢你们,为了加速建成社会主义,你们在任何困难面前没有低头!
刘家峡水电站建成后可蓄水57亿立方米,年发电量57亿度,比解放初期全国一年的发电量还多。刘家峡水电站的建成,结束了亚洲没有百万千瓦级水电站的历史,也见证了一个伟大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拼搏和勇气。
刘家峡水电站,是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期间,我国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己建造的大型水电工程,1964年建成后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水利电力枢纽工程,曾被誉为“黄河明珠”。
刘家峡水电站是根据第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 河水利综合规划的决议》,按照“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自己勘测设计, 自己 制造没备、自己施工安装, 自己调试管理的国内第一座百万千瓦级大型水力发电站。
1952年秋至1953年春,北京水力发电建设总局(简称“水电总局”)和黄河水利委员会(简称“黄委会”)组成贵(德)宁(夏)联合查勘队,对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进行查勘,初步拟定在刘家峡筑坝。
1954年3月,组成有关部门负责人和苏联专家共120余人的黄河查勘团,对黄河干支流进行了大规模的查勘,自下而上,直至刘家峡坝址。在坝址比较座谈会上,苏联专家认为:兰州附近能满足综合开发任务的最好坝址是刘家峡。
1954年黄委会编制的《黄河技术报告》确定刘家峡水电站工程为第一期开发重点工程之一。《黄河技术报告》拟定刘家峡水电站枢纽正常高水位1728米(实际建成高程为1735米)、总库容49亿立方米(实际建成为57亿立方米)、有效库容32亿立方米(实际建成为41.5亿立方米)、最高大坝高124米(实际建成147米)。电站装机10台(实际装机5台)、总装机100万千瓦(实际装机122.5万千瓦)。刘家峡水电站枢纽任务是发电、灌溉和防洪。
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要求采取措施,完成刘家峡水电站工程的勘测、设计工作,保证工程及时施工。1958年初,水电部成立刘家峡水力发电工程局(现为水电四局),承担刘家峡和盐锅峡两个水电站的施工任务,拟定了“两峡同上马,重点刘家峡,盐锅峡先行,八盘峡后跟”的施工方案。
刘家峡水电站工程于1958年9月27日正式动工兴建,当时是关乎国家命运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1961年因国家经济调整缓建,1964年复工。
当时,我们国家刚刚渡过三年困难时期,那时候的建设方针是“先生产,后生活”,刘家峡水电站施工条件异常艰苦。
当时的重点任务是打导流洞,这个导流洞断面13×13.5米,总长度1021米,工程局组织了两个开挖队对着打,任务重、工期紧,职工们克服了不少困难,日夜奋战,取得月进尺100米的好战绩,经过15个月的艰苦奋战,导流洞终于打通了。1966年汛前建成上游围堰,从而使电站基坑具备常年施工条件。
1966年420日,刘家峡水电站拦河大坝第一块混凝土开盘浇筑。
1960年1月1日,历时7小时,电站胜利实现大河截流。
电站主坝坝基中间高,两侧低,犹如马背,高低差超过10米,被工人们戏称为“挖龙宫”,只能人工开挖,石头也是工人们背出去。到1960年4月底,电站基础开挖基本完成。
1969年3月29日,刘家峡水电站第一台机组发电。
刘家峡水电站是新中国第一代水电人以忠诚国家的使命担当,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无畏革命精神,为中国、为亚洲建造出的第一座百万千瓦级水电站,体现了我国工人阶级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敢于挑战、敢于胜利的时代风采,凝聚了中国人的骨气与志气,代表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水电技术与施工的最高水平,成为共和国水电向世界亮出的第一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