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管理是企业内部管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宏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电力企业的经营发展既面临新机遇也面临新挑战。在此背景下,电力企业必须重视内部经营管控,提高合同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经济行为的稳定性,减少合同管理不当带来的风险,使企业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为企业有序开展经营活动提供保障基础。
一、电力企业的合同管理特点
电力企业的合同管理,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
(1)专业技术性强,管理要求高
电力合同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尤其对于工程造价、质量鉴定、工期顺延、修复费用等需要借助专业人士或者专业机构辅助判断。涉及勘察科研、工程施工、生产运营、环境保护等方面,需要多个部门、员工的通力合作,管理要求高。
(2)标的金额大,权责关系复杂
建设发电项目所需资金十分庞大,与之相关的投资并购合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金融合同、物资采购合同的标的额动辄千万,资金风险较高,各种权利的纠集效应十分明显,由此导致权利义务关系复杂化。
(3)履行周期长,诉讼时间成本高
发电项目工期普遍较长,合同履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就会随之增加,风险随之加大。因为法律适用难,分歧大,一旦发生诉讼,会导致管辖异议、追加当事人、变更诉讼请求、延期举证、申请调取证据、申请鉴定等一系列诉讼行为,案件调解率低,审理周期长。
二、电力企业的合同管理困境
(1)风险认识不够
有些企业风险意识不强,以经济效益为导向,单纯强调利润目标和考核指标,仅仅将合同管理作为公司生产经营、投资交易和日常管理的内部流程,没有充分认识到企业风险的爆发大部分源于合同管理不当。
(2)重形式轻实效
缺乏内生动力,普遍存在“拿来主义”,合同管理制度、合同审查重点、格式合同文本等盲目借鉴移植其他企业,不能结合行业特点、企业特性,从风险领域、重点环节、实施主体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合同管理架构,从而影响合同管理落地效果。
(3)周期管控无序
重视合同订立阶段的审批,忽视合同履行阶段的管理,缺乏合同的全生命周期管控。合同签订部门,实施部门,配合部门,监督部门缺乏有效联动,界限不清晰,机制不顺畅,组织架构重复和管理责任真空并存,管理合力难以形成。
(4)队伍能力不足
基于重视程度,经费供给,考核与激励的缺失,对合同管理队伍不能有效定位,缺乏专业化、高素质、有经验、分阶段、分领域的合同管理人员。合同培训流于形式。
三、合同管理优化措施与建议
(1)合理统筹合同管理组织架构
仅就组织架构而言,大部分企业都建立了合同归口管理部门。但事实上,一个完整的合同周期从可研、立项、报批、订立、履行、变更、验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实际管理中涉及计划财务、物资采购、法律审计、工程建设、生产运营等多个工作板块,务必要搭建一个责任分明、管控严密、运转流畅、上下联动的一体化合同管理组织架构体系,要根据各部门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的合同管理职责。
首先是发起部门,各业务部门都有可能是合同的发起部门,对合同内容拟定、合规责任落实负有首要责任。
其次是会签部门,例如计划、财务、物资采购、工程建设等部门,是合同签订过程中的保驾护航者,要依据各自业务规则要求完成合同初审和各种合规要求的落实。
再次是监督部门,包括法律、审计、纪检等部门。其中,法律部门主要负责制定合同管理制度,进行法律审查,揭示法律风险,做好合同变更及争议纠纷的处理。审计、纪检等部门具有较强独立性,通过定期或专项审计和巡视巡察做好合同合规管理的后评价,进行风险隐患的监督检查和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及时弥补合同管理的漏洞,倒逼合同管理能力提升。
最后是执行部门。实践中,合同的发起部门与执行部门有可能一致,也有可能不一致。在不一致的情况下,就要求执行部门与发起部门的高度配合,及时解决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的资金支付、货物验收、质量把控等问题。
(2)科学制定合同管理制度体系
规范完备的合同管理制度是企业开展合同管理的主要依据,是企业依法经营、防范风险的行动指南。大部分企业都制定有专门的合同管理制度。但事实上,这只能满足形式合规要求,距离有效管控差距很大。
一是要加强外规内化。将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的要求转化为企业经营管理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二是注重制度的体系化建设,逐步完善合同管理配套制度。需要厘清管理职责,完善制度体系,明确合同管理的总体目标、管理范畴、机构职责、制度流程、考核监督、奖惩问责等相关内容,形成合同审查、履行、考核、激励、问责、培训的闭环管理。
三是提升制度制定质量。制度只能是依据企业的行业、专业、实际情况量身定制,与企业的发展需要、战略规划相匹配,具有符合性、前瞻性、专业性特点,不能打规则的擦边球。
(3)系统设计合同管理流程控制
如果说制度规定体现了企业经营行为的实体要求,则流程运用就是企业落实实体要求的过程控制,确保整个管理机制顺畅运转。
一是要加强合同的合规要求嵌入业务运营的深度和广度。在业务管理制度中明确合规要求,将合规审查作为合同决策、业务审批、对外签约的必经环节和重要依据,重视并落实合同合规审查意见,建立良性监管对接流程。
二是要明确合同管理主体责任,对合同进行全周期管理。建立由发起部门作为合同管理的牵头部门,各业务部门协同跟进的一体化联动工作体系,建立合同动态管理台账,定期追踪,积极协调,主动汇报,尽可能化解或减少合同风险。
三是建立应急处置、评价追责、考核激励系统。实现合同管理与经营活动的有机融合,推进企业形成横向协作、上下协同的合同管理机制。
四是搭建与流程运转相匹配的合同管理信息化系统。固化各流程节点要求,有效进行合同审批系统与资金支付系统、委托授权系统,物资采购系统、用印系统的对接,实现各部门之间的联合管理,提高合同管理效率。
(4)有效加强合同履行阶段管控
现实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企业重签订,轻履行;重制度建设,轻实际执行;重纠纷处理,轻过程管控。因此,有效的合同履行管控尤为重要。
一是把资金支付作为合同履行节点管理的重要手段。将合同履行的时间进度、数量型号、质量监理、安全环保作为支付前提,予以事中控制。
二是进行合同履行的适当性审查。审查合同履行与合同约定是否一致,是否得到充分履行,是否有附随义务。在合同履行发生变化时,是否及时进行协商,有无签订补充协议,书面材料是否留存。
三是抓实合同档案管理。存档资料不仅限于订立阶段形成的合同文本、技术协议、安全协议、政府批文、决策批复、授权委托等常见资料,还应当包括合同履行过程的补充协议、会议纪要、招标文件、验收报告、催款通知,及其他往来函件。
四是对合同履行进行后评价。对合同履行的时效性,一致性,完整性进行评价;综合判断合同相对方的履约能力、完成质量、工作效率、规范程度,完善供应商的优选准入。
(5)全面提升管理人员专业素质
企业强化合同管理必须从合同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着手。合同管理是一个多维立体的综合工程,不同阶段不同岗位的管理人员业务要求是不同的,无法将合同管理责任加注在某个特定部门特定员工身上;同样,合规管理的要求也渗透到每个岗位,每个业务操作环节。
一是要加强法律培训。培育契约精神,树立合规认同,促进合同管理人员转变管理思维,增强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
二是进行业务技能培训。基于不同业务范畴,制定分业务、分领域、分场景的实操培训,明确管控目标,侧重于对合同风险的描述,风险防控措施的采用和对违规后果的认识。
三是多种方式进行文化渗透。通过张贴海报、悬挂标语营造文化氛围,编制合同案例、发布法律专刊、组织知识竞赛、开展主题演讲,推动“平等、守信、救济”的合同理念根植于员工内心。
四是建立制度化、常态化的培训机制。持续有序加强合同业务技能和职业素养培训,帮助员工理解并遵循企业管理要求,不断增强员工的风险意识和行为自觉。
四、结语
合同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获取经济利益的重要桥梁。合同本身高度的合法性合规性要求,有效地保障了企业经营方向不偏离。加强合同管理是保障企业信誉、权益、效益的基本手段。科学的合同管理着眼于完善合规流程,规范合同文本,减少重复性工作节点,提高各环节工作效率;同时可以更好地调动各部门的能动性和协调性,实现合规管理与企业经营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