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电侧可再生能源发电比重和用电侧三产、居民消费比重的同步增长,改变了我国电力供需结构,使电力供需平衡对天气与气候的敏感度大幅提升。在季节性高温严寒和区域性极端天气加剧情况下,我国多数地区易出现电力供应紧张事件。
盛夏已至,今年电力迎峰度夏形势与往年相比有哪些新变化?电力市场应如何设置合理机制,并进一步挖潜机组稳定供应能力?记者近日专访了华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袁家海。
■煤电将充分发挥保底作用
今夏,我国电力行业将迎来社会经济秩序恢复常态化后的首个迎峰保供考验。结合国家气象局近期发布的气候预测数据和多地发布的用电负荷情况,今夏用电高峰已提前到来,多地峰值将创新高。而且,高峰负荷持续的天数会有所延长,意味着电力行业需提前开展保供工作且保供战线将拉长,也将进一步考验各地电力系统的韧性。
袁家海向记者分析,今年东部用电大省气温普遍偏高,将极大推高最大用电负荷,加大短时电力保供难度。“与2022年四川的情况类似,今年水电大省云南遭受冬春连旱,春季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51%,本地和外送水电发电能力大幅削弱。此外,西南地区东部及华中中部可能出现区域性气象干旱,加之局地强对流天气出现的风险增大,供用电安全或受影响。总体看,全国电力保供面临一定程度的挑战。”
不过,袁家海也表示,今年临近夏季用电高峰前,我国煤炭价格回落至理性区间。作为保供主力的煤电机组运营压力得到显著缓解,而且随着煤电交易全部进入电力市场,电价涨跌由市场供需情况决定,煤电将充分发挥作用。
针对全国电力市场送受电情况,袁家海分析,我国东中部负荷中心省份的电力保供对区域电力调配支援的需求极大。“受夏季气温影响,电力送端的西南和西北地区发电能力会有不同程度的削弱风险,中东部地区需提前做好用电高峰时段外来电不足的电力调度预案,促进本地电源和需求侧资源的供需平衡。同时,考虑到有序用电措施的社会经济代价越来越高,要以有序用电为托底保障的措施,尽可能避免五类重点限制项目之外的限电。”
■各类市场调动机组积极保供顶峰
据记者了解,今年多地用电负荷峰值和高峰持续时间会较去年有所增加,在预期西南水电受挫情况下,迎峰度夏期间煤电多发是必然事件。
“相较高煤价时煤电机组成本难以全部疏导而限制发电积极性的窘境,今年煤电机组即使在市场电价上限约束下依然有可观的收益空间,平衡电力供需的工作会主要由市场来完成。”袁家海分析。
“保持中长期衔接日前和日内交易的电能量市场运行平稳性,是调动供需两侧资源参与系统平衡积极性的关键,尤其是在供需矛盾突出的时段,电力系统供用电的快速、剧烈变化会严重影响电力市场的运行秩序,资源出清和价格形成易超出电力市场的运行边界,导致市场失效。”袁家海认为,因此电力市场运行要与调度预案衔接,按照“市场调动、行政保底”的策略,保障电力系统平稳运行。
袁家海指出,中长期交易加现货交易的电能量市场调动的是煤电机组保供的顶峰发电积极性。但为消纳装机规模超8亿千瓦的新能源,净负荷“鸭形曲线”特征将更加显著,还需要调动煤电机组保供调节积极性,即尽可能实现压出力和快速升出力,必要时进行启停调节(例如日间光伏大发时段)或应急启动(例如夜间用电高峰时段),这也同时要求辅助服务市场机制和容量市场机制发挥更加积极的保供作用。
除了做好电煤库存管理工作,保障发电用煤充足外,袁家海还指出,新能源发电设备易受极端天气的影响,要提前做好应对持续高温、雷暴、强风等破坏性天气的维护抢修准备。“同时,用于保供的新建发电机组、储能、分布式电源等项目要按照安全标准建成投产,不能因急于应对此次提前到来的用电高峰而忽视安全运行的重要性。”
■完善机制平衡电力供需
电力市场机制是解决同时存在的电力负荷缺口和新能源消纳困难结构性问题的高效工具。“现货价格引导供用电变化,辅助服务和容量机制调动资源灵活性和容量支撑能力,实现电力与电量的双平衡。”袁家海说。
具体而言,供不应求时现货市场的电力价格上涨,可以引导供给侧多发电,负荷侧少用电,电力输入省份多争取外来电,电力送出省份减少外送电;供大于求时现货价格下降,可以引导供给侧少发电、负荷侧多用电,电力输入省份减少输入外来电,电力送出省份加大外送电,以经济收益的增减完成电力供需平衡的前置工作。
谈及辅助服务市场机制,袁家海认为,辅助服务市场机制的合理定价要能够反映电力供需状况发生巨大变化时为维持大电网稳定而提供的灵活调节服务价值,引导存量资源提升灵活性,激励灵活性增量资源进入市场,使电力系统能够顺利过渡到新的供需平衡格局。容量市场机制作为反映电力资源可靠性价值的有效工具,可以弥补短期内现货市场边际价格出清不能覆盖机组固定成本的缺陷,激励可靠电力资源在供需紧张时提供有效容量支撑,满足保供需求。
“缓解迎峰度夏用电紧张的关键是经济合理地调动电力系统供需两侧资源的保供能力,在社会经济可承受范围内解决时段性、区域性的供需失衡问题。”袁家海指出,“这是一个系统性问题,要从资源规划部署、市场协同、合理补偿、预警信息、应急保障等方面继续完善提升电力保供机制。”
袁家海进一步解释,一方面,要明确电力系统供需两侧资源应对短时尖峰电力结构性矛盾的功能定位,从技术层面合理部署多元化资源来适配不同负荷段的需求,单纯建设煤电并不能解决保供难题;另一方面,应探索市场价格信号的引导与合理的场外保供补偿(例如需求响应补偿、容量补偿)相结合,深度挖掘供需双侧的保供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