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国家气候中心主办的2023年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发布会在北京召开。国网能源院在会上发布了《中国电力供需分析报告2023》。来自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及能源企业的专家和代表围绕报告内容交流研讨,强调多方合力,加强能源电力供需分析研究,推进能源电力高质量发展。
年内太阳能发电、风电装机规模将跻身电源装机前三
我国已经步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能源电力需求将持续较快增长,能源革命纵深推进,能源发展正在深刻变革,电力安全保供的艰巨性、电力供需平衡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下,能源电力行业和气象部门正加强深度融合,充分利用气象预测信息,提高能源生产和供应水平。国家气候中心党委常委、副主任袁佳双在会上提出,能源和电力系统转型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举措。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要将全球温升水平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需在本世纪70年代初期实现全球二氧化碳净零排放;要将全球温升水平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则需在本世纪50年代初期实现全球二氧化碳净零排放。
国网能源院经济与能源供需研究所所长郑海峰在会上代表研究团队发布了《中国电力供需分析报告2023》。报告从不同层面综合考虑多种主要影响因素,重点预测了今年经济发展和电力供需形势,为分析研究中国电力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掌握我国经济运行和电力供需形势、合理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决策参考。
报告提出,预计2023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为9.25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左右;第二、第三产业用电量增速较上年显著反弹;华北电网、华东电网、南方电网区域是用电增长主要拉动区域;全国最大负荷增速接近电量增速,夏冬双高峰特征明显。
从电力供应来看,预计今年全国新投产发电装机容量2.8亿千瓦,比上年增长40.3%,连续第二年创历史新高。其中,抽水蓄能电站投产规模持续高位;燃煤发电新投产规模将超过4000万千瓦,有力提升电力保供能力及系统灵活性;新能源发电投产规模常态化过亿千瓦。预计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将达28.4亿千瓦;装机结构将发生历史性转变,火电比重首次低于50%,太阳能发电、风电装机规模在电源装机中跻身前三;电源装机主要分布于华北电网、华东电网、华中电网、南方电网及西北电网区域。
经济恢复向好、气温正常偏高等成为支撑用电较快增长的有利条件
《中国电力供需分析报告2023》提出,疫情防控优化、经济恢复向好、气温正常偏高等成为支撑用电较快增长的有利条件。今年一季度,疫情影响基本消退,社会生产和需求逐步改善,经济运行开局良好,全社会用电量呈恢复态势,预计今年我国经济运行有望整体明显好转。
在会上,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从“我国是否陷入通货紧缩”的话题切入,分享了对宏观经济发展的思考。他认为,近年来,我国出现物价和货币之间的脱节,表明物价还受到其他因素影响:一是产能过剩,二是信心不足,货币供给没有转化为实际需求。他认为,目前我国经济处于恢复性增长中,提振信心、保证货币政策的畅通无阻是当前经济工作的核心议题。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宏观经济整体呈现明显好转的态势。报告还从重点行业、新型基础设施、一次能源、气候气象等中观环境层面,分析了影响电力供需的因素。黑色金属行业、有色金属行业、化工产业、建材行业四大高耗能行业整体有望呈现企稳向好的发展态势;5G基站、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建设加速推进,为电力需求增长提供有力支撑。一次能源方面,我国煤炭供需基本平衡,天然气价格回调利好气电供应保障。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降温负荷占用电负荷的比重持续提升,叠加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等因素,用电负荷对气温的敏感度持续提升。报告分析预测,今年度夏期间全国降温负荷最大约为4.6亿千瓦,降温电量约为3545亿千瓦时。
预计今年电力供需平衡偏紧 保障电力供应需要多措并举
综合电力需求、电力供应情况,考虑备用容量、机组检修、跨省跨区互济等因素,《中国电力供需分析报告2023》预计今年全国电力供需平衡偏紧,局地高峰时段电力供需紧张。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主任柯宗建在会上介绍,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研判,今年我国气候以暖干为主,气温偏高、降水偏少。预计夏季降水呈南北两条多雨带,长江中游降水偏少明显;我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偏高,长江中游等地高温热浪偏多。
国网华东分部副总工程师王凯分析,气象因素对华东地区的用电负荷影响较大。预计今年度夏期间华东地区可能出现阶段性高温热浪,华东全网最高用电负荷预计达3.9亿千瓦。华东电网将采取全面落实中长期交易购电、依托市场与应急手段积极协调余缺互济等方式,巩固发供用三侧电网安全保障防线,采取负荷管理、消纳新能源电量等一系列应对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