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风、光电厂带着保障发电小时外电量正式进入了四川电力市场直接交易的序列中,从此四川电力中长期市场迎来了新纪元,直接参与市场交易的电厂不再是水电企业的独舞。
从下图可以看出,2021年到2022年,参与年度交易的发电企业出现了爆发增长,水电企业环比增加9家,新增风、光发电企业分别为38家、25家,截止2023年,参与四川年度交易市场的风电企业47家,光伏企业31家,水电企业239家。
2023年,四川电力市场对于风、光电厂参与市场的电量又进行了优化,根据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有序推动新能源参与市场交易的大方向,将风、光发电量(扶贫光伏除外)分为了“保量保价”和“保量议价”两个部分,其中“保量保价”部分即优先计划指标全部纳入电价较低的丰水期,以保障风、光发电企业的收入。
虽然风、光企业装机总体不大,发电利用小时数也远不及水电企业,但由于“保量议价”部分集中在枯水期,再结合本身风、光企业枯多丰少的发电量结构,整体对市场内的枯期的供给结构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上图中我们可以发现,2023年四川年度交易批发电量成交结果中,风、光发电企业的成交量已经达到了枯水期总成交量的16.7%,这足以改变原有枯水期市场的风向。
在前几年的年度交易中,枯水期一直是作为水电企业严防死守的阵地,通过枯水期的电量和电价获取在与售电公司和批发用户交易中的议价权。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其实和水电枯水期的调度模式息息相关,枯水期要求在确保电网安全和电力可靠供应的前提下,按不弃水原则调度发电,中长期合约的意义仅仅作为电价的保障而不是发电量的保障,从而使得水电企业在枯水期价格上有“强硬”的话语权。但这种话语权在2023年出现了松动的迹象。在今年的年度交易中,随着交易过程中发用双方的博弈,水电企业突然发现,原先通过枯期来保障丰水期电价的交易模式,发生了变化,枯期电量的价格不再那么“稳固”甚至需要凭借原本“廉价”的丰水期反过来去保障枯期电量消纳的问题,若不是去年丰水期月度价格大幅上涨以及总体方案新增的80%签约限制要求大幅提高了水电企业在丰水期的议价能力,水电企业在2023年年度交易中将完全陷入被动,这也造成了原先年前水电企业的高价预期在实际成交中大幅下跌。
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就是风、光发电企业入市方式带来的影响。风、光发电企业本身的标杆价为0.4012元/度,十分接近历史枯期的市场价格,“保量保价”部分又全部安排在丰水期,所以风、光发电企业的全年收益基本可以得到保障,在枯水期风、光发电企业与水电企业的同侧竞价中天然获得了优势地位,这就导致了水电企业在枯水期原本的绝对议价能力大幅削弱。
未来,随着国家双碳目标逐年推进,四川省新能源装机将迎来大幅发展,势必将进一步对原有市场的供需产生影响。但随着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对于新能源的市场规划,“保量保补保价”要逐渐向“保量保补不保价”转变,是否新能源还能保持枯期竞价中的优势地位,新能源又将带来那些新的变化,我们将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