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东流的金沙江干流,云南禄劝与四川会东的交界处,矗立着中国第四座、世界第七座千万千瓦级巨型水电站——乌东德水电站。日前,这座由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建设管理运行的水电站获得了2022年度“菲迪克工程项目奖”的“高度赞扬奖”。
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菲迪克”所颁奖项“菲迪克工程项目奖”被誉为行业“诺贝尔奖”。今年,9个项目从全球入围的28个项目中脱颖而出,分获“年度杰出项目奖”和“高度赞扬奖”,乌东德水电站是其中唯一的能源和电力项目。
乌东德水电站斩获大奖的“秘诀”是什么?在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乌东德工程建设部主任杨宗立看来,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零碳”目标作出贡献,是最大的优势。
本年度评选标准和往年相比,更加注重体现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我们属于‘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杨宗立介绍,乌东德水电站多年平均发电量389.1亿千瓦时,每年可减少标煤消耗量超过122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3050万吨,对兑现我国向世界作出的节能减排承诺具有重要意义。
乌东德水电站的建设过程,还充分诠释了“产业、创新和基础设施”这一可持续发展目标。
大坝是水电站最核心的主体建筑物。在大坝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水泥水化放热会在坝体内部形成比较高的温度。若温度控制不好,会导致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从而影响大坝的运行安全。为解决大坝的温度裂缝问题,乌东德水电站建设者在全坝使用低热水泥混凝土,建成至今没有一条温度裂缝,真正实现了“无缝大坝”。
“我们实现了超大规模地下洞室群开挖、全坝低热水泥混凝土应用、特高拱坝智能建造、百万级机组制造安装等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攻克了一系列世界级技术难题。”杨宗立说,正是这一系列创新和突破,有力推动工程建设优质、运行高效安全等目标的实现。
据了解,乌东德水电站创下世界最薄300米级双曲拱坝等八项“世界第一”,首个高拱坝坝身不设底孔、首次全面应用智能灌浆技术等十五项“全球首次”,实现建设无裂缝大坝等八项“水电工程突破”。
创新并不限于技术。三峡集团在乌东德水电站建设过程中,注重科技与管理的深度融合创新,形成了管理、设计、施工、装备制造等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工程建设创新成果,推动透明廉洁、环保可持续工程建设。
例如,采用大党建模式把党建和工程建设业务融合,引导、教育建设参与者实现思想统一、行动统一、目标统一,加强项目建设廉政要求。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创新采用以“节、用”为核心的峡谷高坝大型水电工程资源节约型建设范式,创建了以“护、治”为核心的干热河谷大型水电工程生态优先的绿色建设模式,最大限度降低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绿色发电与生态保护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