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期间,“数智赋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论坛”召开。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总经理祁太元作主旨发言。
以下为发言内容整理
近年来,山西的电力系统具有四个特点。一是电源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煤电占比由原来78.6%下降到现在的60.7%。2021年清洁能源装机快速增长,占比从14%提升到31.6%,电源的清洁化水平显著提升。二是新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高比例、用能高自主性和夏季、冬季高峰的“三高两峰”特征显现。三是山西电力外送基地作用更加明显。2021年,山西向华北、华东、华中送电量达到1350亿千瓦时,比2016年提高了1.7倍,年均增速9.59%,有效缓解了部分省份高温的局面。四是山西电力消费呈现多元化。2021年全社会用电量达到2608亿千瓦时,较2016年增长了1.5倍,年均增长6.4%。
在此特征下,山西电力系统面临着严峻的转型挑战。首先,山西需要统筹好煤电兜底保障与清洁降碳的关系。当前煤电装机和电量仍占主导地位的,一方面要坚持“先立后破”,统筹好减排与保供的关系;另一方面需要加速突破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推动煤电机组的清洁化转型。其次,山西的灵活高效调节能力不足,难以支撑新能源的快速发展。本省的抽蓄、燃气等灵活电源装机仅占5%,而通常新能源占比较高国家的灵活装机比重达30%,这就需要加快抽蓄电站和新型储能规模化布局。第三,高效的电价和市场机制仍需进一步优化完善。新能源发电成本持续下降,但灵活性电源等综合成本升高,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未建设完成,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电价及市场机制还需要深入研究。
基于山西煤电装机占比较重的情况,山西的清洁能源快速发展,将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政策先行,充分发挥能源革命和资源型经济转型试点等政策优势,先行先试,承担为全国探路示范的引领性改革重任;
二是优化资源配置,“四交一直”混联大电网与省内500千伏电网相联,晋电外送能力将进一步提升,促进资源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
三是组合发展,具有“压舱石”作用的先进清洁煤电和五大新能源发电基地,将与一批新纳规的项目形成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优势组合;
四是发挥电力市场作用,山西是国家首批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目前已形成稳定运行的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的体系,为构建全国统一的电力市场奠定了基础。
山西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在于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与安全,要在国家顶层设计和宏观调控下,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多元清洁供给体系,确保电力安全供应。促进煤电清洁高效发展,新建一批支撑性、调节性清洁煤电机组。“十四五”末煤电装机预计达8900万千瓦,近期加快实施煤电“三改联动”,中远期应用碳捕集、封存与利用技术推动煤电机组脱碳改造;积极有序发展新能源,充分利用采煤区、沉陷区开展集中式规模化开发,“十四五”末新型能源装机预计达到8000万千瓦。同时发展其他清洁能源,布局一批具有高灵活性的气电机组,构建多元供给体系,保障电力稳定供应。
二是建立多元终端用能体系,形成灵活消费体系。扩大可调节负荷资源库,建设负荷管理系统,大力推动虚拟电厂建设,持续完善需求相应政策机制,2025年用户主动相应规模达最大负荷7%以上。拓展电能替代广度,推进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气。预计2030年电能占终端消费比重达到40%左右。同时,推进组合能源的广泛利用,建设融合电-气-热-碳-氢,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三是推进电网数字智慧转型,加快能源互联网转型。电网连接能源生产和消费,是能源转换利用和输送配置的枢纽平台,要主动适应能源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的趋势,实现在形态、技术、功能、价值等方面的全面提升,加速向能源互联网转型。与此同时,提升大电网优化配置能力,建设大同至怀来的特高压通道。此外,加快电网数字化转型,加快信息采集、感知、处理、应用等环节建设,构建连接全社会用户的智慧物联体系,提高全息感知和泛在互联能力。并构建智慧配电网,把配电网作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着力点,不断提高配电网的适应性、可靠性以及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四是推进灵活调节能力建设,促进源网荷储协同。推动储蓄电站建设,全力推动已批复的10个抽蓄项目建设。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进一步平抑新能源的出力波动。聚焦提升源网荷储的协同互动,发挥电网枢纽平台作用,建设省地协同的源网荷储互动控制系统,优化调度运行控制策略,有力支撑源网荷储各要素友好互动。
五是加强电力系统科技创新推动新技术新装备应用。要加快关键技术的攻关,开展大电网运行控制、源网荷储协同互动等技术研究,推动“大云物移智链”与电力技术深度融合,实现电力产业全面升级。培育现代化产业链,充分发挥电力产业链带动作用强、创新驱动强等优势,培育发展能源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推进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建设,积极推动临汾长治两个地级市、大同一个县区级、太原晋中两个园区先行先试,推动示范项目取得成效。
六是推进配套政策机制建设,提升支撑化保障能力。新型电力系统是一个市场化、法治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开放系统,要加快推进建立相关配套法治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要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加快推动建设竞争充分、开放有序的统一电力市场,持续完善中长期、现货和辅助服务机制,探索容量市场和绿证交易,实现在更大范围的优化资源配置。理顺电力价格形成机制,遵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合理分担系统成本,形成公平合理综合最优的价格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