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力网 » 电力行业资讯 » 电力观察 » 正文

中国能建董事长宋海良: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双碳”目标实施

日期:2022-08-22    来源:电联新媒  作者:宋海良

国际电力网

2022
08/22
18:43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资讯

关键词: 双碳目标 中国能建 电力企业 碳达峰 碳中和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发布,对“双碳”工作作出全面部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能建”)围绕“双碳”的时代命题,坚持战略、问题、市场、价值、高目标“五大导向”,系统提出一系列原创性观念、变革性路径、突破性方案,为高质量实施“双碳”目标、保障国家能源本质安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能建之智、发挥能建之力、展现能建之为。

深刻领会实现“双碳”目标的时代背景

实现“双碳”目标,是我国发展历史上一场前所未有的硬仗。面对复杂形势、繁重任务,中国能建全面研判格局之变、科技之变、产业之变、竞争之变、社会之变“五大变革”,解读时代之变,回答历史之问,把牢发展主动权。

充分认识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性。实现“双碳”目标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我国顺应发展大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举措,将全面引领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全社会节能提效降碳,推进低碳经济、绿色产业发展,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空间格局。“双碳”目标事关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是我国主动担当大国责任、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体现,将极大提振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显著压缩全球实现碳中和的时间,谱写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全新篇章。

充分认识实现“双碳”目标的紧迫性。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早已经实现碳达峰,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有50~70年的过渡期。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碳排放占全球排放量的30%左右,且仍呈现增长态势,从2030年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窗口仅有30年时间。这就意味着,要如期实现“双碳”目标,我国将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

充分认识实现“双碳”目标的艰巨性。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需求、能源资源禀赋、科技发展水平等客观因素,实现“双碳”目标将面临多重挑战。碳减排压力大,当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旺盛,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仍将保持刚性增长。能源结构调整难,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禀赋决定了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期内难以改变,经济长期以来形成的高碳发展惯性将为结构调整带来巨大挑战。绿色低碳技术基础薄,目前我国绿色低碳技术尚不足以支撑“双碳”目标的实现,未来能源及电力系统规划设计、调度管理的理论方法还有待创新,钢铁、化工等行业化石能源消费深度替代的技术还不成熟。

准确把握实现“双碳”目标的实践路径

推进“双碳”工作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发动政府、行业、企业、科研和民众等各界力量共同承担、共同参与。中国能建坚持系统观念,依托全领域全要素一体化集成优势,探索能源电力行业“三个一体化”发展路径,主张打造实现“双碳”目标的命运共同体。

推进能源横向一体化发展。能源电力行业立足系统整体优化,需要打通产供储销、源网荷储、煤油气电等各环节各品种之间的壁垒,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推动供需两侧协同互动,促进能源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能源系统总体效率。在生产侧,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有序推动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增强油气供应能力,加强煤炭煤电安全托底保障,积极推进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推动传统能源生产灵活化智慧化改造。在输送侧,优化能源流向格局,提高能源输送通道的利用率和清洁能源占比,推动调控运行体系智能化升级。在需求侧,转变用能方式,引导和鼓励用户转向绿色能源消费,提高用能弹性。在储能侧,充分发挥储能储备对系统运行调节的支撑作用,合理增加储备规模,优化储能布局。

推进能源纵向一体化发展。能源电力行业纵向一体化旨在推动产业链规划、设计、投资、建设、运营、科技研发、国际合作各环节协同发展,使能源低碳转型更加精准、迅速和经济。在规划方面,要加强政府规划顶层设计,以及国家、地方、行业、企业发展规划的衔接,科学谋划系统性实施方案。在工程设计和投资、建设、运营方面,整合全产业链优势,推动绿色低碳业务协同发展,提高投资效率和项目经济性。在科技研发方面,瞄准国际前沿,立足行业需求,着力突破一批前瞻性、战略性和应用性技术,大力推进“产技融合”,开展试点示范。在国际合作方面,充分发挥国际合作平台优势,加强先进经验交流,推广先进技术应用,共建国际能源电力合作共赢的生态圈。

推进能源融合一体化发展。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绝非单独依靠某一个行业就能实现。要打通部门界限、打破行业壁垒、打开企业围墙,积极推动能源与工业、建筑、交通、生态等领域的融合,创新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场景,探索能源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在交通领域,构建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创新发展“风光储充换氢”供能体系、零碳服务区、能源自洽隧道、电气化公路、智慧能源管控、车路协同、人-车-路-能交互服务系统。在建筑领域,积极发展光伏建筑一体化、零碳建筑、零碳社区,推进电能和可再生能源对供热、制冷和生活热水等高耗能环节的化石能源替代。在工业领域,加大节能改造力度,扩大可再生能源电力的供给和消费,在动力、燃料和热能等传统化石能源大规模应用环节,推动低碳化电气化改造。在生态领域,大力推动生态循环、经济协同的能源发展新模式,开展荒漠化治理、矿区治理等。

全面构建实现“双碳”目标的能建方案

中国能建坚持将“双碳”目标要求融入企业发展全过程,全面融入绿色低碳经济、数字经济、共享经济“三大经济形态”,主动顺应高质量发展、一体化发展、融合发展“三大发展趋势”,持续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能建智慧与力量。

科学编制具有时代特征、行业特质、能建特色的解决方案。围绕能源绿色低碳发展这个碳中和的关键命题,中国能建提出了实现“双碳”目标的“1252”原则,即“一个引领”(坚持以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为引领)、“两大关键”(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和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五化路径”(能源供给低碳化、能源消费电气化、新型能源技术产业化、低碳发展机制化、碳中和责任协同化)、“两大辩证关系”(即着力处理好化石能源和新能源间形成优优互补、强强联合关系,传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间形成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清洁低碳系统友好关系)。同时,聚焦“30·60”系统解决方案“一个中心”和氢能、储能“两个基本点”精准发力,紧密围绕国家端、行业端、企业端“三端”,编制发布了中国能建《践行“30·60”战略目标行动方案(白皮书)》,全方位展现能建观点理念和系统解决方案。

全力构筑新能源、新基建、新能建“三新平台”。“新能源”,就是聚焦“30·60”系统解决方案,推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涵盖综合能源、智慧能源、多侧联动、多能互补等多个维度,是一个“大能源”的概念。“新基建”,就是围绕能源网、交通网、数字网、水网、生态网、产业网、文化网“七网”深度融合,打造能源与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圈,构建一个“大基建”体系。“新能建”,就是重塑以服务“30·60”目标、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为核心的企业发展体系,并不断放大产业链、价值链、生态链、管理链协同效应,广泛深入拓展企业发展边界,形成一个“大能建”格局。

创新实施跨界融合、要素融合、产业融合、区域融合“四大融合”。跨界融合主要是实现能源与其他行业的有机融合;要素融合主要是实现能源与大数据、资本等要素的有机融合;产业融合主要是实现能源产业链、价值链上下游之间的有机融合;区域融合主要是实现国际间、地区间的优势互补、合作发展。通过持续创新“能源+”融合发展模式与方法,加快打造有机的价值共生体系,打通全产业绿色低碳创新链条,为持续健全现代能源产业体系贡献能建新方案。

深入推进“交融”发展、“数智”发展、“联通”发展“三大发展”。能源融合发展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水乳交融般的深度融合,一定要产生“1+1>2”的效果。围绕“交融”发展,重点以多能互补、跨界融合为核心,推动风、光、水、煤等多种能源形式深度融合,从能源生产、输送、存储和使用领域全面调整能源结构;围绕“数智”发展,重点以数字赋能、智慧物联为核心,推动数字孪生深度参与能源全产业链设计、建设、运行和决策,实现智慧“能源+”体系建设;围绕“联通”发展,重点以国际合作、互联互通为核心,推动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金融等领域深入合作,不断汇聚共建绿色世界的合力。

宋海良

1965年7月出生,天津大学管理学博士,正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中国能源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历任交通部水运规划设计院院长、董事长,上海振华重工董事长、党委书记,中国交建副总裁、总裁,中交集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曾任北京市东城区人大代表,获“2008年度最受关注企业家”“十佳现代管理企业家”“中央企业劳动模范”“2021年十大经济年度人物”等荣誉。


返回 国际电力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文章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
×

购买阅读券

×

20张阅读券

2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19.9

  • ¥40.0
  • 60张阅读券

    6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49.9

  • ¥120.0
  • 150张阅读券

    15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99.9

  • ¥300.0
  • 350张阅读券

    35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199.9

  • ¥700.0
  • 请输入手机号:
  • 注:请仔细核对手机号以便购买成功!

    应付金额:¥19.9

  • 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 同意并接受 个人订阅服务协议

    退款类型:

      01.支付成功截图 *

    • 上传截图,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请上传jpg格式截图)

      02.付款后文章内容截图 *

    • 上传截图,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请上传jpg格式截图)

      03.商户单号 *

      04.问题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