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位于山东东部,滨海之城,经济发达。近年来,我国先进核电产业在此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其中,采用世界先进三代核电技术的烟台海阳核电一期项目已建成投运,在此基础上创新建设的我国首例核能商业化供暖项目,已安全运行两个供暖季,烟台海阳由此成为国内首个零碳供暖城市。
目前,国内核能企业还在烟台规划了海阳核电、国家级先进能源示范区、华龙一号工程、国和一号工程等4大核电项目,总装机超3200万千瓦,相当于1.5个三峡,总投资达5300多亿元。其中,国家级先进能源示范区、华龙一号工程、国和一号工程,均采用我国最先进核电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未来,世界“最牛”核电机组齐聚于此,一座核电新城正拔地而起。
▲海阳核电一期工程1、2号机组
有序汇聚了一批先进三代核电项目,集中培育了一批核电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广泛集聚了国内一流的核电创新资源,打造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核品牌”,山东省烟台市是怎么做到的?
带着上述疑问,近日,记者走进烟台,对话政府官员、企业高管等人士,以期破译“核电之城”烟台的崛起密码。
为什么选择核电
烟台为什么要发展核电?首先要从能源结构说起。
烟台所在的山东省是能源生产和消费大省。长期以来,受能源资源禀赋和偏重产业结构的影响,山东省煤炭消费占比高、煤电装机占比高的“两高”问题突出,一直是当地的心头之患。
近年来,山东省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步伐,明确了煤电、可再生能源发电与核电、外电入鲁三个“三分之一”的电力结构调整目标,将核电作为提升能源发展质量的主攻方向。烟台市作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三核之一,无疑是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发力点。
与此同时,在烟台市新兴产业发展推进中心(烟台市核电项目建设办公室)主任张洁非看来,发展核电也是助力烟台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
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发布的报告,每生产1千瓦时电力,煤炭发电需要排放碳当量357克,光伏发电需要排放76.4克,水力发电需要排放64.4克,风能发电需要排放13.1克,核能只需要排放5.7克。这意味着在同等能源情况下,核能的高能量密度特性可以释放更多能量,而在同等发电水平下,核能又能排放最少的碳量。
事实上,核电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不仅仅体现在发电方面。
“核电作为安全高效的清洁能源,其综合利用将改变核能单一供电用途,通过核能供热、制氢、海水淡化等多用途应用,将有效减少煤炭消耗,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张洁非说。
发展核电,烟台为什么能?张洁非提到,一方面得益于烟台拥有适宜的核电厂址资源。据了解,核电厂址属于十分稀缺的战略性资源,对地震、水源、水文、气象、交通、环保、人口分布等诸多因素有着严格要求与限制,适合建造大型核电站的厂址少之又少。
另一方面,立足自身资源优势,烟台不忘主动作为。回溯过往,早在2004年,烟台就成立了烟台市核电项目建设办公室(以下简称“核电办”),是国内首个成立核电办的地级市。2008年,烟台市政府出台了全市首个核电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烟台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核电产业的意见》。
营商环境同样是烟台的加分项。2021年7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2020年全国营商环境评价结果显示,烟台市在2020年度营商环境评价中位居全国第25位,被列为全国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
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连续稳定的产业扶持政策、便利宽松的营商环境,让烟台愈发受到核电央企巨头的关注。
2016年,烟台市政府分别与中国广核集团、中国核工业集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核电装备制造与技术研发、金融与产业融合服务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
至此,烟台向“核电之城”迈出关键一步。
烟台做对了什么
随着核电央企纷纷落子烟台,密切与央企的关系,让央企更多地融入城市发展,成为摆在烟台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2016年11月,中国广核集团、中国核工业集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烟台市台海集团共同成立新型科研机构——烟台核电研发中心。该中心由烟台市政府主导,采用民办非企业模式,是国内核电领域首个新型研发机构。
受历史因素影响,我国科研机构至今存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体制机制壁垒,相关壁垒的存在制约了科研资源在不同创新主体间有序流动,致使科研创新活动中的各项要素难以得到高效整合。
“成立该研发中心,核心是激发核电领域科研人员的创新精神,目标是助力核电国产化。”烟台核电研发中心副主任宋伟介绍,由于创新成果无法与员工个人挂钩,央企、国企创新主动性得不到有效激发。引进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可以为研发中心注入活力。
成立核电研发中心后,烟台并未止步。
张洁非告诉记者:“受限于平台层级,烟台核电研发中心申请国家级科研项目课题难度仍然较大。更高层级的平台意味着可以在更大空间内集聚资源。因此,我们积极联系国家能源局相关部门,对标国家级平台完善相关工作机制,争取将烟台核电研发中心提高至更高层级。”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8月,国家能源局复函同意烟台市依托烟台核电研发中心建设国家核电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作为近6年来国家能源局批准成立的唯一集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全产业链创新平台,该平台于2018年1月纳入国务院批复的《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
据介绍,目前平台已确立了核能材料与装备、核电运营和数据管理等7个研发方向,吸纳社会相关行业领军企业参与技术创新,采用研发中心参股、参与企业控股、统一冠名的形式,注册成立了核能综合利用、消防工程、焊接技术等16家研究院有限公司,加速科研成果工程化、产业化。
值得注意的是,平台还汇聚了叶奇蓁、郑健超等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41位核电工程领域的优秀专家和领军人才,并聘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副总设计师蒲小芬、清华大学教授肖宏才等12位院士、专家为专家委员会委员。
核电给烟台带来什么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相关平台的搭建,让烟台聚“核”能力更强,创新成果落地更快,也为相关优质核电民营企业进入国内核电产业链循环,构建起一道可期的桥梁。
张洁非介绍,当地重点规划建设的海阳核电装备制造产业园和莱山核电产学研聚集区两个省级核电园区,集中培育了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中核仪控、台海集团、恒辉集团、顿汉布什、持久钟表等40多家核电关联企业,占全省涉核企业总数的50%。主要产品涉及核电应用各领域。
其中,台海集团生产的核电主管道占据国内核电市场约50%份额,已出口巴基斯坦;恒辉集团可生产国内最长、总长可达45米的高效换热管;顿汉布什生产的核岛制冷设备占据国内核电市场约60%份额;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钢制安全壳、结构模块等装备在国内AP/CAP系列核电项目市场占有率超过95%……
央地合作共享发展机遇的同时,当地居民也享受到核电发展带来的红利。以海阳核电项目为例,海阳核电项目位于烟台市海阳市,是山东省单体投资最大的清洁能源项目、首个开工建设并建成投运的核电站,也是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
海阳核电项目负责人吴放告诉记者,项目一期工程1号、2号机组是我国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采用先进的三代非能动核电技术,分别于2018年10月、2019年1月投入商运,年发电量约为200亿千瓦时,可满足青岛、烟台、威海地区全部居民的生活用电。
与此同时,一批在核电领域有影响力的烟台城市品牌叫响全省乃至全国。
张洁非介绍,近年来,烟台培育了碳达峰碳中和烟台论坛、核电产业链高峰论坛等会议品牌。2021年碳达峰碳中和烟台论坛以“绿色发展,低碳未来”为主题。与论坛一同举办的还有中国核学会学术年会、中国(烟台)核能安全暨核电产业链高峰论坛、中国国际核电工业及装备展览会等。
“以中国国际核电工业及装备展览会为例,这个展览会以前一直在北京举办,从2020年开始,第14届中国国际核电工业及装备展览会落地烟台,这其实也起到了提升烟台城市品牌形象的作用。”张洁非说。
烟台未来怎么做
未来,烟台核电产业会画出一幅怎样的发展蓝图?
张洁非向记者透露,目前,国家电投集团、中核集团等在烟台市规划建设了海阳核电、国家级先进能源示范区、华龙一号工程、国和一号工程等4个核电项目,总装机3231.2万千瓦,总投资5339亿元。
其中,海阳核电项目由国家电投集团投资建设,总投资为1281.8亿元,规划建设了6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总装机750万千瓦,并预留两台扩建余地。
海阳核电项目负责人介绍,海阳核电项目8台机组未来全部建成后,年发电约816.8亿千瓦时,可满足山东省13%的用电量,相当于每年节约原煤342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6400万吨、二氧化硫20.8万吨、氮氧化物18万吨,相当于种植阔叶林约17.6万公顷。
此外,烟台将继续推动核能相关机构在当地落地。记者从烟台市核电办获得的一份清单显示,有中核集团山东区域总部、中核能源工程化研究中心、烟台原子能应用技术研究院、国家电投核能总部等6个核能相关机构将落地烟台。
记者还了解到,未来烟台将推动实施核电科普宣传五年行动计划,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核电安全知识科普活动,提高群众对核电的认知,消除恐核心理,推动核电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未来将联合中国核工业集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和中国广核集团,每年安排一定的科普经费,通过核电安全知识讲堂、参观核电科技展馆、发放宣传资料、社区宣讲、组织群众代表参观核电厂等多种形式,为核电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张洁非介绍。